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对《〈简·爱〉的失败》(赵海虹,《外国文学》2004年第二期)的反驳。赵文认为,简·爱的离开与其归来都与财产有关,财产是简·爱的行为动机。而本文认为,赵文错把简的行为前提当作了行为动机,而忽略了婚姻与爱情也需要物质基础的事实。简·爱看重的并非财产,而是爱情的尊严与平等,而爱情主题本身也是小说的重要部分。简·爱没有失败。在《〈简·爱〉的失败》一文中,作者赵海虹提出:简·爱不能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先锋,简·爱

  • 标签: 简·爱 赵海虹 爱情主题 罗切斯特 女性主义 《外国文学》
  • 简介:在最近半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开始认识到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思想是我的一切错误思想的根源。这种思想的孕育和发展是与我的家庭出身,特别是自己多年来所受的美帝国主义的教育分不开的。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已使我这根深蒂固的崇拜关帝国主义的思想不再继续发展,但我还不敢说这已经完全消灭了。因此,我愿意将我的问题提出来,请大家批评和指教。

  • 标签: 美帝国主义 崇拜 抗美援朝运动 个人利益 家庭出身 继续发展
  • 简介:在场主义,现在应该是散文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场主义的一些主张也越来越多地获得文学主流的认可,同时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在写作中自觉地追求的在场的表达。在场写作是一种文学主张,是一个团队的行为,是一种有预设目标的行动,是一种在推倒和批判中构建起来的图景。无论其文学观念,还是行为模式,在一开始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论。而这种争论最后衍变成越来越多人共同奔赴的一个集体阵图,这其中不能不说到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周闻道。

  • 标签: 在场主义 散文写作 闻道 预设目标 周伦佑 散文作家
  • 简介: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主要论述了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何为人类最根本的社会需求,以及如何正确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用建议性的语言表达了生态主义"初元"思想,指引人们回归最本真的幸福生活状态。

  • 标签: 生态主义 初元 人与自然
  • 简介:凌叔华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主张表现普遍的人性,倡导健全的文学,她的文学思想带有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她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想,一方面源于文人画崇尚艺术本体价值的审美观念,也与她所处的自由主义文人群体的影响密切相关。从《女儿身世太凄凉》到《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这些作品见证了凌叔华文学思想的演变、发展。

  • 标签: 凌叔华 自由主义 文学思想 人性 艺术美
  • 简介:摘要恐怖主义犯罪在21世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9.11事件与别斯兰人质危机,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与俄罗斯首都机场爆炸案,均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弦。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与预防成为了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议程,远东的中国也面临着与西方国家类似的恐怖主义威胁,西北边疆的“东突”恐怖势力已经危及到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中国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反恐策略与教训,掌握恐怖主义新动向,有效地预防与打击恐怖主义,保护人民的自由与安全。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 反恐对策 惩治理念
  • 简介:摘要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简单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目前的口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连通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改善初级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策略。

  • 标签: 连通主义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 教学策略
  • 简介:许鞍华的特出之处不在于她的性别在男性占有绝对话语权的电影圈中引人注目,而在于在整个香港电影对商业利益的重视压倒电影本身艺术价值的大环境之下,她一直坚守人文关怀与历史思考的立场,不为迎合大众的娱乐口味而放弃个人的思考。本文从香港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许鞍华电影中性别形象塑造与对观众女性意识的唤醒、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生存困境思考三方面来探究许鞍华的电影。

  • 标签: 女性主义 许鞍华 电影
  • 简介:本文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与美国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关系,指出剧中人物的身份和命运无不处于实用主义哲学的逻辑和话语之中,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话语贯穿于整个剧作的人物的行为和思维,它已经成为一种逻辑,而无法接受这种逻辑的人将难逃悲剧的命运。

  • 标签: 田纳西·威廉斯 欲望号街车 美国 实用主义
  • 简介: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只发表了六部作品,而这六部作品均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奥斯汀作品关注女性处境问题,以及以婚恋爱情故事为主题分不开的。在一次次改编中,小说的文本甚至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等都处于变动之中,而奥斯汀寄寓其中的女性主义思考,却是任何一位导演都无法完全忽视的。女性主义视角是奥斯汀作品的核心,也是我们在讨论奥斯汀作品改编电影时不可不注意的一点。

