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NYHA心功能分级及B型利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我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名,按纽约心功能分级分为三组,其中NYHAⅡ级30名,NYHAⅢ级30名,NYHAⅣ级30名,同时收集正常对照组30名,入选时常规采集患者血糖、血尿酸、尿素氮、血肌酐及心脏彩超等临床资料,同时抽血检测GDF-15及脑钠肽水平,重点评估GDF-15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中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心衰患者各组血清GDF-15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IV级患者间GDF-15水平逐级升高,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DF-15水平可以指导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其判断心力衰竭的价值并不劣于生物心力衰竭指标BNP;心力衰竭发生前GDF-15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加需要适合有效的强化治疗.关键词人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心力衰竭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18-02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初步探讨转录抑制因子GFI1(growth—factorindependence1)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及转录抑制因子GFI1表达变化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65例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标本,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4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患者17例。缺铁性贫血患者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gfi1的转录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组西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初诊CML组gfi1表达显著高于初诊AML组、初诊ALL组及CML急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ML急变组中,急淋变组gfil表达明显高于非急淋变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4)。结论:gfi1表达异常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与发展,gfi1表达上调可能促进淋巴系肿瘤的发生。

  • 标签: GFI1 转录因子 白血病 PCR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液透析期间血管通路精细护理对患者凝血因子Ⅻ的影响以及预后效果,为血透血管通路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 2017年 1月 -2018年 6月期间行血透治疗的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精细护理组,对比 2组患者护理期间凝血因子Ⅻ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精细护理组血透患者护理后凝血因子Ⅻ水平优于常规护理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少于常规护理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结论:给予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精细护理是改善患者凝血因子Ⅻ、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符合患者护理需求。

  • 标签: 凝血因子Ⅻ 精细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感染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近五年来眼球穿通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和视力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5年5月因眼球穿通伤在徐州市眼科医院住院的13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了人口数据,性别,致伤原因,住院时间,眼部受伤情况,手术处理,初诊和最终随访视力。评价眼外伤评分系统(OTS)对最终视力预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在130例患者中,74%为男性。大多数患者来自农村地区(76%)。大部分(62.3%)的外伤是金属物件刺伤所致,11.5%患者为木制品刺伤所致,其它占26.2%。89例眼(68.5%)出院视力较入院时提高。与预后视力较差相关的因素包括入院视力较差(P=0.000),OTS评分(p=0.021),伤口位置(P=0.000)等。结论该研究显示和眼球穿通伤预后视力相关的重要因素包括首诊视力,OTS评分,伤口位置等。OTS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评估眼球穿通伤患者视力预后的工具。

  • 标签: 眼球穿通伤 初诊视力 OTS 伤口位置
  • 简介:创面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了机体许多病理变化,如出血凝血、修复重建等。许多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加快组织的修复[1]。笔者曾研究过大鼠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有明显的表达,其变化与创面修复有关[2,3]。本实验通过研究人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EGF、EGFr变化,探讨其与组织修复的关系。

  • 标签: 创面愈合 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10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贫血程度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n=18)、无贫血组(n=18)、轻度贫血(n=23)、中度贫血(n=21)、重度贫血(n=20),检测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结果:对照组、无出血组、无贫血组、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重度贫血组凝血因子XI、XII比较无差异(P>0.05);但两组随出血程度的加重,各组凝血因子XI、XII活性呈减弱的趋势;相较于对照组,凝血因子II、V的活性在轻度、中度、重度贫血组降低(P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出血患者 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变化 临床意义
  • 简介:为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液氮冷冻所致的重型损伤的治疗作用,利用G-CSF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液氮冷冻所致SD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和2组各10只大鼠,从免疫组化和神经功能恢复两方面观察G-CSF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经G-CSF治疗的治疗组动物损伤周围脑组织的新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G-CSF能有效地促进颅脑损伤动物的神经细胞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颅脑损伤 骨髓基质干细胞 实验研究
  • 简介: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TNFSF15)可以在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中表达,但在肿瘤细胞中呈低水平表达,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探寻TNFSF15在乳腺癌、肺癌、泌尿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 标签: TNFSF15 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为德国曼海姆医院普通外科2000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收治的1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病例组),对照组为117例查体的健康人,病例与对照人群均为欧洲高加索人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TNF-α-308G/A基因型。结果病例组患者TNF-α-308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663;等位基因χ^2=0.404,P=0.525)。Ⅲ、Ⅳ期病理分期患者A等位基因(22.6%)和A/A基因型(8.1%)的比例明显大于Ⅰ、Ⅱ期(12.9%和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48,OR=7.368,95%CI=0.839~64.743;等位基因:χ^2=4.720,P=0.03,OR=1.962,95%CI=1.061~3.628)。结论TNF-α-308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无关.TNF-α-308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进展相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坏死因子-Α 多态性 单核苷酸
  • 简介: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后肢(石膏固定4周后)的腓肠肌湿重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在大鼠废用性骨骼肌萎缩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8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笼中自由活动。按照Jozsa等的方法,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右后肢用可塑性石膏由足跖管型固定至膝上1cm处,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100°,踝关节固定于跖屈600位,共4周。固定当天开始,实验组每天予HGF腓肠肌注射(剂量:10mg/kg,浓度:10mg/mL),1次/d,共注射28d;对照组每天予等鼍生理盐水腓肠肌注射。4周后完整解剖右后肢腓肠肌,检测腓肠肌湿重及收缩功能。结果对照组、实验组与窄白组相比,腓肠肌湿重、单次收缩最大张力、强直收缩最大张力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生收缩、单次最大收缩和最大强直收缩的域值均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的腓肠肌湿重、单次收缩最大张力、强直收缩最大张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牛收缩、单次最大收缩和最大强直收缩的刺激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HGF能显著提高大鼠废用性萎缩腓肠肌的收缩功能和肌肉湿重,对防治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有明显效果。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肌萎缩 湿重 收缩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缓释系统在周围神经松解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对解放军第九八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36例前臂及腕部正中神经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在修复术后3个月常规进行神经松解手术,采用单盲随机化法分为A组(18例)、B组(18例)。A组患者利用自制的缓释系统进行NGF(共30mL,质量浓度8.12mg/mL)局部缓释,B组患者用等量的NGF在神经周围明胶海绵包绕后局部注射。8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变化,并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作进一步分析;24周后分别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评分。结果术后8周A、B两组SEP中潜伏期分别为(20.56±3.50)ms、(32.25±4.61)ms,波幅分别为(17.22±3.46)μV、(9.90±1.37)μV;A、B两组CMAP中潜伏期分别为(2.10±0.37)ms、(4.31±0.66)ms,波幅分别为(810.9±108.16)μV、(506.61±67.50)μV,两组的NCV分别为(41.21±3.34)m/s、(30.68±2.21)m/s;与B组相比,A组SEP、CMA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NCV明显增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MRC感觉功能评分中,A、B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6/18、12/18;运动功能评定中,A、B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4/18、9/18;A组BMRC运动功能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NGF缓释系统可明显促进神经松解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作为神经损伤后期治疗的补充手段,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缓释系统 神经松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对鼓膜创伤性穿孔患者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68例鼓膜创伤性穿孔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治疗手段不同分为BFGF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34例患者。BFGF组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参照组行诺氟沙星滴耳液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平均愈合时间。结果BFGF组的治疗有效率33例(97.06%)明显高于参照组20例(58.82%),BFGF组的平均治愈时间(9.7±1.8)d明显低于单一组(22.4±5.3)d,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创伤性鼓膜穿孔患者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治愈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鼓膜 创伤性穿孔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符合入选标准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各自对应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疗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各自相对应的传统方法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1、对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更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于轻度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硬皮病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相当,P>0.05,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疗法对于重症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效果明显,对轻度则与传统方法相比无明显优势。

