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根本,专业转型及对接地方需求的专业群建设是基础,应用型课程建设是核心。作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之一的凯里学院,在构建应用型专业群体系和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

  • 标签: 应用型高校 凯里学院 转型发展
  • 简介:为了深入了解河南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及其发展变动趋势,借助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ELES),对2016年河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倾向和消费收入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居民各种类别的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高度线性相关;在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较大;在消费弹性方面,各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各收入群体消费需求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拉动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消费水平,应用活用好精准扶贫政策,缩小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降低失业率,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拓宽消费领域,提高城镇居民中高等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创新消费理念,创造消费供给,提升城镇居民旅游和健康消费倾向,培育城镇居民享受型消费市场;通过消费导向引领高收入群体投资转型.

  • 标签: ELES模型 消费结构 边际消费倾向 收入弹性
  • 简介:在当代社会中,青年年龄的界定一直是模糊区域,这使青年具体人群难以精准定位,青年政策与相关法规的界定无法落实。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覆盖,高学历在读学生的庞大数量对认知青年群体产生很大影响。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从受教育年限、结婚和成立家庭的情况、经济独立程度三方面出发探究高校硕博群体对青年年龄上限的认知状况,得出受教育年限、初婚年龄均与认知青年年龄上限成正相关关系而经济独立程度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并可进一步认为目前的青年年龄上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伸到34周岁左右。

  • 标签: 青年年龄上限 高校硕博群体 青年自我认知
  • 简介:分析起点中文网针对青年群体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后发现,基于网络文学作品的即时传播性和强烈互动性,辅以一定的营销活动,网络文学网站获得了大量的青年读者,同时,网络文学作品的精神抚慰作用等也培育和维持了一定规模的青年读者群体。青年工作应当在其中有所作为,协调文化管理部门和网络管理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强化网络文学作品对青年群体的正面引导作用,促进网络文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厚植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基础。

  • 标签: 网络文学作品 青年群体 营销策略
  • 简介:随着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警务实战面临的挑战逐渐升级,在警务实战中增加科技手段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无人机在警务实战工作中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以群体性事件处置为例,针对当前群体性事件传统处置方法、手段存在的不足,对无人机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 标签: 无人机 警务实战 应用 群体性事件
  • 简介:社会各界对于高校贫困生群体因经济弱势诱发的心理障碍未能予以重视,精神困境成为限制高校贫困生群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现有的物质资助未能帮助高校贫困生群体摆脱困境,精神扶贫作为扶助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新路径,即精准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自助脱贫与物质扶贫共同成为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扶贫路径,籍此实现"帮困扶志"的价值旨归。

  • 标签: 高校贫困生群体 精神困境 精神扶贫
  • 简介: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跨境流动已持续了几个世纪。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来华外国人数量屡创新高。官方数据显示.2004年.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外国人入境1693.25万人次,是20年前的11倍。

  • 标签: 外国人 广州市 群体 非洲 治理 现状
  • 简介:康熙二十六年(1687)元夕,时任《明史》编修总裁的徐乾学与两位弟弟徐秉义、徐元文,召集子侄门生、书局同僚以及寓京名士,在北京宣南绳匠胡同的“碧山堂”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赏华灯、食珍馐之余,乾学取出所藏的30种名酒请宾客们品评,并提议作诗以志其事,最终有3300余字的诗、序与跋文得以流传至今。本文先从清初政治史与学术史的视角讨论此次碧山堂宴会的时代背景,再通过分析与之相关的文献记载,还原清初北京宣南地区以“徐乾学幕府”为中心的学者群体宴饮交游的情形,最后结合徐元文与姜宸英关于“南茶北酒”的争执,讨论时人的饮酒观念。

  • 标签: “昆山三徐” 碧山堂 清初宣南 “南茶北酒”
  • 简介:从一定角度看,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一种常见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方式。在当代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群体性事件更多的表现为追求带有民生性质的利益诉求,其意图并不在于改变现行政治制度结构和寻求社会资源的根本性重新分配。论文基于有效预防和妥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角度,从提升普通公众利益表达能力,畅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以及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等方面入手,探讨健全公众利益理性表达的路径机制。

  • 标签: 公众利益 诉求机制 群体性事件 社会转型
  • 简介: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SES)对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等5个区县的3500名8—14岁流动儿童的自尊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考察流动儿童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来研究流动儿童的自尊状况、发展特点及其表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流动儿童的总体自尊水平适中,5个区县流动儿童的总体自尊均分在2.79到3.10之间。同时,流动儿童的自尊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受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出生地、社会角色、学习成绩以及来北京时间长短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亲子关系、父母的夫妻关系等)及社会因素(对北京的喜欢程度、同伴关系等)的影响。今后可以从强化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以满足其自我存在感,增强流动儿童的社会接纳以获得心理归属感,加强流动儿童的学业指导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及提高流动儿童的学校参与以提升自我价值感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

