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GPA)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择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GPA,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为单发,右侧6例,左侧9例.根据肿块与颌下腺关系,将SGPA分为3型:颌下腺内实质型11例(73.3%),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T2WI见更高斑点状高信号,呈沙砾状改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颌下腺内囊实混合型,3例(20.0%),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颌下腺旁型1例(6.7%),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正常颌下腺呈受压改变.15例周围均见包膜形成,T1WI、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包膜完整13例,不完整2例.15例均未见钙化.结论:SGPA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对颌下腺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肿块,MRI有助于正确诊断,颌下腺旁型肿块少见,诊断较困难.

  • 标签: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肿瘤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最常见部位是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本文介绍1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该患者发现右侧颔下区肿物约4个月余,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回报:(右颌下腺及肿物)多形性腺瘤。通过对相关文献学习归纳,分析该类病情特点。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下颌下腺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14岁.因鼻尖部时有红肿数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鼻尖部红肿,无疼痛.曾在当地予以"消炎"处理,无明显好转,时轻时重.检查:鼻尖部皮肤局限性充血,肿物突出皮肤表面,呈结节状,约1mm×1mm大小,误诊为"鼻尖部感染性肉芽肿",于门诊局部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切除组织约1.5mm×1.5mm大小.病理报告为"(鼻尖部)多形性腺瘤"(见图①).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鼻尖部 肿物切除术 感染性肉芽肿 皮肤表面 局部麻醉
  • 简介:目的回顾腺多型性腺的组织学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和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发生的一例28岁男性,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为例,回顾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腺肿瘤是罕见的。国外报道,腺肿瘤占眼眶肿瘤的35%,而多形性腺瘤占腺肿瘤的24%^[1],多形性腺瘤的男女比例60:40^[3]。平均年龄39岁^[5]。国内报道与国外报道大体一致。形态学上同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结论回顾性地看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学诊断并不难。术前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後,大部分可确诊为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前诊断腺多形性腺瘤并认识到初次手术时要将瘤体连同包膜一次性完整切除是十分重要的^[8.9]。这样可以避免因取活检或不完整切除导致肿瘤包膜破坏引起的复发或恶变。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病理学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PAP)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PAP的MRI表现,15例PAP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5例PAP共发现病灶16枚,14例单发,1例多发。实质型肿块,单发11例,多发1例,囊实混合型肿块3例,增强后实性肿块明显强化;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灶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PAP具有一定的磁共振特征,对于单发实质型肿块,能明确诊断,多发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诊断较为困难。

  • 标签: 腮腺多形性腺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好发于涎腺组织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但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内外也仅有少数病例报道。2017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收治了1例原发性肺多形性腺瘤患者,经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为提高对肺多形性腺瘤的认识,该研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分析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效果,通过对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通过回顾病史、临床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式、愈后情况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根据肿瘤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可收到不同的效果。

  • 标签: 思腺多形性腺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①目的探讨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②方法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腮腺部位的CT普通及增强扫描,总结其CT表现。③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密度高于正常腮腺,边界多较清楚,形态可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状。④结论CT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具体重要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护理关键点,更好地促进康复。方法腮腺多形性腺瘤5例,在全麻下行“患侧面神经解剖术+患侧腮腺多形性腺瘤切除术”,术前术后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创口护理、饮食护理及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患者康复出院。结论为腮腺肿瘤手术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创口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 标签: 腮腺多形性腺瘤 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特征与安全手术边界,为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选择5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连续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包膜情况,对肿瘤包膜内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的深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特征与其术后复发密切相关,肿瘤包膜内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包膜侵袭的最大及平均距离分别为0.846mm、(0.399±0.1501mm,1.692mm、(0.737±0.3651mm.2.369mm、(1.448±0.635)mm;肿瘤包膜不完整、包膜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与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性吟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外5mm以上范围为手术安全切除边界.可达到根治效果.

  • 标签: 腮腺 多形性腺瘤 腺体部分切除术 包膜特征 安全手术边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形性腺瘤复发的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00年3月至2012年3月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颌面部多形性腺瘤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性别、手术方式、肿瘤发生部位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例颌面部多形性腺瘤患者中18例复发,总发生率为33.96%;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在多形性腺瘤复发因素中无明显差异;53例中,21例行局部切除术,其中13例复发,占21.90%,32例行腮腺全叶切除术,其中5例复发,占15.63%,χ2=12.11,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方式是重要复发因素之一,采用全叶切除术明显比局部切除的术后复发率低。

  • 标签: 颌面部 多形性腺瘤 复发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复发病例第2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和扩大切除术。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与组织学类型及术式关系密切,富于细胞者易复发,肿瘤单纯切除术复发率高。结论不规范的手术方法是导致多形性腺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 标签: 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 CXPA),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CXPA的病例特点、临床分类、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特点:该例CXPA患者临床病程长,诊断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癌成分为肌上皮癌。组织:肿瘤细胞在上皮、粘液、软骨样成份中见异型细胞,细胞排列呈巢状、条索状,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上皮及肌上皮标志物CK7、EMA、P63、S-100、AB、SMA等阳性、Ki-67增殖指数60%。结论:CXPA较为少见,形态学表现较为多样,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需结合放疗,术后注意密切随访。

  • 标签: 腮腺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恶性多形性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的MSCT征象。方法:对我院接诊的2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与8例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计算。结果: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P

  • 标签: 腮腺多形性腺瘤 基底细胞腺瘤 MSCT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的护理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8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面地入院宣教,主动与患者交流,收集到患者真实的心理活动情况,有的放矢地解决患者术前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通过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要点、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及疾病的预后,使患者消除了对手术的恐惧,增强了患者对承受手术的信心,使患者处于适合治疗和护理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人的护理及并发症,与其它外科术前术后护理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具有较强的专科性,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护理方法,使病人有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这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癌基因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H-ras和P53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5例瘤旁腺体导管上皮细胞浆C-H-ras呈阳性表达,而P53未见表达。C-H-ras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均有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48%和38%。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及部分实性条索或团块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在恶性多形性肿瘤中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浆;P53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也均见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19%和50%。P53蛋白有核型及核/浆型两种表达形式。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以核/浆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恶性多形性腺瘤中以核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细胞核。结论:C-H-ras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P53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癌变及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促进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

  • 标签: 多形性腺癌 癌基因 蛋白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