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现代生殖免疫学认为,妊娠是一种半同种移植现象,妊娠成功有赖于母胎间免疫耐受微环境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目前研究发现,复发性流产与Th1/Th2失衡有关。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气血虚,治以补肾健脾、补益气血为主,兼以疏肝、化瘀、清热等法,而西医主要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对同种免疫因素引起的复发性流产多采用免疫疗法。

  • 标签: 复发性流产 滑胎 Th1/Th2细胞因子 免疫疗法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Th1Th2类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6~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每组6只。制备支气管哮喘模型,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分别给予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免煎制剂每日0.72、2.89g,按20mL/kg配制成水混匀溶液灌胃每日2次,连续10d;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γ干扰素(IFN‐γ)含量以及肺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变化,并观察BALF中炎症细胞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含量水平升高和IFN‐γ水平降低;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大剂量中药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含量水平下降和IFN‐γ水平升高;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降低,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大剂量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38MAPK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磷酸化、调节Th1Th2平衡失调、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 标签: 哮喘 蝎黄解痉治哮颗粒 TH1/TH2细胞因子 小鼠 动物 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福多司坦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Th1Th2细胞的比例以及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就诊的门诊以及住院的重度OSAS患者57例和单纯打鼾患者20例,所有受试者均为男性,年龄55~76(67.0±6.4)岁。按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次/h)将患者分为3组,即对照组(AHI≤5,n=20)、OSAS组(AHI>40,n=28)和OSAS+福多司坦组(AHI>40,口服福多司坦片2周,n=29)。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法测定Th1Th2细胞所占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的浓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3组患者的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OSAS组患者Th1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F(2,74)=85.06,P<0.01],同时Th1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FN-γ的浓度也明显上升[F(2,74)=131.4,P<0.01];与OSAS组相比,OSAS+福多司坦组患者Th1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下降[F(2,74)=85.06,P<0.01],血清中IFN-γ的浓度也明显下调[F(2,74)=131.4,P<0.01];而3组患者Th2细胞的比例[F(2,74)=2.66,P=0.08]和血清中IL-4的水平[F(2,74)=2.29,P=0.1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OSAS患者体内Th1细胞的激活程度显著升高,表现为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增多,而Th2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不明显。福多司坦可以抑制Th1的过度激活,并降低Th1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

  • 标签: 福多司坦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固表汤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效果及其对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1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加服益气固表汤1月,分别于治疗前和3月后检测血清白介素-4和干扰素-γ的浓度,1年内随访观察患儿的再喘息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白介素-4和IL-4/INF-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干扰素-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患儿3月内再喘息和1年内喘息3次以上的病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益气固表汤可调节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Th1/Th2平衡,降低再喘息的发生。

  • 标签: 益气固表汤 毛细支气管炎 气道炎症
  • 简介:Th17细胞和Treg细胞是CD4+T细胞的新亚群,在分化发育、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受到Th1型、Th2型效应细胞以及自身分泌产生的细胞因子的调节,参与自身免疫、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Th17/Treg细胞失衡在许多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Th17和Treg分化发育和功能发挥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进行阻断或加强,可以上调或下调Th17细胞和Treg细胞在疾病中的表达,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 标签: TH17细胞 TREG细胞 细胞因子 Th17/Treg细胞平衡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Th17细胞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h17细胞水平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Th17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4.67±3.86)%,癌旁组织中Th细胞为(3.37±4.22)%,癌组织中Th17细胞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的Th17细胞为8.42±4.61个/HPF,癌旁组织中为5.87±2.75个/HPF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在分期晚、有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较深的患者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Th17细胞水平较高.结论Th17细胞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高水平提示食管癌预后不良.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77-02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达Th17细胞分化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IL-23和TGF-β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提取试剂盒提取牙龈卟啉单胞菌标准株ATCC33277和高毒力株W83脂多糖;免疫磁珠法分选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以大肠杆菌脂多糖为对照,1μg/ml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处理单核细胞,分别培养12、24、36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实时定量PCR及ELISA法检测IL-1β、IL-6、IL-23、TGF-β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各型脂多糖均可显著上调单核细胞四种细胞因子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调作用具有时间效应,在12h达到高峰。并且三种菌株脂多糖对不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可显著上调CD14+单核细胞表达IL-1β,IL-6,IL-23,TGF-β,可能与牙周炎症环境中Th17细胞的分化相关。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 脂多糖 TH17细胞 细胞因子 单核细胞
  • 简介:报告1例浆细胞性唇炎。患者男,56岁,反复下唇糜烂伴疼痛4年余。皮肤科检查:下唇黏膜轻度红肿,见不规则糜烂,表面见少许黄色渗出物及红褐色结痂;口腔、龟头及肛周黏膜未见类似皮损。病理检查:真皮浅中层呈带状密集炎症细胞,主要为大量成熟的浆细胞、中等量淋巴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诊断:浆细胞性唇炎。治疗上予以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每天2次,4周后皮损基本消退,随访4个月无复发。

