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西方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强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对于平等这一理念,马克思揭示出,形式上所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有可能掩盖人们相互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平等。经济不平等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而不平等又不能依赖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个人自由选择而得到完全的正当性辩护。一种更大程度的社会平等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更大功能的国家理念,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平等 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是在19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张力中建构的。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存在双重维度:一方面把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生产力推动,进而由生产力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又把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主体革命性和能动性,尤其强调主体实践在革命中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的'主体性动力'。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演进 动力
  • 简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关注社会建设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并逐渐丰富的过程。深入探讨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演进的基本历程及规律,对于系统总结我们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发展大势,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建设思想 演进规律
  • 简介:学术界对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主要集中于生产力和人的尺度.这是从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来说的.文章从存在论内涵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哲学革命,分析了存在论角度被遮蔽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存在论意义:反映了哲学对于存在论问题解答模式的历史转变;评价尺度是辩证的、生成的标准;体现着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表征人的生存状态,彰显的是人的本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标签: 社会进步 评价尺度 存在论
  • 简介:通过阐释在最近的组织美学研究中社会学议题的原则,本文揭示了组织美学与组织民主的关系问题;讨论了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理论中多样化的创新性方法和研究模式,特别是讨论了日常工作生活中具有艺术和美学特征的组织分析方法。通过将组织生活美学维度涵括进来的方式,作者认为组织美学的社会协商研究,暗示着我们应扩大日常工作生活中组织的公民和民主的标准。

  • 标签: 组织美学 社会协商 组织民主
  • 简介: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秩序。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凸显的国家利益观,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相互依存度的增强,从表面上弱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但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并未终结。民主、人权、民族主义和宗教成为冷战后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东方价值观的温和传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都在演绎着意识形态冲突与斗争的新变化。中国要积极应对意识形态挑战,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多途径抵御意识形态渗透,防止和平演变,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标签: 冷战后 意识形态 冲突 安全
  • 简介:深化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鉴别能力易岗颖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而科技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关键在于人的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邓小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一再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

  • 标签: 法制教育 青年学生 知识教育 诈骗犯罪 学生社 鉴别能力
  • 简介: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邓小平作为娴熟地运用辩证法的大师,从不孤立地谈论民主问题,而是注重从民主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揭示民主的本质及其特征。所以,我们在理解邓小平的民主思想时,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区别开来,把握住我国的现实情况,把民主和团结、民主和法制结合起来,展现出邓小平民主观的鲜明特色。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观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法制 法制观念
  • 简介:毛泽东基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改革;改革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必将形成多种社会主义模式。但是,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目标,这种改革就变质了。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和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改革观
  • 简介:<正>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一般说来,可以有三种社会物质条件即经济基础:第一种是资本主义有了比较充分发展即成熟的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已经全部资本主义化,或者至少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经济条件;第二种是资本主义具有中等发展程度;第三种是资本主义只具有中下发展程度。第二、三两种.特别是第三种情况的物质条件不成熟.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动荡不安,会出现一种”阵痛”。也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

  • 标签: 经济基础 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理论 主观条件 政治
  • 简介:2018年10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名家论坛(2018)”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论坛以构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 标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论坛 名家 重庆工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 简介:在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实践的背后,存在一个历久弥新的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即,自由和平等这一对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西方思想界为解决这一矛盾做出的探索,对中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借鉴作用。中国应该将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置于当前的社会现状下加以具体分析,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理想,坚持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兼顾、权利和责任一致、充分照顾弱势群体等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 标签: 社会保障 价值观 自由 平等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依据中国的新发展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认清国情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而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认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依据。

  • 标签: 主要矛盾 内在规定 基本依据
  • 简介:在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日益巨大,在知识分子尚是我国工人阶级中的小部分的今天,如何认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政治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对我国现今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的看法,我们党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是否具有深厚的执政基础和合法性.本文从开掘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出发,逻辑地推导出市场经济机制是现今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从而得出,在当今中国,推动和完善市场经济,就是推动生产力,这种推动力量就是先进生产力.由此在新情况下坚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老话"中发掘了新意,开拓了新境界;并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以及实事求是地肯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这场巨大变革中的作用.

  •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先进生产力 工人阶级 农民 社会发展规律
  • 简介:和谐社会的理性政治治理是任何国家社会发展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与技术路线。在政治学视阈下进行分析,中国和谐社会政治治理必须追求和确立以下基本价值向度:民主的理性塑造;社会秩序的法治治理;领导公信力的组织运作;意识形态的有效主导;社会福利制度的公正关怀。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顺利实现。

  • 标签: 和谐社会 政治治理 价值向度 中国
  • 简介:在“意识形态终结”大辩论的理论背景下,奥菲对劳动组织的结构功能予以考察,揭示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功能困境,他一方面否定了现代西方社会自我声称的“绩效社会”是根据个体对社会生产率的贡献确定个体在劳动组织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一断言;男一方面又指出绩效社会作为意识形态履行了使社会阶层分化合法化以及压抑社会选择这两大功能。奥菲认为由于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内在矛盾,绩效社会的合法化将日益衰减,绩效社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意识”。奥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既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基本观点的影响,又反映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范式,甚至也包含某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因素。奥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多元的理论视阂,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

  • 标签: 奥菲 绩效社会 绩效原则 意识形态 批判
  • 简介:习近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唯物论视域而言,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和重要渠道;从辩证法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间相得益彰、协同发展;从本体论视域而言,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从实践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从价值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手段;从制度论视域而言,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朝着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
  • 简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力挽狂澜,立足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并率领亿万农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伟大的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刻领会邓小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贡献,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是有裨益的。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邓小平同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杨卓华在《观察与思考》2018年第8期撰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是·项全新的、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治理国家的实践十分短暂,没来得及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苏联进行了探索,积累一些经验,也犯了严重错误,未能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问题。

  •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治理 毛泽东 《观察与思考》 社会主义国家 开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