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内酰胺抑制剂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分析了2013年6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小儿难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儿分成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选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合成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结果观察组44例中,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44例中,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4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及肺部症状平均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内酰胺抑制剂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beta -内酰胺酶抑制剂 小儿难治性肺炎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分,进一步完善该细菌的检测手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K-B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用DHPLC技术分析ESBLs各基因的流行状况。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5%、3.1%、8.6%,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14%,对其他抗生素耐药严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35株,检出率35%。ESBLs基因分结果显示,多株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基因,且多为CTX-M与TEM或SHV基因共同存在。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数较多,对各类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性严重,有些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医院应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和控制工作;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但已出现这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株,应引起重视。

  • 标签: 产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伯菌CTX-M型 基因分型 耐药性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四年来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对抗菌药物合理的应用。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用ATB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K-B法做药敏试验,ESBLs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检测,对近四年来我院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近四年来我院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大肠埃希氏菌198例。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株95例约占47.9%,有逐年上升趋势。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对青霉素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最高,对亚胺培南均为敏感。结论随着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耐药菌株的逐年上升,临床治疗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耐药性的检测正确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耐药性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昆明市延安医院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ESBL)的检出率变迁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治疗和控制该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WHONET5.6药敏统计软件统计分析2001—2012年逐年大肠埃希菌ESBL的检出率,分析其变迁情况,并就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001—2012年共分离到非重复大肠埃希菌3177株,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1906株,总阳性率为60.0%(1906/3177)。期间2001年ESBL阳性检出率最低,为36.9%(59/160),以后逐年上升,以2003—2004年上升最为明显,从48.4%(75/155)上升至63.2%(74/117),2008年产ESBL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为72.9%(175/240),从2004—2012年ESBL检出率呈现出波动状态,波动在54.2%~72.9%,2008—2012年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在常用抗菌药物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5.5%和95.1%;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也有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91.9%、85.7%、74.1%、85.7%、72.6%、76.3%和61.4%;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27.8%和30.3%。结论大肠埃希菌中ESBL检出率在经历了一个快速上升期后,目前似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波动期,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仍是对产ESBL大肠埃希菌抗菌活性最强的抗菌药物。该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啶等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氟喹诺酮类敏感性偏低,产ESBL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为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10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中皮肤系统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各系统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中头孢曲松钠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头孢哌酮,各组数据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极明显差异,(P<0.01)。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各品种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比例也不同,能引发多系统发生不良反应,故医务人员应合理选药,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beta -内酰胺类 抗菌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左旋门冬酰胺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jurkat细胞经左旋门冬酰胺处理前后的生长状态,Gimsa染色观察L-Asp处理前后jurkat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经不同浓度左旋门冬酰胺处理后的jurkat细胞的DNA片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jurkat细胞经不同浓度门冬酰胺处理48小时后的凋亡率及死亡率。结果终浓度为1IU/ml、2.5IU/ml、5IU/ml、10IU/mlL-Asp均可诱导jurkat细胞发生凋亡和死亡,L-Asp终浓度为2.5IU/ml时jurkat细胞凋亡率最高,死亡率随L-Asp浓度增高而升高;凋亡细胞基因组DNA片段化断裂,凝胶电泳可见梯状条带。结论左旋门冬酰胺可以诱导jurkat细胞发生凋亡,其凋亡细胞DNA发生片段化断裂,凋亡率与左旋门冬酰胺浓度有关。

  • 标签: 左旋门冬酰胺酶 白血病 细胞凋亡 jurkat细胞株
  • 简介:门冬酰胺能特异性消耗门冬酰胺影响肿瘤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核心药物之一,对提高儿童急淋治愈率的贡献很大。门冬酰胺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也很大,同时有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双向风险。该文报道了1例门冬酰胺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两次脑血栓形成及临床干预经过,为以后此类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门冬酰胺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凝血功能 脑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门冬酰胺(L-Asparaginasum,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68例,分为CHOP方案治疗组(CHOP组)34例和门冬酰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组(ASP+CHOP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CHOP组CR+PR16例,治疗总有效率47.06%;ASP+CHOP组CR+PR24例,治疗总有效率70.58%;后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86,P<0.05)。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24.7个月,ASP+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47.5个月,后者长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和发热,Ⅰ-Ⅱ级和Ⅲ-Ⅳ级血细胞减少性贫血发生率在ASP+CHOP组均比CHOP组高(P<0.05),ASP+CHOP组患者Ⅰ-Ⅱ度发热及白蛋白降低发生率均较CHOP组高(P<0.05)。ASP+CHOP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治疗较CHOP组组高(P<0.05),6例发生过敏反应,1例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生血淀粉酶升高、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好转,但因疾病进展快速致一般情况差,未能耐受后续化疗而早期死亡。3例患者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ASP+CHOP组2例发生Ⅱ度血肌酐升高,CHOP组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门冬酰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CHOP方案 门冬酰胺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交叉配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凝聚胺交叉配血的操作过程讨论凝聚胺交叉配血的稳定性,方便性,重复性结论凝聚胺交叉配血技术既可检测出完全抗体,又可检测出具有临床意义的不完全抗体

