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在“东亚”成为流行语汇的历史研究中,“朝贡体制”常被用作一个统摄性的概念使用。然而“朝贡体制”在清代,主要体现中国与朝鲜、琉球、安南等国的关系,其中尤以中朝关系最为密切,并不覆盖“东亚”。本文通过梳理清代史料,呈现清代中国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特点,其中包括敕封、给印、颁历、参与常态礼仪活动、日月食救护、赈济灾伤、常态互市,朝鲜人参与八旗等等,不仅凸显中朝关系近于中国与其他封贡国、无藩封关系的其他朝贡国之间的关系,更反衬出中朝关系与地处“东亚”而与清无邦交的日本之间关系的差别。由于中、朝、日在“东亚”区域的国际关系中皆具有重要性,前述考察提示,17至19世纪中叶的“东亚”国际秩序并非笼罩在任何单一制度化体制之下,“朝贡体制”或“朝贡贸易体制”不能涵盖该时代“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和秩序格局,对相关的研究方法也需要反思。

  • 标签: 清代 中朝关系 中日关系 朝贡体制 东亚
  • 简介:博物够是公益、开放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恐是重要的国家治安防范工作,博物馆作为反恐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针对博物馆的恐怖袭击必将对观众、博物馆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对博物馆自身和反恐支援两方面风险评估要素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反恐对策,使得博物馆反恐防范更具针对性、主动性,进而提升博物馆反恐防范治理水平。

  • 标签: 博物馆 安全管理 反恐 风险评估要素 分析
  • 简介:以《民俗研究》刊发的论文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探索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的基本走向,总结民俗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民俗学的研究传统是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继而结合对于民俗事件的跟踪,运用民俗学者的切身感受和身体经验,探究在动态的事件过程中得以呈现的民俗多元主体与多面相生活文化之间的互构关系。民俗事件所对应的是民俗作为生活的存在形态,其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事象即民俗文化的层面,经由民俗学者的理论抽象建构起社会/文化共同体(民)与知识体系(俗)之间的联系。研究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理应成为民俗学学科的追求方向与立足点。

  • 标签: 民间信仰 《民俗研究》 语境 民俗关系 事件研究
  • 简介:睡虎地秦简《魏户律》与《魏奔命律》是研究战国后期法律、军事与政治史的重要文献。但是一直以来,这两条法令的文字训释与条文解释总难以令人满意:既有文字上的训诂失误,也存在着法律主体和法律后果不相对应的法律逻辑问题。在遵循训诂学原则与法律逻辑的前提下,对律文进行整体的重释,可知《魏户律》的适用对象仅为“弃邑居壄”的“赘婿后父”。该条法律禁止的是贫宗男子离开宗族而至邑外郊野入赘女家的行为。《魏户律》与《魏奔命律》一方面反映了战国后期宗法制度及宗族结构全面坏毁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统治者以法护礼的意图。

  • 标签: 战国 《魏户律》 叚门逆吕 赘婿后父 宗法
  • 简介:本文对古罗马社会的城市女庇护人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对罗马帝国时期公共生活中的性别关系和罗马上层女性的社会地位加以分析探讨。共和时期,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与其他地区城市建立了庇护关系,有权势的罗马贵族成为城市庇护人。进入帝国后,除男性权贵外,上层女性也被选为城市庇护人。女性当选城市庇护人可看作罗马社会对上层女性的认可。然而,对城市女庇护人及其家庭情况的考察表明,城市女庇护人较高的社会地位离不开其家族男性权力的支撑,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在上层社会的两性关系中更加隐蔽,藏于上层女性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表象之后。

  • 标签: 罗马帝国 公共生活 城市庇护人 性别关系 女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