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当前量刑改革存在"中间线论"与"基准刑论"两种方案:前者认为法定刑中间线是从重与从轻处罚分界线,是量刑公正生命线;后者主张从重与从轻处罚分界线是偏离中间线另行确定基准刑,基准刑是量刑公正根本保证。法定刑中间线是量刑公正支点,虚拟徒刑是依法构建量刑标尺关键,理性评价量刑情节是计算罪责程度科学方法,积分刻度两相对应是开启量刑公正钥匙。"基准刑"不但是主观臆断产物,而且是量刑偏差源泉。"中间线"具有恒定性、客观性、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公平性,且操作简便,能够适用于我国一切地区、一切时期、一切罪行和一切犯罪人量刑,不失为成本最低量刑改革方案。

  • 标签: 量刑 量刑改革 法定刑中间线 量刑精确制导 量刑基准
  • 简介:1996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废除了免予起诉制度,确立了现行不起诉制度,本文通过对公检法等调查、实证分析,对不起诉权评价,并提出新型不起诉运行模式,试图解决现行不起诉制度中存在问题,希望对不起诉权运用有所裨益.

  • 标签: 不起诉权 实证分析 建构模型 不起诉权 运行 不起诉制度
  • 简介:量化考核和绩效考评是检察机关普遍采取管理方式,但是由于严重缺乏人性化,也存在很多弊端。“高检院”倡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规范化管理,没有解决以部门为单位工作模式带来弊端,无法跨越部门界限促成必要合作。必须改变以部门为单位考评运作方式,进行“检察再造”,摒弃量化考评管理方法,改进绩效考评制度,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规范化为基础,逐步改变检察业务流程。

  • 标签: 量化 绩效 标准化 质量 流程再造 管理
  • 简介:协商性司法是基于对抗性刑事司法局限性而产生一种诉讼机制。控辩双方旨在通过对话、协商、妥协实现纠纷有效解决,其核心理念为理性协商。协商性司法有多种制度体现,在不同国家也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美国辩诉交易、德国自白协商及法国刑事和解制度,探究司法协商机制存在理论基础及蕴含价值理念,并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作出简要评析。

  • 标签: 司法协商 辩诉交易 自白协商 刑事和解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罪发展变化及其理性思考康树华犯罪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个人行为。因此,它不是孤立,是随着政治、经济变革而变化。建国近50年来,我国犯罪随着我国政治形势、经济变革和社会治安情况等变化而变化着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犯罪发展...

  • 标签: 刑事案件 青少年犯罪 犯罪发展 犯罪团伙 发案率 社会治安
  • 简介: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党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作出重大司法改革部署,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配套改革措施。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是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重要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限制侦查权恣意行使,禁止那些野蛮、残忍、不人道非法取证方式和手段,从根本上遏制非法证据产生诱因。为准确惩罚犯罪,切实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特别是程序公正,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从源头上防范冤假错案发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细化了非法取证方法认定标准,’明确了刑讯逼供后重复性供述一并排除规则及例外情形,对讯问录音录像、讯问笔录、讯问场所等作出规范,进一步落实了提讯登记和收押体检制度,建立了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对讯问合法性进行核查制度,强化了人民检察院在侦查、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期间对证据收集合法性调查核实,完善了庭前会议对证据收集合法性争议处理机制、庭审阶段对证据收集合法性审查与调查程序以及二审程序中对证据收集合法性调查和处理程序。

  • 标签: 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刑讯逼供 非法证据 排除规则
  • 简介:德日犯罪三阶层论和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具有相同入罪要素和犯罪构成雏形。两者显著区别在于出罪要素上,即前者具有犯罪豁免性质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和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出罪要素,而后者没有犯罪豁免事由出罪要素。德日犯罪三阶层论具有明显违反法治精神缺陷,在处理复杂疑难案件上并不比犯罪构成四要件说更有优势。对于各种类型复杂疑难案件,并非更换犯罪构成体系即可解决问题,主要应从刑法解释论、罪数形态论、认识错误论、共同犯罪论、违法实质论等其他相关理论来探求解决问题之道。

