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罪数问题,就是指犯罪是一个还是数个,在刑法理论上指一罪与数罪。在一罪形态中,由于手段方法或者结果方法的不同,其量刑原则往往有自己的特点,如有的从重处罚,有的从一重处断,有的只作一罪处刑,有的本为从一重处断,法律却规定数罪并罚等等。在我国刑法中,有些罪数形态如连续犯、继续犯、牵连犯、集合犯等,与刑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追诉时效等制度都有密切关系。如《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如果不能对连续犯、继续犯等罪数形态作出科学的解释,就会影响时效制度的正确适用。

  • 标签: 刑事司法政策 刑法理论 罪数 犯意标准 因果关系标准 牵连犯
  • 简介:刑法如何面对现代社会风险,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把谦抑主义的根本内涵融入到对危险犯的规制中去,把握处罚危险犯的正当性,使刑法的改革和进步更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风险刑法成为传统刑法与时俱进的重要补充,而作为风险刑法的主要立法模式,抽象危险犯已成为刑法处罚的对象,成为应对风险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是,还必须对风险刑法的适用进行严格的规制。为此,需要对风险控制和谦抑原则在法律价值上协调,引入“反证”制度限制抽象危险犯的扩张,以及强调处罚危险犯必须具备其紧迫性的特质’,坚持不得已而为之的主旨等三个方面对风险刑法的运用做出规制。

  • 标签: 谦抑主义 风险刑法 危险犯 抽象危险犯
  • 简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讨会暨《法制现代化文库》统稿会,于2007年8月17~21日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该课题共分为法制现代化基本理论、法制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与宪政、法制现代化与法治政府及司法现代化等5个子课题,其研究成果将于2007年年底以《法

  • 标签: 中国法制现代化 理论与实践 司法现代化 重大课题 子课题 法治政府
  • 简介:“有法不依”的成因及根治对策的理论思考田承春“有法不依”已成为我国危害法制建设的顽症,它不仅侵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肌体,也极大地伤害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危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极大关注。仁人志士纷纷开出“药方”力克此症,但收效...

  • 标签: 有法不依 根治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法必依 法律体系 法治国家
  • 简介:中国法院经过较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于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了独特的"合一制"组织模式。"合一制"指的是一种审判与(司法)行政彼此交织融合、由院长全面负责的科层化的制度安排。"合一制"一度对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是,随着社会中心议题及正当化机制从经济增长逐渐向社会可持续、综合性发展转变,司法行政与审判融为一体的组织结构已不合时宜。将司法审判从过度的科层结构和"总体性"框架中"脱域"出来,进而促进宏观政治社会的功能分化,应作为一种发展取向。

  • 标签: 总体性 审判 司法行政 合一制
  • 简介:明确法的保护对象是法学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环境法的保护对象是环境法学的基础性概念,更是环境立法和环境保护实践的重要指引。本文在探讨法的保护对象之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于环境法这一具体领域法的保护对象的研究,整理出了界定环境法保护对象的五条标准。在考察国外环境法保护对象的立法模式,并检视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关于保护对象立法中所存问题之基础上,结合五条界定标准,对《环境保护法》第2条的完善提出了法律因应建议。

  • 标签: 环境法 保护对象 界定标准
  • 简介: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方法1979年刑诉法规制下的审判程序是典型的书面审程序。与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相适应,刑事审判既缺乏口证原则之关照,也就无须证人出庭接受控、辩双方询问、质证。在刑事司法传统语境中,证人不出庭状况与刑事诉讼构造之间不但不会发生冲突,而且正是后者的结构性功能表现。新刑事诉讼法要求证人应当出庭,其后隐藏的司法理念是通过口头审判的方式实现控辩对抗。虽然刑事审判的立法模式初步具备了控辩式特征.

