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宫颈移行区是上皮变化广泛的区域,目前宫颈疾病中最不能明确定义的病变非典上皮不成熟化生(atypicalimmaturemetaplasia,AIM),这是一个缺少特征的宫颈病变,国内外公开的研究报道很少,其生物学和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由于仅从形态学上观察常常把AIM误诊为宫颈上皮瘤变,造成不必要的过治疗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又缺乏一个可以被接受的、便于常规临床病理工作参考的诊断标准,根据复习文献和我们的观察,我们从细胞分化、粘液染色、Ki、67标记指数、组织学特征等方面对AIM的诊断标准提出一个综合性的诊断参考标准。

  • 标签: 宫颈移行区 非典型性鳞状上皮不成熟化生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宫颈无明确诊断意义非典上皮细胞(ASCU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福州市第二医院门诊和住院部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结果为ASCUS的300例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结果300例ASCUS患者中,检出宫颈上皮瘤变CINI级57例(19%),CINII级21例(7.0%),CINIII级4例(1.3%),宫颈浸润癌2例。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为ASCUS时,其组织病理学结果从炎症到宫颈癌均有可能,应引起重视。阴道镜检查可有效地检出ASCUS患者中的宫颈癌前病变,甚至宫颈癌的患者,对基层医院管理ASCUS患者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阴道镜检查 宫颈癌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宫颈低级别上皮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上皮病变,因此,对LSIL进行治疗,可以使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非妊娠期LSIL优先选择宫颈切除性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和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knifeconization,CKC)。

  • 标签: 宫颈 低级别鳞状上皮 病变宫颈 锥切术后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宫颈上皮病变在阴道镜下的异常图像表现,并通过活检后病理诊断结果证实进行分析。方法选择36例阴道镜下醋酸反应异常和碘试验阴性的病例有针对性进行活检。结果检出宫颈疾病32例,包括低级别病变6例,高级别病变26例,宫颈原位癌1例。结论阴道镜指导下进行活检,可明显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减少临床上误诊和漏诊的发生,为宫颈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可靠、方便的诊断依据,同时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活检。

  • 标签: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阴道镜检查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微生态与宫颈上皮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和妇科就诊的12例子宫颈正常受试者(37~47岁),21例低度上皮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患者(39~48岁),5例高度上皮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患者(38~45岁)和3例宫颈鳞癌患者(42~43岁),填写调查问卷、行子宫颈检查,同时使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分析子宫颈分泌物的微生态,生物信息学分析NGS结果。根据NGS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HPV阴性组、低危HPV(low-risk HPV,lrHPV)、16/18型高危HPV(high-risk HPV,hrHPV)和其他hrHPV感染组。分析数据的韦恩图、微生态的多样性、物种的相对丰度和共现性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所有受试者子宫颈分泌物共获得种属水平微生态物种909种,各组之间有重叠。在不同宫颈病变受试者中,总HPV感染率、16/18型hrHPV感染率和其他hr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按HPV感染分组,16/18型hrHPV和其他hrHPV感染患者的子宫颈微生态多样性升高(U分别为39.00和43.00,P均<0.05),而各组之间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无差异(H=4.37,P=0.213 6)。按子宫颈状况分组,子宫颈病变受试者子宫颈微生态多样性(H=14.60,P=0.002 2)升高,卷曲乳酸杆菌丰度下降(H=13.98,P=0.000 8)。在微生态物种中,支原体、衣原体和B族链球菌具有共现性;惰性乳酸杆菌、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菌和二路普氏菌具有共现性。以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作为SIL诊断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87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32~0.957],卷曲乳酸杆菌和詹氏乳酸杆菌以及支原体联合诊断SIL的AUC为0.943[95%CI:0.822~0.991]。结论子宫颈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下降和微生态多样性升高可能与HPV感染和子宫颈病变有关;NGS数据简化后可能有助于SIL诊断。

  • 标签: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微生态 多样性 下一代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增生的治疗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来本院就诊自愿接受随访的外阴上皮增生患者136例,采用局部外用给药的方法治疗本病。结果总有效率为97.06%。轻症外阴上皮增生治愈率明显高于重症外阴上皮增生(P<0.01);单纯型外阴上皮增生高于混合型外阴上皮增生(P<0.01)。结论妇科外阴上皮增生的患者,出用药治疗外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 标签: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局部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外阴上皮增生的探究。方法随机选取外阴病变患者40例,年龄在33~71岁之间,一般体重者25例,体重偏重者15例,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患者,一组为研究组,研究组使用心理护理与药物护理相结合;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药物护理,通过两个月的治疗时间再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出院时间更短,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出院时间较长。结论使用心理护理与药物护理相结合能够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有效的保证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治疗外阴上皮增生提供了新的途径,理应推广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外阴 鳞状上皮增生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137-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增生的治疗。方法通过对外阴上皮增生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的临床实践的总结,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论外阴上皮增生的治疗要通过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一般药物治疗就可以达到治愈效果。