  • 标签: 北京市 流动儿童 自尊 差异
  • 简介:边境地区受历史因素影响和自然条件限制,向来为我国传统的沿边、沿海走私活动高发地区,在当地各执法部门打击走私执法活动中,经常性地出现规模不等的群体性暴力抗法事件,引起国务院、海关总署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2012年12月7日发生在广西边境地区的群体性事件为相关部门在打击走私执法过程中如何积极预防和及时稳妥处置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起到了借鉴作用。处置中应当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深刻认识,切实加强预防与处黄群体性事件的预案建设、处置机制建设,提升处置能力,完善边境地区的社会综合性治理。

  • 标签: 边境 走私 群体性事件
  • 简介:73127部队“青州连”于1939年3月在山东临胸县组建,隶属于鲁中军区。1945年8月22日,连队参加攻打青州城战斗,敌守军利用城墙进行顽抗,在兄弟单位久攻不下、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连队仅用时23分钟就率先攻破城防,活捉敌首王葆团。1945年10月,连队被鲁中军区授予“青州连”荣誉称号。

  • 标签: 青州 青年群体 传承弘扬 部队 传统 1939年
  • 简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的发展过程,具有复杂的发生机理和影响机制。环境群体性事件构成了对社会秩序稳定运行的冲击,造成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损失。政府部门要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努力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政治素养;要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环境问题的民主决策制度和环境监管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生态利益诉求;要建立健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决策与处理机制以及善后处理机制。

  • 标签: 环境污染 环境群体性事件 政府 社会公众
  • 简介:职业分布状况是学术共同体社会声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社会声望作为职业选择的主要维度,既保证学术团体可以吸收到足够优秀的后备力量有序发展,同时也是该项事业社会认可度的重要表现。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考察中心,梳理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家群体职业分布状况,可以厘清近代中国社会教育事业推动主体的多元性,更揭示出学术与政治、派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职业分布状况,是政府采取强制性制度推进社会教育政策的外在表现,更是社会教育自身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和学科化趋势的集聚。

  • 标签: 中国社会教育社 社会教育家 职业分布 社会声望
  • 简介:一、引言"文化"从一般意义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文化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互相有着内在联系的两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

  • 标签: 不同群体 文化认同 问卷调查 外显文化 收入水平 学历水平
  • 简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3.64%,青年流动人口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是吸毒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流动青年处于一个失重环境,由原来比较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流入地,其生活秩序与常规系统被打乱,失去重心感、丧失稳定感。其中的部分青年由于不适应转变及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障碍而处于迷失状态,具体表现为在生活方式、交友圈、情感等方面都迷失了自我,最终导致人生失足,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他人教唆情形下陷入吸毒而不能自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对失重状态主要是重新建立社会支持,包括家庭回归、社会保障;对迷失状态主要是重建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住房保障、就业帮扶、丰富文化生活;对失足状态主要是重建自信、增加关怀。

  • 标签: 流动青年 秩序失重 生活迷失 人生失足
  • 简介:中国社会教育社作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界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引领并规范着近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路径。从理事会组成看,囊括其时社会教育界专家和主要教育行政官员,成员更迭频率不大。理事会成员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表明,当选标准不仅有学术水平高低及对社务关心程度的考量,地域因素、学缘关系、社会声望、留学国别及行政职务都是重要筹码。此种架构为联络同志、扩大社务提供极大便利,为社教社从众多昙花一现的学术团体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全国性学术团体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但这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他们所追求的西方学术社团遵循的民主精神和民主程序,缺乏对新成员的吸纳力,成为一把双刃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教育社领导群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踌躇趔趄的状态,同样折射到整个社会教育家群体,并成为民国社会教育发展变迁的普遍特征。

  • 标签: 中国社会教育社 理事会成员 社会网络 社会结构
  • 简介:[目的/意义]提高公共图书馆对开展信息无障碍服务的重视程度,引导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开展信息无障碍服务。[方法/过程]调研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实践现状,借鉴“评估维度-基本指标-指标要素”的逻辑框架,运用“3E”评估理论经行评估。[结果/结论]从政府、公共图书馆和用户3个评估维度出发,构建以保障条件、业务建设和服务效能为一级指标,囊括6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三级指标的,面向生理性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 标签: 公共图书馆 信息弱势群体 信息无障碍服务 服务标准 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