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食物是人们维持生命健康的必需物质。食品的卫生质量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也是卫生监督部门的责任职能所在。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卫生监督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质量卫生水平的要求。因此,如何开展新形式下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是卫生监督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将本人的一些观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下。

  • 标签: 食品卫生 监督模式 卫生质量 卫生监督 卫生水平
  • 简介:皮肤癣菌为嗜角质的丝状真菌,为人类最主要的浅部致病真菌,主要累及皮肤角质层、甲板、毛发等,可引起体股癣、手足癣、甲癣、头癣等多种疾病。此外,还可引起真皮、皮下组织甚至多脏器的深在性、侵袭性、播散性感染,尤其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多见,威胁人类的健康生命。本文将从皮肤癣菌引起深在感染的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 标签: 皮肤癣菌 深在感染 临床分型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尿激肽原酶对缺血区脑灌注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8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缺血区脑灌注治疗。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的例数是40例。采用缺血区脑灌注的治疗方法用于对照组,采用缺血区脑灌注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实验组患者。将两组治疗后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60%实验组90%,对照组低于实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缺血性灌注患者来说,使用人尿激肽原酶进行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意义。

  • 标签: 人尿激肽原酶 缺血区脑灌注 影响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是迄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挑战。全球为控制疫情积极投入巨大的努力,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关键问题均取得较大进展。及时了解COVID-19的重要进展对提高我国医学界同仁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是近年来发现的肺炎支原体唯一的毒力因子,在肺炎支原体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及时掌握CARDS毒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特点,为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检测临床样本中是否存在CARDS毒素并监测其浓度变化,为临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治疗评估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肺炎支原体CARDS毒素的发现、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 支原体,肺炎 致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p表型个体的血清学特征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5月在嘉兴市中心血站进行血型鉴定的1例p表型个体为研究对象。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其ABO、RhD、P1PK血型意外抗体。采用PCR-直接测序法(PCR-SBT)对编码P1PK抗原的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A4GALT)的编码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该个体的血型为A型、RhD阳性、P1PK系统为罕见的p表型,血清中存在抗-PP1Pk。测序结果显示其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c.343A>T纯合变异。结论A4GALT基因c.343A>T纯合变异很可能导致了p表型个体。

  • 标签: P1PK血型系统 p表型 抗-PP1Pk A4GALT基因
  • 简介: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以累及脑白质区域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小血管炎性浸润。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MS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目前认为MS主要由CD4+T细胞介导,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Th17在MS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但近年来多种研究表明CD8+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γδT细胞等T细胞亚群在该疾病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不同T细胞亚群在MS及EAE中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T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成年人发病为主,儿童患者少见。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其临床表现与单独患白塞病的患者有所区别,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染色体免疫反应异常是参与二者共同发病的重要机制。本文就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8号染色体三体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Ac在疼痛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的疼痛调节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细胞、神经环路临床等方面。文章综述了NAc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并从分子神经环路角度系统阐述NAc参与疼痛调节的过程及其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将为深入探讨疼痛问题以及治疗疼痛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向。

  • 标签: 伏隔核 疼痛 环路 分子机制
  • 简介:动物通过生理调节保持体内平衡、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体内、外部的刺激,经动物体内各种类型的感受器转换成信号,转导至下游感受器,感觉信号经处理后影响激素分泌、调节体内平衡。感觉信号转导激素分泌过程主要依赖于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另外,研究发现,感觉系统不仅影响动物的行为生理,也影响寿命,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动物的食物摄入影响寿命。本文讨论:1动物外部感觉信号如何被感受器细胞所识别转换;2如何进一步处理这些感觉信号以调节生理过程中维持体内平衡的肽激素的分泌;3感觉影响衰老的可能的机制

  • 标签: 感觉信号 体内平衡 衰老
  • 简介:近年来,军区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引导干休所立足自身基础,借助医院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医院与干休所为老干部服务的衔接机制,应对需求抓服务,以人为本解难题,通过管理制度衔接、医疗过程衔接、急救送治衔接、服务保障衔接,既为老干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又促进了干休所卫生工作,为“两高期”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做出了有益探索。

  • 标签: 医疗保健质量 干部 服务保障 医疗保健服务 “两高期” 干休所
  • 简介: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以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PAP)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患者出现PAH压后可以诱发进行性右心衰竭肺血管疾病,大部分患者诊断PAH后预期寿命仅有2~3年。近年来随着对PAH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下就近年来对PAH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是我国居民死亡发病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几十年来随着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新的抗血栓药物再灌注策略的出现,使得很大一部分患者顺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部分患者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仍有不良心血管事件;至少一些不良事件与PCI之后发生的无复流现象有关。据报道,有高达60%具有最佳的冠状血管再灌注的STEMI患者,仍然会出现无复流(no-reflow,NR),这会显著减弱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导致预后不良。NR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了解。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白细胞浸润,血管收缩,炎性通路的活化细胞水肿。血管损伤出血也可能在NR的建立中起重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讨论这个现象的各个方面。

  • 标签: 急性心梗 无复流现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缺血再灌注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状态下三羧酸(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的差异,观察糖尿病肾病细胞模型中的代谢紊乱。方法: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对照组(Control)、高糖组(Highglucose)、棕榈酸组(PA)、棕榈酸复合高糖组(PAhighglucose)。线粒体染色法观察造模后的细胞损伤状况,基于气相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细胞模型中出现的代谢差异,并找出相关差异化合物。气相色谱-质谱(GC-MS)定量方法进一步测定差异化合物的绝对浓度。qPCR测定差异化合物相关通路的酶表达。结果:12、24h内高糖对HK-2细胞的损伤代谢影响较弱,而棕榈酸在短期内就可以造成肾脏细胞损伤代谢紊乱,复合因素下的诱导效果更甚。造模细胞内出现的代谢异常中TCA循环占主要部分,其中柠檬酸琥珀酸水平出现异常升高。并且琥珀酸水平异常主要由其合成酶影响导致。结论:棕榈酸诱导引起细胞中TCA循环代谢异常变化可能与DN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棕榈酸 琥珀酸
  • 简介: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年发病率为(2-4)/10万,虽只占人类恶性肿瘤的5%,但危害人类健康极甚,其在青壮年中发病率较高,占儿童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一位。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发病机制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衍生物(XQ)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运用比浊法测定静脉给药后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采用放射配基结合试验观察[3H]PAF与兔血小板受体特异性结合的作用。结果:XQ1.95、3.90、7.80mg·kg^-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29.8%、43.5%55.2%(P〈0.01),PAF与家兔血小板膜上PAF受体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KD)=8.31×10^-5mmol·L^-1,最大结合容量(BMAX)=2.62×10^-9mmol/10^8血小板。XQ银杏内酯B(GB)可抑制[3H]PAF与兔血小板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抑制常数(Ki)分别为8.72×10^-8、7.13×10^-7mol·L^-1。结论:XQ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Ki值接近,其拮抗PAF受体的能力与GB相似。

  • 标签: 银杏内酯B衍生物(XQ)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聚集 受体结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