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适应行政区划调整要求,贯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提出佛山气象体制改革一揽子方案,即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撤销区气象局,集约建设市气象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全市气象事业资源,实现其效益和效率最大化,最终在市公共财政框架下一劳永逸解决佛山气象事业生存与发展问题。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体制改革 佛山 战略创新 中国 行政区划调整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中国6~8月无缺测571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7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中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事件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表现为增加趋势,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部分地区表现为减少趋势;时间分布表现出具有显著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明显转折。(2)M-K检验表现出极端降水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偏弱(强)。(3)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准15年周期振荡为主,其次是准7年周期,最强振动出现在1998年。(4)除持续干期指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间存在较好相关性。

  • 标签: 中国 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变率 时空特征
  • 简介:在对我国各部门科研机构评价调研中,我们首先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开展调查。中科院集中了大批国际、国内顶尖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研究工作,科研机构类型也比较齐全,因此他们经验对中国气象局开展科研机构评价具有很强借鉴作用。2005年3月31日,专程走访中科院评价中心。评价中心介绍了中科院近年来开展机构评价主要经验。

  • 标签: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 评价 调研 中国气象局 中科院
  • 简介:1访问概况2010年10月24~30日,矫梅燕副局长率中国气象代表团一行20人赴日本访问。在日本期间,中国气象代表团先后访问了东京大学、日本气象厅(JMA)气象研究所(MRI)、日本气象厅本部和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就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研发、业务运行和未来发展,气候模式研发现状和未来发展,卫星资料同化,高性能计算机应用,

  • 标签: 日本气象厅 代表团 中国 术部 研究开发机构 天气预报模式
  • 简介: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1949—2006年以来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损失统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了农业因极端天气受灾成灾特点;气象灾害对农业粮食产量影响分析;农业受气象灾害成因,经过数据回归方程统计分析指出极端气候对我国农业经济损失量在加大趋势,必须做出相应积极应对措施。

  • 标签: 农业经济 气候因素 中国 气象灾害 文献分析 统计资料
  • 简介:2008年7月,中国气象局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六大重点任务。加强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能力建设,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节能减排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温室气体在线观测项目(一期)建设包括在我国4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建成2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在线观测系统,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温室气体 在线观测 观测项目 气候变化 能力建设
  • 简介:利用1968-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测站降水量和温度资料,分析亚洲冬季大气动能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与其对应大气环流异常特征以及大气动能变异与我国降水量和温度异常联系。结果表明:亚洲冬季大气动能主要变异中心在东亚西风急流区,该地区冬季大气动能存在明显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冬季,我国中东部至日本以东到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动能减弱(增强)与对流层中高层东亚西风急流减弱(增强)密切相关,并可导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偏少)和我国东北地区温度偏高(偏低)。青藏高原西南侧大气动能增强(减弱)则与该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南亚西风急流增强(减弱)有关联,并导致冬季我国东南地区降水量偏多(偏少)和我国广西、贵州和四川一带温度偏低(偏高)。在冬季,亚洲大气动能变化可能主要通过影响亚洲西风急流变化来造成我国冬季气候变异。

  • 标签: 大气动能 时空变化 降水 温度
  • 简介:诊断分析了北半球夏季来自印度季风水汽输送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反相变化特征。印度季风水汽输送偏强(偏弱)时,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偏弱(偏强),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偏多)。印度夏季风水汽输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印度季风水汽输送偏强(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偏强),由此导致副高西侧东亚上空向北水汽输送减弱(增强),使得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偏多)。对反映热带对流活动外逸长波辐射(OLR)分析表明,印度洋上空对流加热异常不仅能够显著地影响印度季风,也可能对东亚季风产生直接影响。

  • 标签: 水汽输送 印度季风 东亚季风
  • 简介:2008奥运会期间正值北京主汛期。如何针对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做好气象服务成为奥运期间气象部门首要问题。针对世界气象组织组织国际预报示范项目(简称FDP),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气象局组织开展了相应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工作。该工作根据社会科学原理,运用多种社会调查方法,针对气象服务用户需求进行研究,得到一些有价值结果。

  • 标签: 北京市气象局 社会经济效益 气象服务 示范项目 奥运会 影响评估
  • 简介:基于1980—2014中国670站日最大风速资料,利用改进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分离出中国陆地台风大风(6级以上,≥10.8m/s),并定义了台风极端大风,进而研究了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地理分布上,台风大风年均日数和占比均自海岸线向内陆迅速减小,在海南、华南和东南沿海省份以及江苏南部,台风大风占比一般为30%-70%台风极端大风年均日数大值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除河北和天津),特别是华东和华南沿海,局部地区台风极端大风日数占比达100%。从季节变化看,在台风活跃7—9月,中国台风极端大风频次总体上超过了季风极端大风;就全国而言,当阈值从最低值(11.5m/s)提升至12级(32.7m/s)时,台风极端大风频数占比则从12%急剧攀升至77%。1980—2014年,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年日数均显著减少,而台风极端大风年平均强度增强;这期间引起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台风频数均显著减少,但引起台风极端大风台风在生命期和影响期平均强度均显著增强,这可能是上述显著变化特征主要原因。

