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魏玛德国的历史不应重演当我们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之际讨论需要什么政策时,肯定会有人提起魏玛共和国的幽灵,以反对某些举措。魏玛已被奉为面临预算赤字和货币扩张危险时的前车之鉴。但人们对一战后德国史的引述,几乎总是遵循着一种奇异的取舍法则。我们没完没了地听着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的故事,当时人们推着装满马克的独轮车辗转街头。但我们却从未听到过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次更加贴近现状的通货紧缩。共和国总理布吕宁的政府——它吸取的是错误的教

  • 标签: 魏玛 德国史 通货紧缩 布吕宁 恶性通货膨胀 货币扩张
  • 简介:民国知识界对魏玛宪法的认知,从起初的热烈崇拜演化为之后的理性对待;制宪也从完全照搬魏玛宪法转变为部分吸收。知识界追慕魏玛宪法显示了中国思想界宪政追求的超前姿态,以及民国宪政模式从移植向超越的转型。而魏玛宪法的精神消融于三民主义宪政话语中,一定程度显示了'中国本位'意识的觉醒,以及两种宪政模式均超越古典宪政模式的共性。

  • 标签: 魏玛宪法 民国宪政
  • 简介:张君劢-施米特对魏玛宪法几乎同时进行阐释,却没有直接面对对方,而是隐秘的交谈。他们均认为魂玛宪法最终依赖于人的德性。因此,张君劢对施米特的宪法学说的忽略才是合理的,因为张君劢是在理性的抉择,而不是武断的拒绝。

  • 标签: 劢施米特 张君劢 施米特魏玛
  • 简介:魏玛德国争取恢复大国地位的斗争肖汉森关键词魏玛德国,大国地位,回到西方集团1923年是魏玛德国历史发生转折的一年。此后,魏玛德国从一战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且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和斗争,重新恢复了昔日大国地位,以欧洲资本主义头等经济大国的实力...

  • 标签: 魏玛德国 大国地位 回到西方集团
  • 简介:摘要魏玛宪法作为一部民主性法律,有其不可否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魏玛宪法仅存了14年就快速的退出了德国的政治法律舞台,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宣判了“完善”的民主宪法在德国的终结。这种“夭折”反映出导致魏玛宪法走向灭亡的自身体制性内因,也折射出魏玛共和国建设宪政国家所需的政治、经济、人民的宪政理念等宪政条件缺失的外因。

  • 标签: 魏玛宪法 失败 内因 外因
  • 简介:20世纪初.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但陶醉在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中的德意志帝国.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中学生行刺奥王储事件为导火线.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等组成军事同盟.向以法、俄、英为主的协约国相继宣战(随后,日、美、中等参加协约国),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范围的军事冲突。长达4年多无情的大规模血腥战争.进行得十分残酷。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卷入国家达33个.涉及世界15亿人口。

  • 标签: 德意志帝国 魏玛共和国 纸币 世界范围 塞尔维亚 强权政治
  • 简介:魏玛宪法和“五四宪法”在结构和内容上的相似性决定了两者在宪法史上的突出地位,但两者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以及本国特定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渊源又注定了二者的共同致命缺陷:躯壳和灵魂不协调,也必将以悲剧结束。

  • 标签: 魏玛宪法 五四宪法 规范分析
  • 简介: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是其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体系的重构成,也是魏玛德国国家法理论流派中极具挑战性的一支.施米特理论具有明确的魏玛宪制处境,基于对魏玛代议制之思想基础、制度安排与实践表现的全面批判,重申了民主的同质性原理,弱化了民主的自由主义程序属性,为其政治决断论、绝对宪法论和领袖护宪论的连贯性理论建构提供了历史和思想前提.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以其独特的政治概念和宪法概念为逻辑支点,以非常政治为情境预设,以政治同质性和单一领袖人格为理想目标,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具有浓厚的政治神学背景,缺乏可资借鉴的“转型原理”,但在政治宪法核心概念与分析体系上具有重的思想和方法论启示.

  • 标签: 政治宪法理论 代议制 民主同质性 区分敌我 政治决断
  • 简介:魏玛帝国宪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诸如社会保险权、健康权、劳动权、教育权和住房权等社会权利作为宪法上的请求权予以规范。虽然《魏玛帝国宪法》的社会基本权利模式未能被后世的《德国基本法》所明文接受,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国际化和社会权利的具体化已经要求《德国基本法》必须赶上社会基本权利这一潮流。而反对社会基本权利模式的观点,即社会基本权利的贯彻事实属于立法者的职权范围、社会基本权利的实现依赖于全民的支付能力和意愿,以及社会基本权利的内容具有模糊性,已经不足以成立了。为此,我们有必要完成社会国家原则的基本权利化,并将此作为以人权保障为基石的国家制度的当然组成内容。

  • 标签: 社会基本权利 《魏玛帝国宪法》 社会国家
  • 简介:本文将媒介中的都市看作是为不可解决的都市矛盾而发明的、想象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分析魏玛共和时期的三个视觉媒介中的文本,着力聚焦在现代大都市诞生之初的都市乌托邦与反面乌托邦想象,阐述这些想象如何作为某种征兆向我们预示发生在都市建造与都市话语之间、民主行动与媒体神话之间、日常生活实践与资本景观装置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以及拉锯战所催生的各种关于现代大都会的乌托邦想象如何始终围绕着两个既相互刺激又相互损耗的问题:大都会在固有的矛盾与差异之上如何达到更高的完整性?现代大都会如何为自己找到指向终极统一的结晶形象?

  • 标签: 现代大都市 媒介 乌托邦想象 完整性 结晶形象
  • 简介:本文从《魏玛宪法》规定的直接选举导致希特勒上台这一史实出发,分析了直接民主的危险性及其原因即:缺乏自我纠错的机制和与法治不兼容。并由此提出了我国民主建设应吸取德国《魏玛宪法》之教训,应坚持直接民主的有限性与渐进性原则。目前重要的任务是完善现行制度下的乡镇、县两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制度和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中的直接民主,等待以后条件成熟再扩展至省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和乡镇的民主自治。

  • 标签: 直接民主 魏玛宪法 间接民主
  • 简介:目次一、前言:社会立宪构成论——国际法与宪法问题的社会学法学思考二、魏玛的遗产:德国公法学"实质的民族宪法观"的形成——从高权国家到人民宪政观(一)高权国家与大众民主(二)魏玛:国家作为社会的自我组织——宪法的实质化(三)魏玛方法论争的遗产:宪法实质化与民主的同质基础三、托依布纳从社会理论与知识理论角度的批判:多元主义的社会立宪构成论(一)无法包含社会的国家:系统论对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二)新的民主观:对人民主权概念的重构与重视自发政治(三)多元理性:宪法多元,法多元四、托依布纳从世界社会角度的批判:跨国跨文化的宪法,从实质到功能的转变(一)跨国与跨文化:从不可穿透的国家宪法观到世界社会的法沟通(二

  • 标签: 托依布纳 跨国社会立宪构成论 生态学式的人权观 宪法 社会学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