  • 标签: 证人出庭作证 书面审程序 刑事审判 实证研究 刑事诉讼构造 审判程序
  • 简介:<正>湖北省企业干部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会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六日至十日,在武汉钢铁公司召开。省委组织部、经济工作部,省经委,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武汉大学《法学评论》编辑部,全省地、市、州委组织部,部分厂矿企业等单位的干部和论文作者,计九十多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一百四十一篇,其中五十六篇论文获奖。与会代表就当前企业干部制度如何改革以及在改革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以下就讨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概述。

  • 标签: 干部制度改革 企业主管部门 理论研究 厂长负责制 职工代表大会 主要问题
  • 简介:法人制度是民法中最为深邃和繁复的制度之一。人类自古皆结成团体而生存,但其团体享有法律上之主体地位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月,法人就是确认这一地位的重要法律形态和规制,并已成为法治社会中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法律现象。但是新中国真正承认和确立法人制度尚不到二十年,其间又正值国家处于重大变革时间,故其制度的总体设计和具体规制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近年来,民商法学界对法人理论的研究有着很高的热情,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成果。这些研究不但学术观点纷繁异呈,而且颇多真知灼见,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本文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法人人格、分类,法人机关、责任等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标签: 法人制度 立法 法人责任 法人权利 法人人格 财产权
  • 简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现行禁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安排已难以满足日益高涨的流转需求,且无法形成理论自洽,由此势必需要制度创新与变革。改革现行制度安排,允许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既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更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及法学理论基础。

  • 标签: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理论基础 资源优化 权利配置
  • 简介:人们普遍接受了知识即财富的观念,但是,将知识财富纳入到法律规范的所有权客体范围,却未有成熟的哲学理论可供倚赖。显而易见,在财产权意义上探讨知识财富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认同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理论意义的哲学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诠释知识财富作为财产权客体的实质,即知识之所以成为产权对象的根据。

  • 标签: 财产权 知识财富 所有权客体 法律规范 根据 普遍
  • 简介:罗斯科·庞德利益理论的根本诉求经历了从强调社会利益、社会正义到强调个人利益、个人自由这一转向过程。揭示出这一为大多数论者所忽略的转向过程不仅能够澄清既有讨论中的“社会利益论”和“中性框架论”这两种解读进路在理论上的误读之处和理论缺陷,从而对庞德利益理论的发展保有一种动态而全面的理解,更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洞见庞德的利益理论所具有的表面上的开放性和根本上的封闭性,以及其封闭性为利益理论带来的理论限度——这种理论限度恰恰是我们在探寻一种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律哲学时应当给予特别注意的。

  • 标签: 庞德 利益理论 社会利益 个人利益
  • 简介:毋庸置疑,公司已经代替国家成为了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创造者,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公司的活动已经超出了其产生之初的边界,公司跨越边界在其产生的管辖区之外活动已经带来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处理这些公司问题的法院也只得确认哪一个法律是或者应该是规范公司事务的法律。公司可能有内部事务的失序和争议,或可能面临其外部关系的困境。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时,

  • 标签: 外国公司 规制理论 欧洲 世界经济 创造者 全球化
  • 简介:本文从人格权的法律概念、人格权的要素、人格权的特征等方面探讨了人格权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本文认为,人格权具有非财产性、绝对性、支配性、固有性、专属性五大特征。人格权的定义可以表述为: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固有的以其人格要素为客体的专属支配权。

  • 标签: 人格权 人格权特征 专属支配权
  • 简介: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婚姻、家庭、财产关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引发了许多新类型的民事纠纷。然而由于立法的滞后,司法解释虽能部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但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且各种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间存在冲突与混乱,造成民事审判中适用法律困难。为此,福建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与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于4月26日在福州联合举办"新类型民事案件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主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司法解释 新类型 民事案件 夫妻共同财产 研讨会
  • 简介:一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内含公司人格否认是美国法院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中首创的一个判例法原则,也称揭开公司法人面纱理论。该理论已被英、德、日在司法实践中接受并加以运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甚至将该法理立法化。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真正含义是:当某一公司形式因被他人控制或操纵而不再具有独立性,并且被利用以规避法律或逃避契约义务时,执法机关将无视该公司法律形式上的独立人格,而要求隐身其背后的控制和操纵者──股东或其他当事人,对公司的债务或行为承担责任。公司人格否认理论与大陆法系中有关法人本质理论中的法人否认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论。法人本质理论中的法人否认说,认为法人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为了一定的目的集合而

  • 标签: 公司人格否认原则 公司人格独立 理论基础 法人资格 规避法律 具体法律关系
  • 简介:以往学术中的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存在着某些缺陷。从基本问题意识、思路、方法上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注重“世界流通”、“中国视角”、“法学家与法律家的角色关系”、“具体法律实践”,是推进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的新路径,而且,对于今天的中西法律理论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历史比较 法律理论 中西 微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