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厚度(IMT)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评价通过观察颈动脉IMT来推测血压变异大小的作用。方法共12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有关参数、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根据IMT≤1.0mm与〉1.0mm分两组对比分析。结果在测动态血压的病例,两组年龄、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24小时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和白昼收缩压变异性IMT〉1.0mm组大于IMT≤1.0mm组(P值分别为〈0.01和〈0.05),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测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的病例,IMT〉1.0mm组收缩压增高率大于IMT≤1.0mm组(P〈0.05)。结诊颈动脉IMT大者收缩压蛮异增大.活动可能是血压变异增大的促发因素。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监测 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厚度(IMT)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2015年5月—2016年5月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阿洛卡超声Prosoundα7检查所有参与人员的颈动脉,探讨IMT值、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实验组颈动脉IMT值大于对照组,CCAD值(颈动脉管腔直径)小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5.4%)高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可以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厚度进行预测。

  • 标签: 超声检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壁面剪应力(WSS)与颈总动脉内中厚度(IMT)的关系及其WSS的分布。方法选取42例健康者(对照组)和8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其中高血压患者依颈总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33例)和IMT增厚组(50例),采用血流WSS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绘制颈总动脉WSS三维空间分布图,分析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WSS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高血压组无论IMT是否增厚,其颈总动脉WS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颈总动脉WSS较IMT正常组低[(2.87±0.59)dynes/cm2vs.(4.26±1.18)dynes/cm2,P〈0.05]。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IMT与WSS呈负相关(r=-0.76)。结论高血压患者在IMT增厚前颈总动脉WSS已开始下降,WSS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监测指标。

  • 标签: 超声 壁面剪应力 内中膜厚度 颈总动脉 高血压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再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影响,以及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硝酸酯类等对症治疗,第2组为治疗组,除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芪参益气滴丸0.5g,每日3次口服,入组3天及12周后测量60例患者颈动脉-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以及检测血常规、凝血系列、血脂、血糖、血液粘度。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30例患者12周后随诊复查,颈部彩超显示斑块面积缩小7例,无明显改变者10例,斑块面积增大者13例。治疗组30例患者颈部彩超显示斑块面积缩小15例,无明显改变者06例,斑块面积增大者9例。治疗组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无明显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厚度,对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芪参益气滴丸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冠心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增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我院健康体检的90例人员进行研究,按照血压水平不同分为2组,比较两者颈动脉-厚度。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增厚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血压正常组,P<0.05。高血压I期斑块检出率16.0%、颈动脉-厚度(1.0±0.5)mm,高血压II期斑块检出率26.6%、颈动脉-厚度(1.2±0.5)mm,显著高于高血压I期,高血压III期斑块检出率40.0%、颈动脉-厚度(1.4±0.5)mm,显著高于高血压II期。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与颈动脉-增厚的相关性明显,血压水平越高,颈动脉-增厚越严重,提示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自身血压情况,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至最低。

  • 标签: 高血压 血压水平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 简介: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厚度的变化。方法64例MS患者和56名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应用脉搏波速度(PWV)测定仪对所有入选者测定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PWV),用B超测定颈动脉厚度,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MS患者C-FPWV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9.7±1.4)m/s与(7.9±1.3)m/s,P〈0.01];MS患者颈动脉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0.77±0.12)mm与(0.66±0.14)mm,P〈0.05]。Peasion相关分析显示,MS患者颈动脉-厚度(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脂蛋白、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9,r=0.31,r=0.29,r=0.23,r=0.28,r=0.32,r=0.31,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1);脉搏波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IMT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42,r=0.29,r=0.26,r=0.24,r=0.28,r=0.34,r=0.31,P〈0.01),与体重呈正相关(r=0.19,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1)。结论MS患者C-FPWV及-厚度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的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C-FPWV与-厚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大动脉顺应性 脉搏波速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厚度及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10例年龄在28~80岁的被观察者进行了颅外段颈动脉检测,其中脑卒中患者210例,健康对照组200例。结果脑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较对照组颈动脉内中明显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观察脑卒中患者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对早期预防和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 脑卒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颈动脉内中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是否伴有颈动脉斑块症状将其分为正常脑梗死组与伴有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组,分别为50例与52例,同时选取同时期50名健康人员,使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弹性进行测量,分别比较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僵硬度(β)、压力弹性应变系数(Ep)、顺应性(AC)、膨大系数(A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等情况。结果正常死亡组与斑块组的β、Ep、AI与PWVβ明显高于健康组,AC降低;并且正常死亡组的β、Ep、AI与PWVβ明显低于斑块组,但AC却高于斑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具有显著作用,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颈动脉内中正常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弹性下降。

  • 标签: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颈动脉内中膜正常 脑梗死 颈动脉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预测脑梗塞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和病人对该病的警惕性,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方法对年龄在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病人,均对其做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内中增厚≥1.3mm者为阳性组,并与颈动脉彩超检查无阳性发现者比较,追踪观察3年脑梗塞的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彩超检查阳性组共68例,3年发生脑梗塞21例,发生率为30.9%,颈动脉彩超检查阴性组198例,3年发生脑梗塞12例,发生率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年龄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病人,颈动脉彩超检查对预测脑梗塞的发生有帮助,且方法简便易行,为无创性,可在基层医院推广,更能广泛地接触社会群体,有利于脑梗塞的预防。

  • 标签: 脑梗塞 高血压 颈动脉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颈动脉-(IMT)厚度的影响。方法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入组,每组随机分60例,对照组单纯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第16周的IMT水平以及降幅。结果观察组退出4例,对照组退出5例。观察组第16周IMT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第16周较治疗前降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可降低高血压临床颈动脉硬化患者的IMT水平,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发生风险。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高血压 氨氯地平 瑞舒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颈动脉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随机2011年1月-2012年1月糖尿病患者60例为实验组A,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为实验组B,6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观察对象颈动脉内中的厚度(IMT)。结果实验组A、实验组B患者颈动脉内中的增厚增加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IMT)的厚度均增加大于健康人群,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IMT进一步增厚加重,应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进行综合干预,减少糖尿病患者突发的心血管事件,提高糖尿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内中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元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CA-IMT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IMT改变差值优于对照组,但由于疗程较短,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元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瘀热互结证)有较好疗效,可以阻断粥样斑块的进展,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性好。

  • 标签: 元安汤 颈动脉粥样硬化 瘀热互结证
  • 简介: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的现状,为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将3081名研究者按年龄段分成5组进行颈动脉检查,观察并记录相关检测数据。结果比较不同部位、性别及年龄组之间颈动脉-厚度(IMT)、IMT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的颈动脉狭窄以轻、中度为主,分别为52.9%、26.6%;颈动脉分叉处(BIF)的斑块检出率最高(90.0%)。不同部位颈动脉IMT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其中颈总动脉(CCA)的IMT与年龄线性关系最密切(r左=0.457,r右=0.495,P〈0.05)。结论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男性CAS程度高于女性;50~59岁人群颈动脉IMT增厚较其他年龄组显著。颈动脉超声检查是早期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颈动脉 超声 内-中膜厚度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IMT)变化。方法选择84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88例无糖尿病史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IMT变化情况。结果病例组IMT、弹性系数(Ep)及硬化程度(β)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软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最少,对照组硬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软斑数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颈动脉内中增厚或斑块形成,且软斑比例更高。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 内中膜 超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