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竞争诉讼具有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主体广泛、成本较低等基本属性,需要实体法支撑,具有较高的程序价值,虽存在影响竞争诉讼实现的情况,但应构建起诉主体、竞争审判机构和特殊的竞争诉讼制度,并在非利害关系人起诉、调解、诉权处分等方面做出程序安排。

  • 标签: 竞争诉讼 惩罚性赔偿 社会中间层 公益诉讼
  • 简介:<正>目次一、经济法治与传统法治的内在冲突(一)经济法的模糊性与法治确定性的冲突(二)经济法的开放性与法治自治的冲突(三)经济法的特别适用与法治普遍性的冲突(四)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性与法治合理性、正当性的冲突二、经济法治悖论的程序法整合(一)经济法律调整对象的变动性与其确定性要求的程序法整合(二)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开放性与其封闭性运行的程序法统一(三)经济法律的普遍性与社会经济事务个殊性之间的程序法沟通(四)经济法内容的国家输入性与市民社会自治的程序法连接一、经济法治与传统法治的内在冲突经济法是一种新型的法律类型,它对传统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超越"或者说"背叛"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国内学者高鸿钧教授在论证现代法治的困境时进行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以经济法为代表的实质法治"试图通过对绝对财产权的限制和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照,抑制功利主义效率所导致的实际不公平后果;通过对绝对契约自由原则加以限制和干预,防止强者利用形式自由的契约压迫甚至变相奴役弱者;通过对特殊情况给予特殊关照,避免

  • 标签: 经济法理论 契约自由原则 经济法律 法治理论 法治实践 国家干预
  • 简介: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成果科学性的保证,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与此同时,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还与问题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发掘和呈现密切相关。随着经济法学科的日趋成熟,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心、关注经济法研究方法问题,并从多维度开展了讨论。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法问题受到越发广泛的关注,如

  • 标签: 中国经济 法问题 研究方法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网络已经逐步成为重要的社会生活空间,尤其是对传统实体交易方式的替代和补充,从各个方面都对建立在传统交易习惯下的既有法律带来了挑战。在网络环境下,交易的判断、课税环节的判断、纳税人的确定等等都面临着对既有税法的重新解释或改革;此外,除了纳税人与国家之间就私人财产权之间的界限需要明晰,而国家与国家之间,一国之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税权也存在着明确的必要性。由此可见,网络经济对税法的挑战并不局限于税法领域,同时也带来了国家财政权重新分割的新命题。本文将以网络经济与税法的互动为逻辑起点,探讨网络经济下税法的适用与执行,以及相关的国家治理的改革推进。

  • 标签: 网络经济 税法 挑战 改革
  • 简介:所谓预期违约(Am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又译为先期违约,是首先在英美法上确立的一种合同违约理论,它以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界满为界,将合同违约分为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其含义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明确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当事人一方的自身行为或客观事实默示其将不能依约履行合同义务英美法上的预期违约制度具有经济上的被鼓励性和法律上的允许性,

  • 标签: 明示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制度 法律价值 经济分析法学 双方当事人 另一方当事人
  • 简介:<正>经济法学领域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形成了百家争呜的局面,涌现了众多的理论观点。在这些理论观点中,无论是纵横经济法论、纵向经济法论、计划经济法论、综合经济法论、学科经济法论,还是经济行政法论①,都是从不同角度,针对经济法制实践,作为各种立法对策而提出来的,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是,它们是否都能对我国的法

  • 标签: 经济法 经济行政法 纵向经济 学科经济法 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本文是作者于2006年11月9日在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做的报告。作者在报告中首先从哲学视角阐述了西方市场经济,指出市场经济是指单个的个体可以追求他的幸福和好运。他接着指出,市场经济的哲学视角这个问题起源于英国哲学家洛克。而对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名的哲学给我们提出的四个问题的回答,尤其是对于"我应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则展示了法哲学观点及市场经济经济秩序之间的一种逻辑性的联系。其后,作者选择性地对法哲学众多分支中的三个问题即法律规范产生的理由、经济法和其他法律领域之间的关系及关于公平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指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的若干缺陷及对这些缺陷在不违反制度方面如何进行克服。

  • 标签: 法哲学 西方市场经济 哲学视角 哲学家康德 法律规范 基础规范
  • 简介:日前国家发改委对山东两家药企开出了国内首张反蓬断巨额罚单,引起海内外舆论关注。而两大电信巨头因涉嫌依靠骨干网的垄断地位,通过价格歧视打压竞争对手,也受到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成为首批被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央企。

