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从原住民社会融合角度出发研究历史街区活化复兴规划,是为了解决当下历史街区更新复兴过程中与原住民之间产生的冲突问题。缺少原住民生活的历史街区无法体现持久性活力,而新的复兴改造及商贸旅游发展不可避免地会打扰原住民生活。关注原住民本真生活与行为模式,可以激发历史街区空间环境的活力和生命力。导入社会融合理念,构建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体系,提出历史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的活化复兴规划策略。以哈尔滨老道外街区为例,研究讨论以原住民社会融合为本的历史街区发展商贸旅游复兴规划的对策措施。

  • 标签: 历史街区复兴 社会融合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 哈尔滨老道外街区
  • 简介:六胡州是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而设置的鲁、丽、含、塞、依、契六个羁縻州府,由于其在历史研究上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并取得诸多进展。但六胡州城址地望长期以来完全处于悬而不决的状态。近年来部分综合交叉研究在定位六胡州城址上取得了创建性成果,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学术争议。本文拟通过历史文献考证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原理和3S技术手段,对相关争论进行梳理,并对其中一些城址进行了再次定位。研究认为,六胡州中鲁州确应在今宁夏盐池兴武营城址处;而匡州城址、故宥州城址和兰池都督府均处于查干巴拉嘎素古城所在,且沿用的是六胡州中的丽州或契州。

  • 标签: 毛乌素沙地 唐代古城址 六胡州 历史地理学
  • 简介:关于统万城遗址周围自然环境的变迁,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和讨论,笔者是外行,本无权置喙。但有幸实地考察,又翻阅史书,发现有一些材料尚待进一步研究利用,故作如下陈述。

  • 标签: 统万城遗址 自然环境 人口密度 自然资源
  • 简介:声景即声音景观,是人文地理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塑造了特定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也是地方感知的重要依托,声景主观感知评价对声景的创设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六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声景为例,选取九组语义对,利用语义细分法进行声景主观评价实验,初步分析了客观声学参数与主观语义评价的定量关系。在对普通学生与本土人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关注对本土受众意义重大,反映本土地理、人文的声音及其发生场所和行为习惯,以期为历史区域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也是从声景角度进行人文地理的探索。

  • 标签: 历史文化街区 声景 语义细分法 观评价 原生性
  • 简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来自杨成志、马长寿、林耀华等著名学者对川、康、滇交界地区罗罗、罗彝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调查,使凉山等地彝族及其社会状况为学界瞩目。随着时代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无论是出于了解当地民族政治、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

  • 标签: 凉山彝族地区 环境变迁 经济开发 现实关怀 历史 大山
  • 简介:发展文化产业是各个城市转变增长方式和提升品位的需要。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古都城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还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非常有用的资源。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准确定位,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性思维发掘、改造这些文化传统,配以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等,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当代财富。其中,开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标签: 古都 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 开封
  • 简介:以电影为切入点,将触媒理论引入历史街区更新研究中。从文化触媒的特性角度,系统分析了文化触媒除发挥本体的功能外,还应寻求其功能延展性和设计的增量。文化触媒建筑在一定的设计策略指导下,不仅能加强原有的使用功能,还可以很好地对街区的局部与整体产生催化作用,形成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触媒效应。

  • 标签: 历史街区 触媒效应 电影博物馆
  • 简介:“大量的”、“普遍的”、“被忽略的”传统民居既是保持历史风貌的建筑实体,又是非物质遗产的载体,是具有特殊意义和图底特征的城市遗产主体。以扬州老城区为例探讨历史城市整体性保护利用的方式,其“社区博物馆”以“兜底结网,网箱养殖”的保护理念,为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思路。

