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心病急性期凝血功能和D-聚体检测情况。方法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100例来我院住院的肺心病急性期患者未治疗前和经两周治疗后病情稳定后的血,同时选择来我院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健康对照,抽抗凝血用AC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时间(TT),用东芝120检测D-聚体,检测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组对照比较,肺心病急性期PT,APTT及TT降低P<0.05有显著差异,FiB和D-聚体增多.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肺心病患者处于血栓前高凝状态,凝血功能检测可评价肺心病凝血状态的凤险评估。指导早期干预。

  • 标签: 肺心病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研制稳定的D-聚体质控品,用于实验室内部D聚体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将收集的混合血清置于56℃水浴30min处理后加入终浓度为500mg/LNaN3防腐。分装成1ml/支分别贮存在25℃、4℃和-70℃环境中,以观察其在不同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将研制的D聚体质控品用于不同检测系统作室内质量控制。结果质控血清室温保存可稳定4~5d,4℃保存可稳定30d;-70℃贮存的血清可稳定1年以上。各检测体系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但变异系数均在可接受范围。结论混合血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实验室内部D-聚体检测的质量控制,以弥补因缺乏D聚体国际和国家标准品带来的测试结果缺少可靠性控制的问题。

  • 标签: D-二聚体 质控血清 可行性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和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的肿瘤患者血浆D-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的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血浆D-聚体检验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其中42例患者经治疗后进入缓解期,18例患者进入复发期。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全部参与研究者均接受血浆D-聚体检验,并对比患者初治期以及缓解期的血浆D-聚体水平。结果 研究组初治期的血浆D-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缓解期患者的血浆D-聚体水平与参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复发期患者的血浆D-聚体水平高于缓解期患者以及参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血浆D-聚体检验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还可以及时识别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能够用于确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血浆D-二聚体检验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和分析肺栓塞患者D-D聚体的含量的变化,明确D-D聚体对于肺栓塞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分别选择大面积PTE患者(46例)、小面积PTE患者(50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157例)和空白对照(181例)分为4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所有患者D-D聚体水平和PTE患者治疗后4d、7dD-D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血浆D-D聚体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PTE组D-D聚体水平高于小面积P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d,小面积PTE患者D-D聚体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且明显低于大面积P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两组PTE患者D-D聚体水平均基本恢复正常,两组D-D聚体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D-D聚体可作为诊断PTE的一项敏感的辅助诊断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PTE患者治疗效果的指标。

  • 标签: 肺栓塞 D-D二聚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慢性假周围感染(PJ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髋、膝关节置换或翻修术的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8例,女性110例,年龄(58.6±14.5)岁。其中慢性PJI患者48例(膝关节21例、髋关节27例),无菌性松动患者57例(膝关节16例、髋关节41例),正常随访患者63例(膝关节28例、髋关节35例)。收集患者血D-聚体、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髋、膝关节慢性PJI患者的D-聚体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聚体、ESR、CRP诊断髋关节和膝关节慢性PJI的诊断效力。结果慢性PJI组膝关节D-聚体水平[M(QR)]为1 040(1 140.5)μg/L,高于慢性髋关节PJI患者的435(605)μg/L(Z=3.16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诊断膝关节慢性PJI的D-聚体最佳截断值为370.5 μg/L,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84.1%;CRP最佳截断值为9.3 mg/L,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90.9%,ESR最佳截断值为33 mm/h,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88.6%。诊断髋关节慢性PJI的D-聚体最佳截断值为294 μg/L,诊断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7.6%;ESR最佳截断值为45 mm/h,诊断的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97.4%;CRP最佳截断值为8.1 mg/L,诊断的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84.2%。结论D-聚体对膝关节慢性PJI的诊断价值要高于髋关节慢性PJI,但D-聚体诊断膝、髋关节慢性PJI的价值不优于ESR、CRP。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D-二聚体 假体周围感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 血浆 D-聚体、免疫球蛋白检测在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 2015 年 3 月至 2017 年 10 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中随机选取 100 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 100 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对两组 血浆 D-聚体、免疫球蛋白进行检测,并对比结果,分析 血浆 D-聚体、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价值。结果: 对比两组的 血浆 D-聚体、 免疫球蛋白水平,实验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显著( P < 0.05 )。支原体肺炎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 血浆 D-聚体、 免疫球蛋白表达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且中度、重度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患者( P < 0.05 ),重度患者者表达水平最高,显著高于轻度与中度患者( P < 0.05 )。 结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 血浆 D-聚体、免疫球蛋白水平表达均比健康人显著增高,并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深呈增高的趋势,可见者用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病情程度判定有显著的价值。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血浆 D-二聚体 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聚体与凝血指标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价值。方法:共选取49例于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入住我院并接受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并同期选择49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D-聚体水平(D-D)和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D-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D-二聚体 凝血指标 妊娠期高血压 应用 患者 研究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结核病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原以及D-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对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意义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收治的结核病患者随机抽取出90例患者,把他们当成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将其作为观察组,再在同时期来我院做健康检查的健康人中选取9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目标的纤维蛋白原水平、D-聚体水平以及血小板的指标进行严格比较,对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D-聚体水平以及血小板的指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D-聚体水平以及血小板的指标分别为(4.35±1.07)g/L,(3274±2198)mg/L,(327±119)×109,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D-聚体水平以及血小板的指标分别为(3.15±0.98)g/L,(327±218)mg/L,(257±101)×109,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D-聚体增高,对结核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且结核病患者易处于高凝状态,引发血栓,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以及D-聚体水平进行监测,可以对临床治疗产生重要意义。

