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对87例黑热病人从心理、用药、饮食、预防等方面给予护理指导。结果87例患者中,77例治愈,9例好转,1例死亡。讨论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科学合理地施行护理方法和健康指导,对改善黑热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 标签: 黑热病 护理 健康指导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患者本人及住院资料。结果该病例最后确诊为黑热病输入性病例。结论及时确诊及早治疗病人,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提高治愈率。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犬,通过白蛉传播。在浙江此病较为罕见。2011年2月我院收治一名黑热病患儿,该患儿疑为国外输入性黑热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黑热病的护理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观察黑热病患者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抢救和治疗及细心、周到全方位的对病人进行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约95.1%的黑热病患者得到了良好救治,挽救了病人生命。结论应对黑热病患者进行正确诊断及精心护理。

  • 标签: 黑热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云南省既往有白蛉存在,但从未有过黑热病病例报告。方法本病例是云南省第一例确诊黑热病,为外源性输入感染病例。结果本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但未出现外源性输入,内源性感染的病例,病人经过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最终也治愈。结论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在我国甘肃、陕西、山西、四川等长江以北地区有散发,云南省既往没有过黑热病报告,这是云南省首例黑热病病例报告。

  • 标签: 黑热病 云南省 首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黑热病患者30例,采用葡萄糖酸锑钠肌内脉注射,一次6ml,一日1次,连用6-10日;或总剂量按体重90-130mg/kg(以50kg为限),分为6-10次,每日1次。对敏感性较差的虫株感染,可重复1-2个疗程,间隔10-14日。对全身情况较差者,可每周注射2次,疗程3周或更长。对新近曾接受锑剂治疗者,可减少剂量。观察治疗后疗效及进行护理总结。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萄糖酸锑钠是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用药过程相应的毒副作用,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实施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完善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不适,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黑热病 葡萄糖酸锑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住院患者做个案分析并对相关人群做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该患者被确诊为黑黑热病散发病例,符合韩城地区发病规律。结论及时确诊及早治疗,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从而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提高治愈率。

  • 标签: 黑热病 相关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黑热病病例诊断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甘肃省2018年1 - 12月黑热病病例资料(年龄、性别、发病时间、诊断时间、诊断单位等)。同时,设计病例报告调查表采集病例初诊单位、初诊结果等就诊信息;设计医疗机构诊治调查表对县、乡级医院医生进行黑热病诊治知识(主要流行区、主要症状、常用检测方法、主要治疗药物、药物使用方法)知晓情况调查,计算及格率和知晓率。结果共纳入47例黑热病病例,平均年龄为17岁。其中,男性占57.45%(27/47),女性占42.55%(20/47)。病例初诊医院中,省、市、县、乡级医院所占比例分别为2.13%(1/47)、12.77%(6/47)、42.55%(20/47)、42.55%(20/47);病例确诊医院中,省、市、县、乡级医院所占比例分别为48.94%(23/47)、31.91%(15/47)、19.15%(9/47)、0(0/47)。47例病例初诊至确诊时间最短为1 d,最长为124 d,平均为27 d。共收集县、乡级医院医生有效问卷96份,其中30份得分为60分及以上,及格率为31.25%(30/96)。5项黑热病诊治知识调查中,县、乡级医院医生对"主要治疗药物"知晓率最高,为77.08%(74/96),且两级医院医生知晓率[90.00%(45/50)、63.04%(29/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86,P = 0.002);对"主要症状"知晓率最低,为25.00%(24/96),且两级医院医生知晓率[34.00%(17/50)、15.22%(7/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1,P = 0.034)。结论甘肃省县、乡级医院医生黑热病诊治知识知晓率偏低,诊断能力弱。建议加强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诊断及时性,做到黑热病的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 标签: 黑热病 诊断 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黑热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致病力较强,很少能自愈。在我国,黑热病曾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但目前绝大部分黑热病流行区基本灭绝。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黑热病可误诊为结缔组织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存在免疫学异常,易漏诊、误诊。本文报告1例本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误诊为SLE的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长期间断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Ig)G升高、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影像学提示肝大、巨脾、多发淋巴结肿大,经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不佳。询问流行病学史,反复骨髓穿刺及活检吞噬细胞可见利杜体,确诊为黑热病,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预后良好。

  • 标签: 黑热病 红斑狼疮,系统性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西省阳泉市黑热病患者流行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提高对黑热病的认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2019年山西省阳泉市17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诊断和首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等。结果17例患者均来自山西省阳泉市,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17例)、贫血(13例)、脾肿大(16例)。血常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下降(14例)、贫血(13例)、血小板计数降低(10例)。14例患者进行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检测阳性率为100.00%(14/14)。9例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利杜小体阳性7例。17例患者均采用葡萄糖酸锑钠(简称锑剂)10 d疗法,治愈率为88.24%(15/17),复发率为11.76%(2/17)。结论黑热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对疑诊患者应早期进行血清学联合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锑剂仍是治疗黑热病有效、较安全的药物。

  • 标签: 黑热病 临床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黑热病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护理方法,为以后护理此类病历患儿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按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患儿在预防出血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提高活动耐力、消毒隔离、药物治疗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护理措施。结果我科室收治的12例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2例患儿症状加重转PICU,最后因并发症死亡,其余10例患儿杜氏利曼原虫均阴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症状缓解,出院定期随访。结论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进行科学的护理,是保证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成功和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

  • 标签: 婴幼儿 黑热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 循证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锑剂隔日疗法治疗婴幼儿黑热病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3年临床确诊的93例婴幼儿黑热病,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安全性可靠,并发症少,两组比较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锑剂隔日疗法治疗婴幼儿黑热病安全、有效,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锑剂 隔日疗法 婴幼儿 黑热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使用Spss 19.0和Epi Info 3.5.3软件,对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2006—2020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黑热病疫情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2006—2020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累计报告黑热病72例,年均发病率2.18 万(高于新疆发病率);累计发病数(或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团场为伽师总场(33例、平均发病率18.0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秋冬季(1-2月,10—12月)、占总发病人数的90.27%,10、11、12月是发病的最高峰;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91.67%,其中1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数最多42例、占总发病人数的58.3%;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5∶1。 结论:近十五年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黑热病总体呈下降趋势,防控的重点人群是3岁以下的散居儿童,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做好病媒监测工作,因地制宜开展重点人群筛查工作,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 标签: 黑热病 流行病学特征 疫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