  • 标签: 自身免疫病 Th1/Th2细胞因子 平衡
  • 简介: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组控制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部分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糖蛋白,根据不同的分化阶段和造血祖细胞,可以将其分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及多潜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IL-3、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及干细胞因子(SCF)等。重组人GM-CSF(rhGM-CSF)是一种由127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22×10^3的糖蛋白,

  • 标签: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烧伤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增殖分化 造血祖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 简介:背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type1,Sirt1)基因与骨关节炎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rt1基因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影响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方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的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鉴定软骨细胞。根据实验设计加入不同的作用物质而将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EX-527组(Sirt1基因的抑制剂,终浓度为1mmol/L)和白藜芦醇组(Sirt1基因的激动剂,终浓度为100μmol/L)。RT-PCR检测Sirt1基因,软骨细胞外基质特异性合成基因Sox9、II型胶原蛋白和聚蛋白多糖及软骨细胞外基质特异性降解基因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细胞数占90%以上,表明培养细胞为软骨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中Sirt1基因mRNA表达明显上调,Sox9、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5);EX-527组中Sirt1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降,Sox9、聚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MMP-3、MMP-13和ADAMTS-5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Sirt1基因能够对软骨细胞胞外基质产生影响,且Sirt1的表达可以促进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合成并且减缓软骨细胞胞外基质的降解。

  • 标签: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软骨细胞 细胞外基质
  • 简介: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清(以下称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F-κB)异二聚体p50、p65核移位及核抑制因子κBα(IκBα)降解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收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血清、烧伤血清+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依次分为对照组、烧伤血清组、PDTC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清刺激30、60、120、480min后PBMC的p50、p65核移位;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刺激30、60、90、120min时PBMC的IκBα蛋白降解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中p50、p65即发生核移位,30~60min达高峰,120min后核内聚集减少,回复至刺激前状态.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IκBα发生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几乎为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0min后表达水平逐渐恢复.PDTC组PBMCIκBα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为(11.57±1.98)×104积分灰度值]及p50、p65核移位程度比烧伤血清组轻(P<0.01).结论烧伤血清可导致PBMCIκBα降解和p50、p65核移位,进而活化NF-κB,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PDTC对此变化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烧伤 血清 单核细胞 核因子κB核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减轻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疼痛方法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需要接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的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10月到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将磷酸铝凝胶联合阿托品治疗手段应用于急性胃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效果探究。方法:从本院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期间内收治的急性胃炎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根据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分组,即对照组(磷酸铝凝胶治疗)和观察组(磷酸铝凝胶联合阿托品治疗),均为4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相较对照组的75.00%居更高水平;相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TNF-α、IL-8、IL-6)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观察组出现腹泻、呕吐、脱水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磷酸铝凝胶联合阿托品治疗方式对急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有着较佳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磷酸铝凝胶 阿托品 急性胃炎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口腔种植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来恢复患者的牙齿功能和美观。然而,对于一些患有牙槽骨缺损的患者来说,成功的种植手术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骨再生手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被广泛用于口腔种植治疗中。

  • 标签: 口腔种植治疗 骨再生手术 浓缩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