  • 标签: 简·奥斯汀 电影改编 女性主义
  • 简介:拉尔夫·艾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作家。1952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看不见的人》,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他在美国黑人文学界和美国文学界的地位。这部小说的主题是突出主人公在黑白两种文化中逐渐寻找自我,发现丧失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其真正存在的过程。

  • 标签: 看不见萨特 萨特存在主义
  • 简介:大卫·里恩被公认为为美国影片注入了深厚的内涵,绝不仅仅是因为其电影在内容和时长上往往呈现为史诗巨构,而很大程度上也因为里恩有着卓越的叙事技巧,能够使得电影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经典、和谐而稳定的结构。对于大卫·里恩这样一位电影巨匠,如果忽视了其电影中的结构主义元素,那么对他的了解将是存在缺憾的。文章以结构主义视角为切入点,从大卫·里恩电影中的符号学、二元对立、"行动元模式"三方面,分析其电影的创作手法。

  • 标签: 大卫·里恩 电影 结构主义
  • 简介:“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文化批判”这两个概念各自都要求作者做出解释,它们的并列关系还隐涉到一个悖论。首先,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还是一个来自某种视角的观察?资本主义全球化有哪些特征?它给个人与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和后果?文化批判的一般定义和它在资本全球扩张时代的使命与职能是什么?如果说资本全球扩张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文化批判,同时又比任何时代都更拒绝文化批判,那么这种悖论对文化批判本身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应该怎样应对?我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只存在这些问题,而是这些问题给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焦点和框架。当下国内和海外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全球化”,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全球化唤起的世界图像只是技术、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叙事、具象、习俗、人员、资源、商品的跨国界大流动,更有甚者,全球化仿佛是一个给个人与社会带来无限机遇和活力的历史过程,一次给人类许诺解放与幸福的革命,较少有人看到全球化背后的资本帝国,更遑论这个资本帝国包藏的杀机和危机。全球化的确是一个多层面的复合历史现象,资本主义全球化只是它的一个层面,但这是它的核心层面、主控层面,其它层面都是派生的。资本的扩张必然挑战和更新已有的生产、调...

  • 标签: 资本主义全球化 标准化 商品化 抽象化 文化批判
  • 简介:摘要假马克思主义者在立场、观点与方法等方面脱离马克思主义,但却宣称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真假马克思主义阵营针锋相对。二者的对峙关联到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问题,不能正确区分将会造成理论上的困惑而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分,认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物质标准和价值标准,并最终认为只有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根本标准 物质标准 价值标准
  • 简介: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界的一位巨匠,长期以来,他被看做是"迷茫的一代"的重要代言人,该词用来描述一战后那些理想幻灭,受到战争创伤的美国年青一代。在20世纪的美国小说作者中,他的作品常和同时代的威廉姆·福克纳以及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相

  • 标签: 海明威 女性形象 完美女性 作品 菲茨杰拉德 女性意识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游是继屈原、杜甫之后,最有影响的伟大爱国诗人。同时,陆游也是我国文坛上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一生创作的许多佳作名篇,是我国古代诗坛的爱国绝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而英勇奋斗。本文就对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对后人坚定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陆游 爱国主义 忧国忧民
  • 简介:彭:冯雪峰是我很尊敬的一个前辈。我跟他有比较多的交往。1940年,我从新四军转移到后方,到了浙江金华。当时金华是东南的文化中心,雪峰经常从家乡义乌到金华来,那个时候我就认识他。

  • 标签: 理想主义 彭燕郊 诗人 文化中心 冯雪峰 新四军
  • 简介: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穆旦的诗歌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中具有探险受难的创新精神,这些诗歌创作中体现了明显的现代主义思想,即关注人的自我感受与情感内涵,突出生命意识在文本中的展现,因此,本文将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穆旦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进行具体剖析。

  • 标签: 丰富的痛苦 自我形象 生命意识 知性与感性 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