  • 标签: 结核病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检验血凝4项和D-聚体在孕妇体检中起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验的非孕妇40例,以及孕妇40例,将非孕妇作为对照组,孕妇作为观察组,两组都要进行检验血凝4项和D-聚体联合检验,通过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来了解检验血凝4项和 D-聚体在孕妇检验中起到价值。结果:观察组的各种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孕早期的TT水平明显高于中期和晚期(P<0.05)。结论:在孕妇检验中进行联合检验血凝4项和D-聚体联合检查能够了解孕妇的身体情况,也能根据该检查结果为孕妇产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用药指导,以此能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提升孕妇生活质量。

  • 标签: 联合检验 血凝4项 孕妇检验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喉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居第位。在对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呼吸道恶性肿瘤放疗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喉癌等头颈肿瘤相关性研究等方面,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近年来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不同恶性肿瘤尤其是喉癌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喉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喉肿瘤 癌,鳞状细胞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血浆D-聚体D-D)水平及低分子肝素钠的干预治疗价值。方法分析100例肿瘤患者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研究组(50例,常规化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与对照组(50例,常规化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D-D水平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晚期肿瘤患者的血浆D-D水平变化作为诊断、治疗方案的调整、预后观察依据,并配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能够改善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晚期肿瘤 血浆D-D 低分子肝素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种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筛查和常见的10种肿瘤检出的优势。并观察其对非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的灵敏度。方法用种肿瘤标志物测定200例健康体检人群、226例恶性肿瘤患者D-聚体、细胞质胸苷激酶1种肿瘤标志物的检出情况,分析评价其相关的各种最佳组合。结果种肿瘤标志物对相关10种恶性肿瘤检出的灵敏度高于肿瘤标志物单项指标,对健康人检测的特异性为88.0%,对体检人员肿瘤的检出率为1.5%。结论联合检测对肿瘤的检出率高于单指标检测,在健康人群中对肿瘤有较高的筛查率。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D-二聚体 细胞质胸苷激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聚体检测运用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均行D-聚体检测,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D-聚体含量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并且观察组化疗后的D-聚体含量低于化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的检测阳性率和特异度分别为51.02%、85.71%。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聚体检测,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D-二聚体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浆脑利钠肽(BNP)、D-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院予以PCI术治疗的8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血浆BNP、D-D水平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组,对比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浆BNP、D-D水平。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BNP、D-D水平差异显著(P<0.05),术后7d<术后72h<术后24h(P<0.05);本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为12.94%,组间、时间、交互血浆BNP、D-D水平差异显著(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术后7d的血浆BNP、D-D水平<术后72h<术后24h(P<0.05),且预后良好组术后不同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血浆BNP、D-D水平在PIC术后呈逐渐下降状态,AMI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高,且预后不良与血浆BNP、D-D水平的异常升高有关,因此可将者作为PCI术后的预后监测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脑利钠肽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癌栓及D-聚体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两者之间的预后关系。方法对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分析,结合根治性手术操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确定癌栓及D-聚体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150例胃癌患者中,不伴癌栓者132例,伴癌栓者18例。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聚体水平,均是诱发胃癌患者出现癌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治疗之前,全面检测患者D-聚体水平,有利于为胃癌患者癌栓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胃癌 D-二聚体水平 癌栓
  • 简介:摘要联合检测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D-聚体(D-D)、Fib(纤维蛋白原),探讨其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肺癌组(256例)、肺良性疾病组(200例)和正常对照组(200例)的血清NSE、CYFRA21-1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浆D-聚体、Fib水平采用免疫比浊分析法检测,对肺癌患者NSE、CYFRA21-1、D-聚体、Fib水平与临床分期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清NSE、CYFRA21-1、D-聚体、Fib水平与肺良性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细胞肺癌(SCLC)中NSE的水平最高,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NSCLC)中的肺鳞癌中的水平最高,与其他肺癌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参数在肺癌初诊中的敏感性为NSE>CYFRA21-1>D-聚体>Fib。小细胞肺癌中NSE的敏感度最高(68.4%),肺鳞癌中CYFRA21-1的敏感性最高(69.0%)。NSE、CYFRA21-1、D-聚体、Fibrinogen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89.8%)。肺癌患者NSE、CYFRA21-1、D-聚体、Fib水平与临床分期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15,0.425,0.669,0.523,P<0.05),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Ⅲ/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NSE、CYFRA21-1、D-聚体、Fib的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肺癌 NSE CYFRA21-1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呼吸困难病因诊断中D-聚体和脑钠肽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及肺源性呼吸困难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心源性组和50例肺源性组。对比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入院时D-聚体和脑钠肽水平。结果(1)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入院时脑钠肽水平分别为428.6±316.24pg/ml、62.4±58.7pg/ml,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脑钠肽对区别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入院时D-聚体水平分别为428.6±316.2ng/ml、782.6±264.5ng/ml,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D-聚体对区别心源性组和肺源性组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D-聚体和脑钠肽对于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急性呼吸困难 D-二聚体 脑钠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