  • 标签: 交叉配血 改良聚酰胺法
  • 简介:据报道,帝人日前成功研发出名为Teijinconexneo的全新聚芳基酰胺纤维。设在泰国大城府的新工厂计划在2015年中旬投产,届时帝人聚芳基酰胺纤维的年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近1倍。

  • 标签: 纤维 酰胺 芳基 NEO 年产量
  • 简介:国际最权威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2014年的4月批准了口服植物神经酰胺治疗人体皮肤由衰老引起的皮肤干燥、皱纹、下垂、变薄等问题的临床应用,明确了植物神经酰胺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年美国著名的电视医学节目“Dr.OZ”专门就口服植物神经酰胺办了一期节目,称之为新的青春之泉(thenewfountainofyouth),并在国际上掀起了热潮。

  • 标签: 神经酰胺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植物 皮肤干燥 人体皮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老年非绞窄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β-七叶皂甙钠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CRP水平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β-七叶皂甙钠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老年非绞窄性肠梗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 非绞窄性肠梗阻 &beta -七叶皂甙钠 丙氨酰谷氨酰胺
  • 简介:背景: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死亡率高。目的:研究尼克酰胺在AHF小鼠中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700mg/kg和脂多糖10μg/kg建立小鼠AHF模型。将54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尼克酰胺对照组、AHF模型组、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400、800、1000mg/kg),检测ALT、AST、TNF-α和IL-6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将另外40只小鼠分为AHF模型组、0.9%NaCl溶液组以及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动态观察72h内的小鼠死亡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尼克酰胺对照组相比,AHF模型组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明显,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凋亡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以低、中、高剂量尼克酰胺预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尼克酰胺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生存率分别为37.5%、62.5%、100%,均显著高于AHF模型组(P均〈0.05)。结论:尼克酰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而对AHF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可提高小鼠生存率。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急性 烟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39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进行临床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对患者执行CTX8~~12mg/(kg•d)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1h,连续2天,每隔2周冲击一次,待缓解后改为每月冲击一次,累计剂量为150mg/kg,以后改为每隔3个月冲击一次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实施周密细致的整体护理,追踪观察疗效,计算缓解率。结果CTX击疗法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疗效满意。结论系统的整体护理措施是冲击疗法取得满意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心理护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避免诱发因素。

  • 标签: 环磷酰胺 冲击治疗 狼疮性肾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回肠末端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2015年7月采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回肠末端溃疡7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报道与分析。结果本组显效66例(94.3%),无效4例(5.7%),总有效率94.3%。显效患者腹痛、粘液便消失,大便次数减少,治疗病人通过复查结肠镜溃疡、糜烂愈合,病人腹痛减轻,病变的肠黏膜恢复正常。极少数病人(4例)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复查肠镜溃疡无改变。结论方谷氨酰胺能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肠黏膜生长修复。调节肠道功能,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对末端回肠溃疡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活性作用。溃疡愈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回肠末端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病例对象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6月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160例,将其按药敏试验结果分为敏感组(80例)与耐药组(80例)。其中,敏感组为对吡嗪酰胺敏感者,耐药组为对吡嗪酰胺耐药者,所有患者采取吡嗪酰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6个月肺部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空洞闭合率。结果经x2统计检验显示,敏感组治疗6个月肺部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空洞闭合率均高于耐药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初治菌阳肺结核选择吡嗪酰胺治疗可提高肺部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空洞闭合率,对吡嗪酰胺耐药者疗效受影响。

  • 标签: 吡嗪酰胺耐药 初治菌阳肺结核 疗效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