  • 标签: 传统民居 整体性保护 扬州老城区 社区博物馆
  • 简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升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历史名城保护背景下的旧城改造策略,重点就交通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并结合西安顺城巷棚户区改造的具体实践,探讨解决古城交通问题、提升交通品质的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发展策略,为类似的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思路。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交通策略 旧城改造
  • 简介: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的景观设计,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却逐渐缺失了自己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挖掘城市的地域特色,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对于开拓城市景观发展创新之路具有重大意义。以此视角为契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系统组织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再生策略,寻找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为地域化景观历史城市发展之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标签: 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
  • 简介:20世纪70~90年代中国政府地质、石油等部门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多次科学考察,获得了关于南海物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与生态环境、海底地质等大量第一手科学考察数据和样品,这为中国有效管理南海这块“蓝色国土”、科学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南海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科学考察与捍卫主权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考察队通过对南沙地质地理的调查研究,为国家建设南沙岛礁补充和完善了大量资料,这对南海主权捍卫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中国政府 西沙和南沙群岛 科学考察 主权
  • 简介:这是一篇对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的评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伊懋可的环境史概念、理论基础和本书的分析框架,认为它是经济史、科技文化史和环境史的有机结合。第二部分分析它的史料和方法论特点。史料方面引人注目的是诗歌、传教士回忆录和多种语言研究成果的吸收。在方法论上主要使用了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三部分提出了三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分别是人口增长与环境破坏的关系,介于文人环境意识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农学知识,以及双向比较方法的应用等问题。总之,《象之退隐》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它是一部谁也绕不开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史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 伊懋可 史料 高度平衡陷阱理论
  • 简介: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场所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基础性的新方法"场所叙事"。论文阐述了相关的定义与内容,探索了城市文化特色与其认同性建构的场所叙事策略与路径。相比传统基于物质形象塑造模式,场所叙事更倾向于将场所中隐含的非物质的社会文化信息展现到物质空间之中,来凸显城市亚文化;同时,场所叙事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框架来建构文化认同,培育场所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论文对上海滨水历史街区"老码头"更新进行考查,从场所叙事角度,来诠释与验证其策略在历史街区重构中的适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为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塑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场所叙事 城市文化特色 历史地段 认同 语境
  • 简介:2016年,有关中国边疆治理、疆域沿革、边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等中国边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西藏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具启发性、更为多样化的思考维度.古代藏族与汉文史籍所载西羌、南羌、月氏、西戎诸族之间的同源关系,堪称上古西藏经古代丝绸之路与中原文明交流互通关系之明证.回顾历史是为经世致用.青藏高原考古、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等专题领域的新成果,不但为象雄、吐蕃时期的西藏历史研究继续提供实证,更进一步激发学界关于古代西藏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的热议.这一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趋势,为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理论体系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边疆学理论 象雄吐蕃 “一带一路” 综述
  • 简介:山地传统民居属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大部分山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当地居民保护意识淡漠,因此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极具紧迫性。以中山镇为例,提出了加强山地传统民居统筹规划与保护的措施与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山地传统民居资源,科学发挥山地民居经济效益,进一步弘扬民居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技艺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山地 传统民居 规划 保护
  • 简介:以文化生态理论为指导,选取皖中庐江县西门岗湾区为个案,探讨经济落后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策略,在系统梳理皖中文化生态特色和保护困境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西门岗湾区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风貌特征,制订出相关保护策略,以期推广运用。

  • 标签: 皖中 历史街区 文化生态 庐江县西门岗湾区 保护策略
  • 简介:大多数传统村落不仅传承了中华农耕文明,还保留了一批乡土建筑,其历史文化价值不是单一属性的,它们而是像城市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通过比较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永安镇神溪村及其所在的历史文化名城浑源县在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层面的关联性,让我们更深入地关注到传统村落价值的多元性以及空间物质载体以外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索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知方法。

  • 标签: 传统村落 浑源古城 神溪村 历史文化价值 价值关联
  • 简介: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法定定义,给文物保护单位提出了保护要求,但历史建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导和建议,造成目前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良莠不齐的现实困境。从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尝试探讨其保护利用的方法、技术策略,提出真实性、整体性仍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

  • 标签: 历史建筑 保护与利用 科学性 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