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刊讯以日本佛教界著名友好人士。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常务理事管原钧先生为团长的日本枣寺纪念管原惠庆示寂十七周年及玄中寺参拜访华团一行15人,于10月16日上午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副秘书长学诚法师、倪强先生及广济寺监院演觉法...

  • 标签: 佛教界 中国佛教 日本 佛教协会 邦交正常化 中日两国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化”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化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化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化”与“民间化”,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戒律作为佛教“三藏”之一,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法的基本点在于弘戒,只有使众多佛教徒严守戒律才能保持佛教旺盛的生命力。几千年的佛教传播史也表明,弘扬戒律既应保持佛教的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人生之需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与历史演变,分析了戒律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持戒及持戒的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佛教戒律 印度佛教 佛教发展 中国佛教 根本精神 为善去恶
  • 简介:一、前言2015年8月29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协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15“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人间佛教的内涵及其未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思想建设”系列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2014年“中国汉传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为第一届,此次研讨会是“佛教思想建设”系列的第二届。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香港等地的20多位大德高僧、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 标签: “人间佛教” 思想建设 综述 佛教文化 研究所 清华大学
  • 简介:清末,身为帝师和汉学家的英国人庄士敦在多部著作中都透露出他对佛教文化的崇敬,表达出对基督教不满的立场。文章主要围绕庄士敦所著的《佛教中国》后三章关于普陀山佛教文化的这部分内容展开分析,试图挖掘他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认识,展示他对普陀山观音文化的研究。其中,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又从"佛教,"迷信"与"宗教"的探讨"、"辨明真主和偶像"、"佛教修行""道德规劝与清规戒律"等几个角度进行阐释。在庄士敦看来,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伟大的宗教体系,是世人获得精神救赎的途径。

  • 标签: 庄士敦 《佛教中国》 佛教文化 佛教信仰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佛教音乐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两者具有着不可分离的一体化关系,梁慧皎《高僧传》载鸠摩罗什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教音乐传人我国晚于佛教经卷的译入,它向我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化了的西域诸国的中介而进行的,故“佛教——西域音乐”就成为进入我国佛教音乐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模式。从其发展看,可看作三个阶段与一个过程。

  • 标签: 佛教音乐 《高僧传》 佛教传播 鸠摩罗什 基本模式 基本形态
  • 简介:南山寺佛教史略肖雨南山寺,在元代时谓大圣佑国寺;到明代时,谓大圣佑国禅寺;清时,则谓南山极乐寺。为什么呢?光绪三年(1877)李自蹊的《南山寺碑文》说:抑知佛生西方净土,其国曰极乐世界。兹则释迦牟尼佛原迹古刹,琳宫梵宇,十方衲子登临皆清凉极乐。诸佛云...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音乐 五台山佛教 佛教史 《佛祖历代通载》 南山
  • 简介:<正>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印度,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是佛教初传我国内地并逐渐扎根发展的重要时期。

  • 标签: 佛教 西晋时期 佛经翻译 印度 儒家思想
  • 简介:居士及其居士佛教曾在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胜任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佛教时期,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则出现于大乘佛教时期。居士佛教曾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它的全面繁荣则在中国。大乘居士佛教可归结为菩萨、菩萨精神、菩萨修行三个方面,体现更高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有可能将佛陀的理想化为民众的自觉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大乘居士佛教繁荣的基本条件,而各类居士的护法活动、物质供施、参禅求道、学术参与等构成了中国居士佛教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居士佛教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婆罗门 部派佛教 竹林精舍
  • 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6至4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据佛教文献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居萨罗、居楼等。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经济也开始兴旺起来,并在恒河流域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化的高潮,当时已有金、银和铜的各种货币。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列国时代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分化加剧,原来被划作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等的旧等级关系开始受到破坏。这时,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不仅大大

  • 标签: 东方佛教 印度次大陆 公元前 南传佛教 第二次城市化 世纪初
  • 简介:一、生态文明的脚步生态问题已经从学术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开始切身感受到生态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大家越来越关心城市空气中的PM2.5指数是否超标、饮用水的水质是否洁净、过度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等问题。此类社会心态的变迁,

  • 标签: 生态文明 智慧 佛教 社会热点问题 生态问题 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