  • 标签: 唇炎 浆细胞性 他克莫司
  • 简介: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免疫调节紊乱、B细胞高度活化、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在发病及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h细胞因子(IL-6、IL-10、IL-13)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Th细胞因子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13-02

  • 标签:
  • 简介: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基因、肠道微生物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所致。近年来,Th17细胞与IBD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与IBD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Th17细胞和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CROHN病 TH17细胞 肠道菌群 白细胞介素类
  • 简介:1病例资料男,81岁,因间断发热26d于2014年1月21日入院。2013年12月26日受凉后开始发热,体温最高达38.5℃,自服感冒退热药,效果不佳,于2014年1月8日至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3.16×10^9/L,血小板71×10^9/L,降钙素原0.74μg/L。胸部CT:两肺炎性改变。腹部CT: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直径0.5cm),诊断为"肺部感染",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静脉滴注,体温一度降至正常,随后再次发热,最高达39.0℃,无咳嗽咯痰,无腹痛腹泻等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以“发热待查”急诊收住院。

  • 标签: 嗜血细胞综合征 高热 三系细胞减少
  • 简介: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是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的少见良性肿瘤。发生在肾脏的病变非常罕见,国内迄今文献报道不足5例。由于该病例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本文对1例确诊为肾节细胞神经瘤的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节细胞神经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于2014年10月20日清晨醒来时突发左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且伴有疼痛,7天后到医院检查,左眼视野完全缺损,眼底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差,自主体位,检查合作。辅助检查:生长激素基础值11.2μg/L(男性正常值〈2.0μg/L)。尿香草基杏仁酸(VMA)187.9μmol/24h(正常值9.6~49.5μmol/24h)。头颅MRI检查(图1)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右侧颞部头皮软组织肿胀,蝶鞍及双侧筛窦内为稍长T1、混杂长T2信号影充填。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颅内肿瘤 手术 放疗
  • 简介: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组以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 标签: 高龄 嗜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无性细胞瘤是中度恶性的卵巢实性肿瘤,好发于青春期及生育年龄妇女,占女性原发性恶性肿瘤5%左右,妊娠合并无性细胞瘤较少见,目前仅见于个案报道。早期妊娠合并无性细胞瘤一般无特殊症状,不易被发现,可因下腹部不适就诊或产前检查时被发现。常规B超检查很难对妊娠期卵巢肿块的性质进行鉴别,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对母婴造成的影响、肿瘤的类型、分期及转移情况等进行个体化处理。本文报道1例晚期妊娠合并巨大无性细胞瘤的临床经过及诊治,为同类病例的处理积累临床经验。

  • 标签: 晚期妊娠 无性细胞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于2013年8月28日因"检查发现右第2前肋骨肿物9天"入院。查体:右侧腋窝顶部局部隆起,触诊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大小约5cm×4cm×4cm。外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壁见一约6.4cm×4.0cm×5.0cm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多发斑点状致密影,右第2前肋骨质破坏、吸收、边界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 标签: 软骨母细胞瘤 软组织密度影 均匀强化 增强扫描 斑点状 局部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