  • 标签: 反垄断 市场经济条件 国家发改委 垄断地位 竞争对手 价格歧视
  • 简介:宪政之于经济法的法治要求,意味着国家干预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应该受到制约。经济宪政是以保障基本权利为基础、以社会本位为核心价值的宪政理念。为了实现政府干预的宪政目标,应限制行政权力,要求政府干预遵循法治化的进程,以确保宪政经济权利并接受违宪审查。

  • 标签: 宪政 政府干预 经济宪政
  • 简介:分配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分配作为不同社会主体对特定社会财富和利益的占有和支配关系,必然需要法律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经济法在调整分配关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于民法和行政法,它具有再分配功能,是在民法、行政法等基础上对社会利益和资源的再分配法。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经济法是分配法理论的深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法作为国家调节经济之法的本质。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在市场障碍排除法、宏观调控法和国家投资经营法三个经济法子部门中均有充分体现。

  • 标签: 分配 经济法 再分配功能 国家调节说
  • 简介:为了发挥经济犯罪立法保障人权和预防犯罪的双重功效,经济犯罪的罪状必须提升其概括性。而从经济犯罪的对象与具体行为样态等方面进行“共性抽象”,则是提升经济犯罪的罪状概括性的必要途径。经济犯罪罪状中“兜底条款”的存在,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合理性。而无论是从主观可贵性以及人身危险性,还是从法制体系的协调性,都有理由将“行政处罚”作为经济犯罪的罪状要件。对经济犯罪的罪状,应实行和坚持“相当性解释”与“实质解释”,而“相当性解释”是专门针对经济犯罪罪状的“兜底条款”而提出。

  • 标签: 经济犯罪 罪状 兜底条款 行政处罚
  • 简介:征用权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权力。本文综述了征用经济分析的主要进展,包括征用存在的根据、限制条件、征用补偿和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管制性征用。重点分析了征用补偿以及补偿对投资的激励作用。

  • 标签: 征用 公共使用 补偿 投资效率 管制征用
  • 简介:经济和社会权利是世界人权宣言规定的一类重要人权,但相对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言,这是一类在政治和法律上被严重边缘化的权利。在权利理论中,对经济和社会权利的“权利和人权”属性一直存在着强烈的怀疑论,这种怀疑论的核心就是怀疑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但是近些年来,国际各种人权体制以及部分国家的实践证明,实行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可行的。

  • 标签: 社会权利 经济权利 可诉性 人权 自由主义权利哲学 司法保护
  • 简介:“独创性”是著作权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包含“独立完成”和“一定的创造性”两个要件。相比“独立完成”,“创造性”的判断非常模糊,司法裁量规则由“作品艺术价值”论、“作者心理意图”论、“创作过程工具”论替换为更加客观恰当的“细微/显著的差异”二分法,这有其哲学基础和科学依据,但该二分法并未提供精确统一的标准。为弥补这一不确定之不足,法经济学视角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分析路径,实现维系公平竞争,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治理目标。正在修改的《著作权法》应删除对“美术作品”“建筑作品”含义阐释中“有审美意义”这一语词限定,并将计算机字体作为一种作品类型纳入新法,从而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并通过合理恰当地解释“独创性”内涵以提供公平有效的激励。

  • 标签: 著作权 显著差异独创性 经济分析
  • 简介:经济法与劳动法的关系、经济法在法律分类中所处的位置等,均是经济法在最初发展阶段被广泛思考的问题,对于推进对经济法的认知大有启益,迄今反思这一问题仍然是经济法学理论研究不容忽视的关键所在。民国时期学者就继受德日学说,将经济法作为社会法的组成部分,由此廊清民法、行政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证成经济法作为部门法存在的合法性。社会法所谓的“社会”,自始就有“部分社会说”和“全体社会说”两种认知取向。目前,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属性的争论,仍然与这种社会观有关。在实现社会实质公平方面,经济法的积极平等观与社会法的消极平等观相互协调。所谓社会本位的法律,不过是权利本位法律的调整。其基础还是权利,仅是有目的地予以限制而已。其法律的目的虽转向增进社会大众的生活,但着手处仍是在保护个人权利。

  • 标签: 经济法 社会法 社会本位 权利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