  • 标签: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治疗
  • 简介:急性后极部多灶性色素上皮病变(APMPPE)在急性阶段以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浅层多灶性黄白色损害为特征,病变限于后极部,彼此融合。数周后病灶吸收,呈浅淡的边界清楚的色素脱失斑。1968年Gass首先报告并认为病变损害局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命名为APMPPE。现就有关该病的临床表现,造影表现(同仁医院最新标准),视网膜电图改变,视野改变以及病因和治疗加以综述,使广大临床医生对此病具有更深更新的了解。

  • 标签: 色素上皮病变 急性后极部 多灶性 鳞状 视网膜电图改变 APMPPE
  • 简介:0引言急性后部多灶性色素上皮病变(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APMPPE)由Gass于1968年首先报道。本病发病急,目前临床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双眼急性后部多灶性色素上皮病变的病例,就其发病原因、病情演变及治疗、愈后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

  • 标签: 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 急性 发病原因 病情演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子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HS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子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病理诊断为HSIL,后行子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knife conization,CKC),其中资料完整、诊疗过程符合宫颈癌诊疗规范、既往无宫颈手术史的患者594例,根据绝经情况将患者分为未绝经组(463例)和绝经组(131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HR-HPV、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出绝经后HSI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绝经组接触性出血的阳性率[12.98%(17/131)]、HR-HPV阳性率[77.86%(102/131)]与未绝经组[11.45%(53/463)、80.56%(373/4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0.23、0.46;P值分别为0.632、0.496)。绝经组患者子宫颈表面柱状上皮移位的比例[43.51%(57/131)]、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异常的比例[87.79%(115/131)]均低于未绝经组[64.36%(298/463)、93.74%(434/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18.46、5.16;P值分别为<0.001、0.023)。绝经组ECC阳性率[62.60%(82/131)]、子宫颈Ⅲ型转化区[73.28%(96/131)]、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9.92%(13/131)]、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24.43%(32/131)]均高于未绝经期患者[46.22%(214/463)、26.78%(124/463)、1.73%(8/463)、5.40%(25/4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10.95、94.68、20.11、42.6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颈Ⅲ型转化区的比例高(OR=6.569,95%CI 4.130~10.446)、ECC阳性率高(OR=1.978,95%CI 1.250~3.128)、锥切切缘阳性率高(OR=4.581,95%CI 2.386~8.794)、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率高(OR=4.612,95%CI 1.557~13.668)及宫颈外观光滑的比例高(OR=0.464,95%CI 0.294~0.731),是绝经后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P值分别为<0.001、0.004、<0.001、0.006、0.001)。结论绝经后妇女HSIL与未绝经妇女存在差异,临床症状和筛查表现存在不典型性,并且病变易累及宫颈管、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高、病理升级的比例高,所以对诊断为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女性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手段。

  • 标签: 宫颈癌 绝经后期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子宫颈低级别上皮病变是由于急性HPV感染所导致的组织学改变继发症状,隶属于子宫癌症前病变,整体的预后质量相对较好。此疾病临床治疗开展多以子宫颈椎切除术为主,但需根据规范来进行切除范围制定,术后标本的切缘呈阳性者并不表示其为残留病灶,需全面开展评估,并制定后续的干预策略。

  • 标签: 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规范化处理 治疗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子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在我科行日间手术患者的满意情况,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和护理服务。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9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子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患者40例,对其实施日间手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满意度。结果 40例患者中,最不满意处为医护态度好,其次是待床超过3个工作日。结论 对子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患者实施日间手术模式安全可行,患者满意度较高,但医护资源短缺与医护态度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的推广还需医护患及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 标签: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日间手术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60例宫颈上皮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根据上述患者治疗6个月后HPV转阴情况将其分为A组(转阴)、B组(未转阴),分别为132例、28例,并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资料,采取多、单因素分析法对宫颈上皮病变患者的HPV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研究中,160例患者,HPV转阴、未转阴分别为132例、28例,使用避孕套、性伴侣少及病理结果阴性为宫颈上皮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较多,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转阴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间收治的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患者中,随机抽选60例患者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宫颈冷刀锥切术,B组给予宫颈环形电切术,两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A组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A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B(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在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的治疗上,两种治疗方式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虽然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且出血量较大,但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为此,在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要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宫颈锥切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患者采用不同宫颈锥切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宫颈冷刀锥切术)、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宫颈冷刀锥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住院时间均更少,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病灶残留、复发、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患者采用改良宫颈冷刀锥切除术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不同宫颈锥切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60岁女性患者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累及子宫内膜及右侧卵巢表面病例,分析在子宫内膜形成浅表浸润性细胞癌的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本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宫颈、子宫内膜、右侧卵巢表面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