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筛查中实施胎儿超声结构筛查对诊断胎儿异常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产科孕检及分娩产妇500例,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筛查中实施胎儿超声结构筛查。结果在NT厚度测量成功率方面,500例产妇中11例胎儿出现异常,占2.2%,正常胎儿489例,检测到NT厚度胎儿479例,占98.0%,21例胎儿检测到NT增厚,453例胎儿检测到鼻骨长度,占92.6%;在异常胎儿情况方面,11例胎儿中,孕期6例胎儿出现畸形,2例出现在孕11~13周,4例出现在孕13周后,2例产妇胎儿在宫内死亡,1例产妇染色体异常,2例产前检查未出现异常,新生儿期出现异常。结论孕11~13周产妇超声诊断,能够实现对部分解剖结构严重畸形胎儿有效诊断,尤其NT值超过3.6mm胎儿,存在有非常高畸形可能性。

  • 标签: 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筛查 胎儿超声结构筛查 诊断胎儿异常 价值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occlusion,CTO)是指正向TIMI血流0级,且冠状动脉闭塞≥3个月的病变,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中仍未被攻破的最后“阵地”。CTO病理解剖结构包括近端纤维帽、远端纤维帽、微通道、坚硬的粥样斑块及钙化区域、坏死区域,深入了解CTO病理解剖是介入成功的基础。knuckle导丝技术既经济又可快速、高效的开通CTO病变已是当前常用技术,尤其是pilot200导丝行knuckle技术成功率较高,本文结合CTO组织病理结构探讨pilot200导丝运用于knuckle导丝技术如何快速高效开通CTO病变。

  • 标签: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pilot knuckle技术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单病种—结节性甲状腺肿住院费用进行结构分析,找出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识别医院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做出贡献。

  • 标签: 单病种 结节性甲状腺肿 住院费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局部解剖结构异常的慢性鼻-鼻窦炎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72名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RSsNP患者,完成治疗与随诊的患者有60名,12名患者退出研究。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普通CRSsNP治疗,对治疗组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剂量罗红霉素片,150mg/d。幼儿剂量罗红霉素片,2.5-5mg/日,一次服用。通过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对患者进行喷鼻,一天一次。结果通过大环内酯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治愈率达到70%,治疗效果比较好。结论在治疗无局部解剖结构异常的慢性鼻-鼻窦炎时,长期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具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慢性鼻-鼻窦炎 糖皮质激素 罗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曲靖市近6年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成构情况,在献血人群中有针对性招募筛选合格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充足的血小板,保障临床急救需求。方法通过对2009~2014年参加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性别、年龄结构、职业状况、民族构成、文化程度、血型分布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年共有3009人次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累计捐献血小板4903个治疗量,捐献人次及捐献量男性献血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941,年龄以文化程度以初级中等教育、高中为主占(64.60%),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占(60.01%);临床使用单采血小板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2009年的522.5个治疗量增加到2014年的1019个治疗量。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在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和血型方面均有显著性特征,若按现有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及血型占比情况计算将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所以制定招募策略时,应依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宣传招募方案,以招募动员巩固稳定更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为临床提充足的单采血小板。

  • 标签: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人群结构特征 招募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瓣移植治疗深度手足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0例深度手足烧伤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瓣移植和皮瓣移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手足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瓣移植治疗深度手足烧伤,能够减少感染的情况,使移植的皮瓣得到很好的成活,使患者的手足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故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皮瓣移植 深度手足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体位血压正常和体位性低血压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我科住院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年龄60至85岁,通过卧立位血压检测将他们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及体位血压正常组。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直立位后30s和(或)2min收缩压下降或(及)舒张压下降20/10mmHg;体位血压正常是指立卧位血压下降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用心脏超声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通过卧立位血压检测,高血压患者中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有45例(37.5%),体位血压正常的有75例(62.5%)。2、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观察,体位正常血压组与体位性低血压组间比较主动脉根部内径(mm)(25.5±4.49,30.3±5.26)、室间隔厚度(mm)(10.5±1.24,11.2±2.41)、左室后壁厚(mm)(9.2±1.12,9.7±1.45)、每搏量(ml)(58.2±7.21,52.1±8.37)射血分数(%)(59.25±10.13,52.33±9.81)、左室质量(g)(201.1±44.54,224.5±43.23)、左室质量指数(g/m2)(110.3±24.52,124.3±22.21)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有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较体位血压正常患者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更为显著。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左室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