  • 标签: 复杂疑难案件 犯罪构成理论 德日犯罪三阶层论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 优劣 对决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规则定位上反映是"程序理性"而非"实体理性",在法律效果上对辩方有利而非对控方有利,在事实认知上妨碍事实查证而非促进事实查证,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体现了一国刑事司法法治水平。目前我国严格运用证据排除规则存在十大技术难题,即定义难、辨别难、提出难、举证难、调查难、对质难、认定难、排除难、协调难和配套难。"两院三部"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在价值理性层面标志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实质确立。在技术理性层面是否解决或者部分解决了上述十大技术难题,需要将其15条规定逐条与上述技术难题进行对照分析。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十大技术难题 价值理性 技术理性
  • 简介:通过对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实证分析,发现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主要方式,检察机关依法提出抗诉,可以有效防范和纠正冤错案件。由于检察机关性质定位不同,抗诉在中外审判监督形式和条件不尽相同。在我国,抗诉分为对事实认定错误提出抗诉和对法律适用错误提出抗诉。当前,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权方式主要有抗诉和检察建议。与抗诉相比,检察建议存在法律依据不明确、法律效力弱化等缺陷,只可以作为抗诉补充形式,因此,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路径,在于构建以抗诉为中心刑事审判监督格局。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以抗诉为中心 审判监督 再审检察建议
  • 简介:鉴定结论在刑事诉讼中除具有其他证据共有的功能,即司法办案人员借以查明案件事实,认定案件性质之外,还以其专门、特殊判断和认定方式,使初步具有证明作用案件材料呈现出特有的证明力。司法实践中,由于办案人员认知方法、法律素质和对案件理性思考等方面存在差异,对鉴定结论认识、理解和最终评判、认定都是不同。由于对鉴定结论所持态度不同,案件最终处断结果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司法实践所追求判定结果同一性、必然性由此会受到挑战。因此,对鉴定结论审查、判断与认定,确定一个相对统一标准,掌握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实为提高办案质量、提升办案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优化诉讼环境、稳定诉讼秩序所必需。

  • 标签: 司法鉴定结论 司法处断决定 审查 判断 认定
  • 简介:<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下简称“行诉法”)之规定,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不仅是宪法原则体现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一项重要权能,而且也是保障“行诉法”正确贯彻实施一项自我保护措施。何为行政诉讼法律监督之“外延”?即检察机关在何时、何阶段、何方面对行政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 逻辑思考 人民检察院 外延
  • 简介:调取手机通信记录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内外侦查机关经常使用一项侦查措施。由于手机通信记录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业务记录而忽视对它法律规制。借鉴美德等域外法治国家相关理论,结合侦查实际,提出规制手机通信记录调取层次理论,以实现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平衡。

  • 标签: 刑事诉讼 刑事侦查 手机通信记录 法律规制
  • 简介:试论刑事诉讼法修改后不起诉丁维群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决定》,对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刑事诉讼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并将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新、旧刑事诉讼法)...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不起诉决定 刑事诉讼法修改 被害人 无罪推定 检察院
  • 简介:第312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销赃犯罪在刑法上属于一种轻罪,最高刑期只有三年,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是一种常见罪,往往不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笔者最近对本区十年间这类犯罪处罚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发现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一个"数额较大"参照标准,使司法机关在罪与非罪、量刑尺度把握上非常困难,以致出现时轻时重、轻重倒置判决,甚至导致对这类犯罪放纵.

  • 标签: 应该数额较大 数额较大标准 犯罪应该
  • 简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范围具有规范侧面与诉讼侧面,不但涉及证据客观性、关联性,更关乎证据合法性问题,具有一定特殊性。合理地界定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范围应当兼顾证明结果真实性与证明过程正当性。为此,应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案件限定为重大案件,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具体情形限定为有重大争议关键性证据事项,并设定必要例外。

  • 标签: 侦查人员 出庭作证 范围 界定
  • 简介:依据刑事诉讼性质和目的,遵循刑事启动程序运行规律和启动原则,考察国外刑事启动程序制度设计,结合我国诉讼文化传统和刑事启动程序现状,改革我国刑事启动程序被动、封闭、单一特征,应该在宏观上由程序型启动转变为随机型启动,由二方组合结构模式转变为任意性措施启动二方组合和强制性启动措施司法控制三方组合双重结构模式;在微观制度设计上建立案件信息登记制度替代立案制度,把它作为侦查工作前期工序.加强启动程序分流功能,实行两步式侦查模式;在配套措施上扩大辩护律师权利,完善被追诉人权利救济机制,保障控辩力量平衡,以适应随机型启动模式需要.

  • 标签: 刑事诉讼 启动程序 宏观走向 具体方案 刑事诉讼 程序改革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是当前司法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体现了优化配置司法资源、对案件实行繁简分流,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基本思想。然而,其中存在着未充分关注被害人合法权利保护问题。对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被害人合法权利予以保护是尊重与保障人权、保持刑事诉讼程序、制度一致性与合理性以及防范严重诉讼风险出现必然要求。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首先应当明确被害人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具有程序运作主体地位,并辅之以与其主体地位相适应知情权、发表意见权、提出异议权、获得法律帮助权以及救济权等基本诉讼权利。

  • 标签: 认罪认罚 从宽 被害人 程序运作主体 诉讼权利
  • 简介:合议庭应在控、辩双方举证、质证后,对证据是否采信有明确意思表示刑事诉讼证据,存在着两种形态,一是收集保全以后未经审断原始状态,一般称之为证据材料,另一种则是通过一定法定程序确定下来定案根据。任何种类证据都须经过一定法律程序予以确定后方...

  • 标签: 若干问题 刑事诉讼法 证据材料 刑事诉讼制度 证据采信 合议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