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单侧颈内动脉(ICA)狭窄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不对称分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侧ICA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和CT血管成像检查。利用3D Slicer软件定量分析EPVS体积。按照ICA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三组,比较患者ICA狭窄同侧和对侧的EPVS体积。计算基底节区EPVS(BG-EPVS)和半卵圆中心EPVS(CSO-EPVS)的不对指数(AI),将AI≥0.2的患者纳入EPVS不对称组,其余为EPVS对称组,比较组间单侧ICA狭窄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与BG-EPVS不对称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22例患者,年龄(70±10)岁,其中男性96例,女性26例,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组81例(重度狭窄46例,闭塞35例),中度狭窄组41例。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组患者的BG-EPVS体积[(4.08±0.76)mm3]以及BG-EPVS不对称分布比例[75.3%(61/81)]大于中度狭窄组[(3.12±0.85)mm3,39.0%(16/41)](均P<0.001)。单侧ICA狭窄侧和对侧EPVS体积比较,重度狭窄组、闭塞组狭窄同侧的BG-EPVS体积[(3.34±0.86)mm3,(3.93±0.60)mm3]大于对侧[(2.65±1.28)mm3,(3.21±0.88)mm3](均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侧ICA狭窄程度与狭窄侧BG-EPVS体积呈正相关(r=0.62,P<0.001)。进一步比较EPVS对称组与不对称组患者的单侧ICA狭窄程度,结果显示BG-EPVS不对称组的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比例高于对称组[79.2%(61/77)比44.4%(20/45),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OR=4.280,95%CI:1.743~10.508,P=0.002)和年龄(OR=1.055,95%CI:1.001~1.112,P=0.044)是BG-EPVS不对称分布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和年龄是BG-EPVS不对称分布的危险因素,单侧ICA狭窄同侧EPVS体积大于对侧,ICA狭窄程度与BG-EP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狭窄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不对称性 脑小血管病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UKA)手术前后胫骨后倾角(PTS)的改变与术中关节屈伸末端间隙压力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关系。方法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8例(46膝)UK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压力传感器测量不同屈膝角度时内侧膝关节间隙的压力,分析手术前后PTS变化(∆PTS)与术中屈伸末端膝关节间隙压力及术后关节屈伸活动度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46膝,男14例,女24例,年龄(69.1±7.4)岁,随访(11.2±3.7)个月。经计算,间隙压力为(88.3±40.6)N;调整后的伸直末端间隙压力为81.7%±33.8%,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为55.6%±31.0%。术后随访时固定屈曲畸形[M(Q1,Q3)]为0°(0°,3°),较术前0°(0°,5°)减少(P<0.05),术后最大屈曲度为115.9°±16.4°,较术前的112.0°±16.8°增加(P<0.05),术后PTS为8.3°±2.7°,与术前的8.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PTS与伸直末端压力及固定屈曲畸形间均呈正相关(r=0.334、0.317,均P<0.05);伸直末端压力与固定屈曲畸形呈正相关(r=0.472,P<0.05)。而∆PTS与屈曲末端压力呈负相关(r=-0.397,P<0.05),但此两者与最大屈曲度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UKA术中减少PTS会减小伸直末端间隙压力并减小术后膝关节固定屈曲畸形,同时会增加屈曲末端间隙压力,但并不会因此减少术后最大屈曲度。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胫骨后倾角 传感器 膝关节间隙压力 病例系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入路(LPA)与Wiltse肌间隙入路显微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BDU)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测量及形态学解剖证明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入路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8年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收治的共124例[男75例/女49例,年龄(55±14)岁]因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接受单节段MBDU病例。根据椎管形态分为A组LPA入路48例,B组Wiltse肌间隙入路76例。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入路侧、对侧下肢疼痛及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术后通过X线、CT评估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最长肌与髂肋肌间隙稳定存在,套筒置放最大倾斜角度LPA入路为65°,Wiltse入路为40°。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0个月的随访。A组手术时间(120±27) min、出血量(104±31) ml、引流量(50±15) ml,B组则分别为(115±32) min、(110±41) ml、(47±18) 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6、-1.917、1.730,均P>0.05)。术中硬膜撕裂各1例和3例;术后脑脊液漏各2例和3例。两组末次随访时入路侧、对侧下肢疼痛、腰痛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9.6%(43/48),B组为86.8%(66/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8,P>0.05)。结论经LPA行MBDU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对于三叶草形椎管的对侧神经根管减压有优势。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 单侧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术(Mis-PALF)和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对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Mis-PALF手术治疗(17例)或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88例,作为对照)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Mis-PALF组男9例,女8例,年龄(45.8±19.8)岁;对照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50.0±13.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术后体温、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追加止痛药物情况、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Mis-PALF组围术期出血量较开放组减少[(111.8±35.9)ml比(362.9±18.6)ml,P<0.01]、住院时间较短[(3.06±0.63)d比(4.24±0.14)d,P<0.01]、追加止痛药物人数较少(3/17比56/88,P<0.01)。两组手术时间[(125±7)min比(113±8)min,P=0.525]、术后发热(11/17比37/88,P=0.086)、术后VAS>3分比例(1/17比13/88,P=0.357)、随访JOA改善率(66.9%±28.8%比74.2%±28.6%,P=0.409)及并发症发生率(1/17比3/88,P=1.00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在寰枢椎脱位患者中,Mis-PALF能显著减少围术期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寰枢关节 寰枢椎脱位 寰枢侧块融合 微创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与结肠旁沟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左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其他5家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70例手术治疗左侧PH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包括男43例、女27例;28例行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42例行经腹腔结肠旁沟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结果。结果7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完成,肠系膜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结肠旁沟入路组[(26.7±8.8)比 (38.9±7.1)min,P<0.001)],失血量少于结肠旁沟入路组[45(30,50)比 50(40,60)ml,P=0.042],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0)比 (4.5±1.0)d,P=0.669)]。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电解质及醛固酮肾素比值均正常,53例(75.7%)患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经腹腔肠系膜间隙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

  • 标签: 腹腔镜 肠系膜入路 结肠旁沟入路 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