  • 标签: 台风大风 台风极端大风 OSAT
  • 简介: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事件作用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时空演变 转折 频次 强度
  • 简介: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比湿(SH)和相对湿度(RH)多年平均值及其变率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其空间分布影响。结果表明:1)在冬季,SH(0.4-7gkg^-1)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分布特征;RH(41%-82%)则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分布特征;一般冬季地面湿度相对较低地区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2)在夏季,SH(7-20gkg^-1)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RH(44%-89%)则与冬季差异不大,均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分布特征;同样夏季地面湿度较低地区通常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3)东部地区冬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其中纬度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经度次之,海拔高度对其整体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地理因素对冬季SH回归效果明显好于对冬季RH回归效果。4)东部地区夏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冬季显著,纬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地面湿度最主要因素,但海拔高度对夏季SH、经度对夏季RH影响程度较冬季增大,且地理因素对夏季SH回归效果同样好于对RH回归效果。

  • 标签: 比湿 相对湿度 空间分布
  • 简介: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响应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植被对夏季风强度变化响应方式和机理并不相同。强夏季风年北方植被NPP增加,而南方植被NPP减少。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NPP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该地降水量实现;京、津、冀地区植被NPP受东亚夏季风带来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叠加影响,因而成为北方对夏季风变化最敏感区域。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南方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植被NPP作用是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实现,强夏季风导致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各省植被NPP减少。南方沿海浙江和福建,强季风年带来弱太阳辐射和低温是该地植被NPP减少原因。广东、台湾植被NPP则主要受强夏季风带来低温影响。

  • 标签: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 东亚夏季风 植被
  • 简介:利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和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南方地区降水资料,应用合成分析等探讨MJO与2008年初南方雪灾关系,进而从MJO角度研究雪灾过程成因。结果表明:雪灾过程中,MJO存在明显东传现象,即由西太平洋向东传送至印度洋附近。伴随着MJO向东传送,中国南方降水强度及集中区也随之变化,MJO在一定程度上对雪灾过程有调制作用。通过对OLR分析,表明2008年初中国南方4次异常降水(雪)过程受到了MJO两次东传影响,第一次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第二次导致南支槽活跃;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风带来暖湿气流,以及南支槽带来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不断向中国输送,为中国南方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

  • 标签: 热带地区 大气季节内振荡 雪灾 向外长波辐射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趋势,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减少和牧草用地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变湿作用。

  • 标签: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
  • 简介:基于气象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从西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规律入手,运用统计学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了与其相伴随环流型和非绝热加热关联。结果表明,当西南地区降水偏多时,东西向异常气旋、反气旋分别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上空以及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被异常偏北风控制,低层被异常偏南风控制,中层伴有较强异常垂直上升运动,且与异常非绝热加热源区基本重合,而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层为异常垂直下沉运动,且与异常非绝热加热汇区基本重合;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气候动力学方法揭示了导致西南降水异常可能物理过程:高原西南侧爬升流异常垂直运动通过影响南支气流向下游水汽输送异常,进而导致西南地区非绝热加热异常,最终实现对西南地区降水调制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西南地区降水 非绝热加热
  • 简介:基于中国民航部门逐年统计数据,计算了1960—2009年中国民航飞机CO2逐年排放量,分析了中国民航飞机CO2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中国民航飞机CO2总排放量由1960年12.0万t增至2009年4144万t;CO2排放强度呈明显降低趋势,由1960年2.9kg/换算吨公里降至2009年0.96kg/换算吨公里,年均降低0.04kg/换算吨公里。中国民航飞机CO2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CO2排放量比例较低,仅占6.6%,占全国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比例也很小,平均只有0.25%。

  • 标签: 中国民航 飞机能耗 CO2排放量
  • 简介:利用1951-2003年606个台站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53a来气候变化和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干旱面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总体上趋于增加,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干旱变化区域差异较大,东北、华北和西北一东部干旱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是我国干旱变化最主要因素.

  • 标签: 中国 气候变化 降水 气温 干旱
  • 简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是影响区域气候变化不可忽略因素,然而目前还没有十分可靠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因此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基于此,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简称年鉴)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观测资料,以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森林、城市和农田)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1年,年鉴和MODIS森林覆盖率在中国各省(市、区)分布和变化整体一致性较好,年鉴和MODIS数据都显示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份森林覆盖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仅MODIS数据中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森林覆盖率降低。MODIS数据能准确反映森林总体覆盖情况,由于类别精度不够,对单种森林类型及变化描述存在较大误差。(2)年鉴表明中国东部城市建成区覆盖率及其增长远高于西部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城镇用地呈现加速扩张趋势,符合实际情况。但MODIS数据没有表征出中国区域近10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可能原因是城市面积较小,且地面地物分布复杂,受空间分辨率限制,在离散不集中区域MODIS数据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精度较低,导致监测不到新城市扩张。(3)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覆盖率数值和空间分布均有较好一致性,均是黄淮海地区覆盖率最大。但在2001-2011年,3种数据变化量差异较大,尤其东部省(市、区)份,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4)2004-2011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年鉴城市建成区变化速率最大(6.25%),其次为森林;耕地由于总量大,变化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因而MOIDS农田及年鉴农作物播种面�

  • 标签: 中国 中国统计年鉴 MODIS 森林 城市 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