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PISA2012的视角解读了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期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打造高质量小学数学课堂。

  • 标签: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PISA2012
  • 简介:本文利用PISA-上海(2012)的数据,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研究探讨了家庭背景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和文化资本越丰富的家庭,父母越能够把自身所拥有的经济优势和教育优势转化为后代的优势,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其中,文化资本在教育再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且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比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影响更大。

  • 标签: 文化资本 学业成就 PISA
  • 简介:上海参加了2012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15岁的上海中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测试中均排名第一,作业时间也是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我国60多年来颁布的多道“减负”令收效甚微。高素养成绩是长时间的课外学习导致的吗?为了回答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根据PISA2012上海15岁学生的数据,分析课外学习时间与数学素养成绩的关系,并探索课外学习时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作业时间与数学素养成绩呈现中度正相关关系,家教时间、与家人学习时间和电脑学习时间与数学素养成绩呈现低负相关关系,辅导班时间与数学素养成绩呈现低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每周作业时间小于11小时,作业时间与数学素养成绩呈现正相关关系,大于11小时无明显相关关系。其关系满足三阶曲线方程,对方程求二阶导数,拐点为24.78,即当家庭作业时间超过每周24.78小时,学生数学素养成绩不升反降。

  • 标签: 课外学习时间 作业时间 课业负担 PISA2012
  • 简介:数学焦虑一直受到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很少有学者对数学焦虑与学生数学素养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学生数学素养高低和数学焦虑没有必然联系,但是降低数学焦虑,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焦虑和数学素养这两个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数学教育中对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 标签: 数学焦虑 数学素养 PISA2012
  • 简介:利用国际学生能力评价项目PISA2012上海数据,研究上海中学生课外补习时间,深入探讨课外补习时间与学生成绩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和私立学校的学生参与数学补习的时间更多;数学补习时间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低的学生增加补习时间后的数学成绩提升更大;增加数学补习时间能缩小因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数学成绩差距,促进教育结果均等。因此,政府或基金会应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费用补贴,保证其课外补习时间,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

  • 标签: 课外补习 PISA 教育公平
  • 简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育评价项目。自PISA(2012)测试结果公布以来,各国有不少学者基于该数据进行多种相关研究。在PISA(2015)测评数据正式公布以前,本文通过GoogleScholar和CNKI对PISA(2012)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研究对象、研究层面和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分析PISA(2012)研究的主要特征,旨在为国内的PISA测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PISA 数学 影响因素 多层线性模型
  • 简介:PISA测试2012年的数据表明,在使用倾向值匹配以排除家庭经济地位等诸多背景因素的影响后,互联网仍对上海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学生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越早,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就越好;而学生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又与背景因素显著相关;这表明互联网同时也拉开了学业水平的差异,数字鸿沟在持续产生影响。互联网对不平等的再生产论得以证实,但仍不可忽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互联网 学业水平 倾向值 数字鸿沟
  • 简介:PISA是一项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聚焦于年轻人运用知识和技能迎接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本文在2012PISA测评背景下,力图通过PISA测试“空间与图形”与上海中考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目标理解、试题设计、测评要求等方面的比较,结合二期课改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着眼于从实际生活情境出发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学实践与评价方式。

  • 标签: 数学素养 问题解决能力
  • 简介:私人课外补习的'影子教育'系统在东亚国家(地区)相当普遍。本文基于国际学生能力评价项目PISA2012的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中国上海、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四个国家和地区'影子教育'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并使用再加权倾向得分匹配法(RPSM)估算'影子教育'的净效应。研究发现:课外数学补习对学生数学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日本、韩国学生的数学补习效应要高于中国上海、香港学生;参加数学课外补习可以缩减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带来的成绩差异,从而起到促进教育结果均等的作用。

  • 标签: “影子教育” 教育结果不均等 PISA 再加权倾向得分匹配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13年12月3日,PISA2012测试结果揭晓,上海再次蝉联第一,令全球瞩目。这次测试的主要领域是数学,上海学生的成绩突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PISA 测试 上海 数学 学生
  • 简介:一、内容主题的选择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美语文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语文教材对情感道德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关注较多,同时更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美国语文教材在自然描写和传统历史文化上比重较大,强调公民教育,强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 标签: PISA 测试 语文教材 历史文化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历史文化
  • 简介: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和全球竞争关键在于人才。各国际组织、各国顺势在教育领域相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建构competencies、competences、skills等宏图,推进教育改革,其中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PISA近年尤为盛行。通过梳理PISA2015描述框架的内容结构来阐述competence、competency、literacy、capability、capacity和skill所表达的概念、范畴和彼此关系,遵循术语的科学性、单义性和系统性,进行规范和翻译,以求理解趋同、译名统一、达到互明互鉴。

  • 标签: 素质 素养 能力 技能 知识
  • 简介:2001年,德国中小学经历了一次所谓的“PISA—Shock”(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震惊):依据当年PISA研究报告,德国15岁的学生中有1/4的学生无法正确书写和阅读,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与其他国家相比也远远落后,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标签: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德国 世界平均水平 2001年 科学领域
  • 简介:在21世纪,教育重点从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学习,注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变化不断的新时代.PISA是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其中的背景因素问卷反映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情况,成为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影响因素的有利手段,对教育目标、教育评价、教育政策的调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PISA2012为研究主题,探究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并据此给予建议.

  • 标签: PISA 背景因素 教育
  • 简介:本文归纳分析了PISA测评中,对数学素养测评关键的2000年、2003年和2012年的核心能力运用,揭示了整个数学测评框架设计中核心能刀与问题解决过程逐步整合的过程。启示我们国内大规模数学测试中,无论在过程考查设计、核心能力的界定还是能力表现标准的制定上,都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 标签: PISA测评 核心能力 数学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