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妇女乳癌认知和乳腺自检行为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我院在2013年2月~2016年2月对68名健康妇女开展调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名。对照组人员值进行常规防癌宣传教育,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为期1年的护理干预,主要方法为开展与乳癌防治相关的健康教育讲座和专栏报告,对所有人员进行乳腺自我检查的技能辅导。在3年内,每6个月向研究组人员邮寄宣传资料,每隔3个月举行电话访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人员接受护理干预后防癌知识水平与乳腺自我检查能力明显提高,组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妇女乳癌认知教育,加强乳腺自检行为,可以显著提高妇女的相关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乳腺自我检查的积极性,便于开展乳癌早期筛查工作,护理干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乳癌认知 乳腺自检
  • 简介:脑出血为现代医学“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其发病急,病情重,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为社会、家庭及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出血量少的脑出血采取内科保守对症治疗,中量至大量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活血化瘀法的正确应用,可以改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缓解期的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血肿吸收等,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

  • 标签: 活血祛瘀剂 脑出血 细胞凋亡 白细胞介素6 水通道蛋白质4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原发性ST-T改变虽然常是冠心病表现之一,但引起这种改变的病因较多,还可见于其它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变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如神经官能症,特别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者。本文收集神经官能症者有ST-T改变的心电图318例,总结分析于后。1 资料与方法选有明确神经官能症者,排除高血压以及心、脑、肺、肝、肾各主要脏器的器质性病变者,更年期综合征者除外。男74例,女244例。男女比例为1∶3。年龄18~50(平均30.1)岁,40岁以下者85%。从性别、年龄分布上看,合乎神经官能症以年轻女性较多。2 结果追踪3~10年的142例ST-T改变中,有

  • 标签: 神经官能症 原发性ST-T改变 心电图
  • 简介:目的观察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78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快通道组和常规组,各39例,快通道组患者麻醉经异丙酚3-6mg/kg·h、利多卡因1.5-3mg/kg·min微泵持续输注,术中吸入七氟醚;常规组接受常规麻醉,依托咪酯脂肪乳剂0.1-0.3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5-10μg[Ug/kg]、维库溴铵0.2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与麻醉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通道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均少于常规组,异丙酚多于对照组,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手术中采用快通道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

  • 标签: 快通道心脏麻醉 心脏手术
  • 简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ioscleroticencephalopathy,SAE),又称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disease,BD),是一种血管性痴呆,由德国学者Binswanger于1894年经过病理学证实后最先报道。SAE最初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因此检出率较低。截至1987年,文献报道尚不足50例,因此曾被认为是罕见病。随着CT、MRI等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SAE检出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文献报道,

  • 标签: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神经影像学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的血小板变化规律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心脏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应用IABP超过3天者共17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应用IABP前的最后一次血小板计数、应用IABP后每日血小板计数,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分析血小板减少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入组患者中共有104例(59.1%)应用IABP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Ⅰ度减少22例、Ⅱ度减少51例、Ⅲ度减少23例、Ⅳ度减少8例.全组共有17例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无1例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中149例存活并顺利康复出院,2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存活患者中141例患者在出院时血小板计数即恢复正常值,其余8例患者仍为Ⅰ~Ⅱ度血小板减少.结论血小板减少是应用IABP的并发症之一;但只要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即使出现Ⅲ度、Ⅳ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血小板减少并不引起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也可能并非IAB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脏手术 预后
  • 简介: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有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1].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胰岛素抵抗 细胞凋亡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来一项关于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指出,高龄、吸烟、肥胖、高血压、左心房扩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等容易促进房颤的发生[1].中国的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我国标准人口构成校正后为0.61%,若按目前我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房颤人数接近800万[2].房颤可以造成心排血量减少、心室率过快或过慢,可加重心肌缺血及恶化心功能,此外房颤所致附壁血栓脱落还可引起体循环栓塞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肌电重构 心肌结构重构 心肌纤维化
  • 简介:冠心病(CHD)目前仍然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药物支架(DES)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SR)限制了PCI的远期疗效[1],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ISR相关的因素复杂多样,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所以充分探讨冠心病PCI患者预后及再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血清胆红素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管损伤小鼠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在雄性C57BL/6小鼠股动脉外套上聚乙烯套管,制作成血管损伤模型。32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手术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干预组[低剂量组,2.5(mg/kg·d)],阿托伐他汀高剂量干预组[高剂量组,5(mg/kg·d)],每组64只,通过灌胃给药,分别于造模术后第7d、第14d处死小鼠。取小鼠股动脉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及NIH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内膜及中膜面积,RT-PCR法检测NAD(P)H氧化酶系统主要亚单位p22phox,p47phox,rac-1mRNA表达水平,应用光泽精化学发光法测定股动脉O2-·的含量。各组随机抽取16只老鼠测造模前后血脂及肝功能。结果手术组及药物干预组均有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未见新生内膜形成,造模术后14d阿托伐他汀两干预组股动脉内膜增厚速度显著减缓(P〈0.05)。术后14d两干预组,股动脉O2-·含量较手术组及术后7d时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两干预组股动脉p22phox,p47phox,rac-1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手术组及术后7d时显著降低(P〈0.05)。各组实验前后血脂、肝功无明显差异(P〉0.05)。小鼠股动脉p47phox,p22phox,rac-1mRNA表达量与O2-·含量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918,0.920(P均〈0.05)。结论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抑制小鼠股动脉p22phox,p47phox,rac-1mRNA的表达,减轻损伤血管重构。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血管重构 血管损伤 NAD(P)H氧化酶系统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轻度帕金森病样体征(MP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无明显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240例,比较伴发MPS(MPS组,64例)与无MPS者(MPS组,176例)患有脑白质损害、静止性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MPS的危险因素。结果MPS组较无MPS组患者的年龄(P〈0.05)、出现脑白质损害的比例(P〈0.01)及糖尿病的比例(P〈0.01)明显增高,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损害、糖尿病及年龄仍是MP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MPS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体征,其发生与脑白质损害、糖尿病有显著关系。

