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一个内涵深刻、意义深广的重大论断,需要我们悉心思考、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的当代中国第一次法律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持续到当下的当代中国第二次法律革命,形成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其确定的内在目标,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进程的法权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依托;务实主义的法治改革路径:国家法治与区域法治的协调发展;中国法治国情条件的深刻反映。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确立中国法治发展在全球法治发展进程中的自主地位.坚定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条件的自主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标签: 中国特色 法治道路 历史进程 基本目标 逻辑特征
  • 简介:奥利弗·W.霍姆斯是美国法理学与司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历经百年,他的司法哲学仍然意义深远地影响着美国的法律思想与司法实践。在霍姆斯的司法哲学理论中,法官的首要职责是遵守代表多数方的立法,即使立法存在缺陷;然而,对立法机构的尊重,并不是因为法院缺乏发现事实的能力,而是法官在裁判时不得依赖个人对事实的认知。在其撰写的司法意见中,霍姆斯为言论自由与结社所做的辩护与其对优势社会力量或立法的尊重之间存在着矛盾。正是古典的司法自制理论与狭义的司法能动主义,共同构成了霍姆斯的实用主义法理学,这是一种美国法律本土背景下的法官法理学。

  • 标签: 霍姆斯 法官职责 司法自制 实用主义
  • 简介: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西方法治文明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通过重点阐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平正义、执法为民、人权保障、权力制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素,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创新性内容。

  • 标签: 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公平正义 执法为民 人权保障
  • 简介:针对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列举式规定,法解释的主要方向也是列举主义属性。但是,该法律施行至今,其实还客观地存在着与此不同的概括主义法解释路径。该路径依据实定行政诉讼法的规范规定,通过全项列举或另定根据规范等方法,消解了列举主义“受案范围”的局限性,而这些方法同样能够适用于对新法内容的解释。

  • 标签: 行政诉讼 受案范围 法解释 概括主义 列举主义
  • 简介: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化
  • 简介: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之间的论辩一直在方法论领域展开,后者对于前者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政治宪法学混淆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界限,试图从现实政治权力的运行中推出具有规范力的命题。然而,政治宪法学从根本上拒斥这种二元论的方法论,在它那里,政治意志因其实存而具有了正当性。因此,有必要深入到政治宪法学的方法论表象背后,探寻潜藏于其下的政治观并与之进行辩驳。事实上,当前政治宪法学对于规范主义的批评,反映了其试图在现代语境下恢复共和主义宪政观的雄心。然而,这种共和主义的宪政观过度强调历史中共同体的内在特殊性,因此其对于政治和宪法的理解均缺乏普遍性维度,而这与现代立宪主义的宪法理想与政治实践有着根本冲突。

  • 标签: 政治宪法学 规范宪法学 共和主义 公民美德 公民宗教
  • 简介: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两朵乌云'现象,现有的主流理论均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应定位于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规制,以及对交易成本的减少与克服。应当围绕该价值目标对智力成果设定产权制度,合理划定其适用边界,着力对市场机制予以恢复和完善。

  • 标签: 机会主义行为 交易成本 知识产权 合同人 有限理性
  • 简介: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完善“以庭审为中心”的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民事司法领域改革的重要部分。而“以庭审为中心”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却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民事司法改革的“轮回”和“重提”。本文以两次改革的核心问题——证据制度和庭审方式改革为研究线索,对民事司法领域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总体回顾。从中总结出影响改革目标的三个N素:法律文化N素、配套制度因素和人的因素。并提出了实现“以庭审为中心”改革目标的路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配套制度的完善以及法官养成机制的建立。

  • 标签: 庭审中心 民事诉讼 证据制度 审前程序 法官养成
  • 简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框架下对关于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加以阐释的法学理论体系。探寻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这一学术富矿,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真谛.而且对于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指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正义 马克思主义法学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交付是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在交付与登记发生冲突时,交付优先于登记,使登记的对抗效力几丧失殆尽,有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4条的本旨。反对观点将登记优先于交付,混淆了生效要件与对抗要件,不合逻辑。为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4条的规范目的,使登记对抗的效力得以发挥,为符合社会事实领域的登记确信及法律设置登记制度的目的,且不违背物权变动的基本民法原理,在解释论上应放弃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改采意思主义的立场。

  • 标签: 特殊动产物权变动 登记对抗 交付生效 意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