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正>五十年代苏联文坛出现了一个新人,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开掘文苑新的创作领域——科技革命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道德观念与思想冲突,他就是长篇小说《探索者》与《迎着雷电》的作者格拉宁。这两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读书界与评论界的热烈反响,作者也从此蜚声文坛。此后,他继续发表了不少有关科技知识分子的长篇与中短篇小说,抒写新人成长,揭露邪恶,歌颂正义,鞭挞权势,维护公道。七十年代以来,格拉宁作品的题材与体裁更加多样化、观察与思考更加哲理化、特别表现在他的长篇小说《一幅画》,以及几部纪实体小说之中。本文论述的是格拉宁七八十年代发表的三部纪实体小说。题材是他熟悉的科技知识分子,与卫国战争中的普通

  • 标签: 心理状态 文献资料 少年 新人 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
  • 简介:冯至青年时代与德国浪漫传统的关联,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本文试图进一步准确呈现上述关联的具体构成及其重要特质。在细致分析1920年代冯至生命历程以及他的大量诗歌与散文创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浪漫传统对早期冯至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诗歌艺术层面,更对其精神气质的型塑具有重要作用。冯至与浪漫传统的联系,一方面与他对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传统的自觉继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面对现代性困境对德国浪漫派的批判性吸收有关。大量事实证明,冯至在精神上更接近诺瓦利斯与蒂克而非施莱格尔兄弟及克莱斯特等人,他更强调自然与精神的同一性这一浪漫美学的维度。

  • 标签: 冯至 德国浪漫精神 同一性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