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高度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其它以瘢痕形成方式愈合的组织不同,原有组织(骨)再生并且保存了先前存在的组织特性。这土复杂过程包括骨折瞬间开始的一系列链式阶梯反应的再生活动。

  • 标签: 骨折愈合过程 相关细胞因子 组织特性 生理过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牽拉骨生成技術可廣泛的應用于矯形及治療骨缺損,而經過改良的結合Ilizarov外固定架與髓内針技術的方法對肢體相對矮小的畸形及健康人進行肢體延長治療已廣泛的開展。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與骨折的治療相比較其具有很高的成功率、非常低的骨折愈合率及畸形率。這有賴于在肢體延長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影響骨折愈合的多方面因素及對截骨愈合、骨痂成骨過程的良好控制。

  • 标签: 肢體延長 骨折愈合 比較分析 治療 牽拉骨生成技術
  • 简介:目的总结与评价MRI对外伤性椎体骨折的诊断和愈合过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椎体外伤骨折.共83个椎体.分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隐匿性骨折。结果新鲜压缩性骨折T1WI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陈旧压缩性骨折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STIR序列呈低信号;爆裂性骨折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椎体呈分裂状:隐匿性骨折为T1wI及T2WI对应位置条状低信号,且于T1WI低信号周同见片状高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结论MRI可以从椎体信号的变化来评价椎体外伤性骨折的程度与康复过程,且能够弥补传统X线与CT诊断椎体骨折的诸多不足之处。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柱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SP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用兔作下颌骨骨折的动物模型,分别于骨折前1天及骨折后第1、4、7、14、28天取骨断端组织标本作成石蜡切片并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以探讨SP在骨组织,特别是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SP在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中广泛表达;从骨折后第7天出现增强,第14天到第28天表达最强。结论在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SP在骨组织细胞上的表达增强,SP对骨折愈合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SP 下颌骨 骨折愈合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诊断技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应用前景。MRI通过对人体组织中氢原子的信号进行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软组织、髓腔等结构,对于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软组织损伤、血液灌注情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MRI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像诊断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评估手段。

  • 标签: 影像诊断 骨折愈合 监测 评估
  • 简介:目的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兔模型愈合过程中带钢板螺丝钉固定与去钢板螺丝钉所承受的最大载荷及最大点能量变化。方法采用7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平台骨折模型,术中行钢板螺丝钉内固定骨折的胫骨平台,分别于术后当天,1、2、3、4、6、8周取材胫骨标本,7个时间点各取10只大白兔、共70个兔胫骨标本,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胫骨内侧髁垂直压缩试验,分别测量带钢板螺丝钉固定及去除钢板螺丝钉后标本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最大点能量。另取10只健康大白兔的胫骨标本,测量相应数据作为对照组。结果模型组最大载荷及吸收能量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于3周时达到最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后开始逐渐降低,在8周时又降至正常水平。两组测量值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兔模型愈合的早期过程中,骨折愈合强度呈由低至高然后逐渐下降的曲线变化,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可有效促进胫骨平台骨折愈合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兔模型 骨折愈合 生物力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骨折愈合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功能恢复情况和X线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评估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推断方法。本文研究用DEXA测定骨痂骨密度来评价骨愈合程度,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全部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数字化、量化模型的方法研究骨折时间。

  • 标签: 骨折愈合 骨密度 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人类椎体骨折与兔椎体骨折愈合过程中各时间段内MRI表现的相似点对照动物模型相同时间段的病理变化,从而利用MRI成像技术对人椎体骨折时间进行判定。方法1)回顾分析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68例,按照椎体骨折后MRI检查时间分为7组,分析椎体骨折时间与骨髓信号的改变。2)同年龄相近体重的雌性成年健康青紫兰兔14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2只。麻醉后在无菌条件下,行兔椎体基础MRI检查,按时间段行MRI及病理学观察。通过人类椎体骨折各时间段骨髓MRI信号改变,并结合病理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人椎体骨折骨折区骨髓信号变化分为水肿型、不均匀型、复原型及脂肪型,兔较人椎体愈合要快。表现为水肿型、不均匀型、复原型。根据MRI信号改变,人椎体骨折与动物椎体骨折在人类椎体骨折30天与兔椎体骨折2天的信号变化相似,呈长T1WI、长T2WI信号,即I型(水肿型);椎体骨折30-90天与兔1-6周骨髓信号变化近似,信号分布不均,呈点片状边界清,即II型(不均匀型);椎体骨折90-120天与兔8周骨髓信号近似,椎体信号与邻近骨髓相似,即III型(脂肪型);但人椎体骨折愈合过程T=120天时出现脂肪型,即MRI下呈短T1长T2信号,动物则无。结论MRI可通过对椎体骨折后骨髓信号改变的分析评判椎体骨折愈合程度。

  • 标签: 椎体骨折 MRI成像 外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