  • 标签: 帕金森病 糖尿病 脑梗塞 高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在2012年4月19日发表了一项关于老年多支冠脉病变患者血管重建策略疗效研究的结果。该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对于不需要急诊治疗的多支冠脉病变的老年患者,采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长于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患者(NEnglJMed,2012,366:1467—1476)。

  • 标签: 多支冠脉病变 老年患者 血管重建 疗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经皮冠脉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脂联素等水平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和肥胖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门诊高血压病人40例,按照体重指数分为肥胖和非肥胖的两个亚组,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测定其血抵抗素、脂联素瘦素和空腹胰岛素等水平,并选取健康查体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非肥胖和肥胖两个亚组,抵抗素水平升高[分别为(23.55±2.05)μg/L比(25.95±1.77)μg/L,P〈0.001;比(27.67±1.72)μg/L,P〈0.001];脂联素水平降低[分别为(16.45±3.59)μg/ml比(13.45±3.26)μg/ml,P=0.001;比(11.48±2.50)μg/ml,P〈0.001];两个亚组比较,抵抗素(P=0.0140)和瘦素(P=0.041)均有统计学差别;两亚组抵抗素均与收缩压(r=0.445,P=0.049;r=0.516,P=0.020)、胰岛素(r=0.506;P=0.023;r=0.871,P〈0.001)、瘦素(r=0.494,P=0.027;r=0.449,P=0.047)呈正相关,与脂联素(r=-0.711,P〈0.001;r=-0.868,P〈0.001)呈负相关;对照组抵抗素与收缩压(r=0.352,P=0.026)、平均动脉压(r=0.486,P=0.001)、胰岛素(r=0.392,P=0.012)、瘦素(r=0.640,P〈0.001)呈正相关,与脂联素(r=-0.337,P=0.034)呈负相关。逐步线性回归显示两个亚组中脂联素是影响抵抗素的独立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抵抗素、瘦素、胰岛素水平升高而脂联素水平下降,与血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脂肪分泌的相关激素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代偿。

  • 标签: 高血压 瘦素 脂联素 抵抗素
  • 简介:心脏电讯报告说,“一项为期长达30年来的新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和继之发生的骨折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联系是第一次被证明。”对于“该研究报告,从1979年至2006年被诊断为心肌梗塞的3321位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居民与对照组的3321名社区的非心肌梗死样本进行年龄、性别、和年代的配对,

  • 标签: 非心肌梗死 骨折 明尼苏达州 心肌梗塞 对照组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QRS时程(QRSd)增宽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患有心衰但无房颤病史的患者1098例,将其分为三组:QRSd≤120ms、120ms〈QRSd〈150ms及QRSd≥150ms组,随访跟踪各组新发房颤的概率.通过二元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QRS时程和房颤新发概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患者群体的统计表明,房颤的新发概率为35.7%.通过二元分析发现,房颤的新发概率存在组间差别(21.7%、35.9%、42.5%,P〈0.01);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发现,QRS时程是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QRS是慢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QRS时程 慢性心力衰竭 新发房颤
  • 简介: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单纯代谢综合征患者、57例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测定其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代谢综合征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高于单纯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同时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血清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相关。结论血清游离脂肪酸可能是代谢综合征患者发展为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子。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血清游离脂肪酸 冠心病患者 水平并 合并 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