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内海血管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内海血管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碌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变均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卡氏评分(KPS)〉90-100分13例,〉80-90分8例,〉70-80分3例,〉60-70分1例,〉50-60分2例。随访3个月-6年。头痛症状消失8例,好转1例;视力恢复3例,好转2例;急性起病者,生活自理7例,合并不同程度功能障碍3例;头晕、行走不稳治愈1例,好转1例;癫癎病人随访2年无发作。结论硅微手术是治疗内海血管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内海血管的CT诊断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内海血管患者的CT诊断资料,其中,脑内型43例,脑外型17例,60例均行常规CT头颅扫描,8例采用碘海醇对比剂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在内的分布情况和病灶病变情况。结果病灶部位主要分布在脑表面的皮质和皮髓交界区域,可合并多个病灶,脑内型主要为单发,额叶、顶叶、颞叶为主要病灶部位,病灶部位边界清晰,合并出血的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CT诊断显示主要病变为单发或多发斑片状钙化,采用碘海醇对比剂行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内海血管患者的病灶集中在额叶、顶叶和颞叶,CT诊断表现边缘清晰的类圆形高密度灶,病灶密度大多不均匀,合并出血时,病灶可短时间内增大,造影剂增强后可出现病灶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根据其特有的CT诊断表现,可将其与脑膜相区分,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CT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海血管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5年6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的内海血管患者1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显微开颅手术治疗.结果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无死亡,无内出血,病理证实为海绵血管.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内海血管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词海绵血管;显微手术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treatmentofintracranialcavernoushemangioma.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inSeptember2008-June2015inthefirsthospitalaffiliatedtoChinamedicaluniversityhospitalofanshanof10patientswithintracranialcavernoushemangioma,allcasesusingmicrosurgicalopGerationtreatment.Results8cases,subtotalresectionin2cases,subtotalresectioninpostoperativedeath,intracranialhemorrhage,confirmedbypathologycavGernousKheyemwaonrgdisoma.ConclusionThemicrosurgicaltreatmentforintracranialcavernoushemangiomaisfeasible,earlysurgerycouldgetbettereffect.Cavernoushemangioma.;Microsurgery中图分类号R7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81-02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SWI技术在内海血管(intracranialcavernousangioma,I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SWI扫描。结果:SWI序列发现15例患者共67个病灶;T2WI发现8例共30个病灶;T1WI发现5例共14个病灶。SWI显示病灶数目明显多于常规序列(P〈0.05)。SWI与常规序列同时显示32个病灶,SWI序列显示病灶范围平均为(2.3723±4.6361)cm2,大于常规序列的(1.8827±3.0813)cm2(P=0.000)。ICA在SWI序列上及常规序列上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爆米花样”或“桑葚”高低混杂信号、周围包绕低信号的“铁环征”。结论:SWI序列对ICA十分敏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绵血管的临床特点和分析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2011年01月收治的1例海绵血管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辅助检查及术后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及讨论。结果1例脑干海绵血管患者以运动、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延髓部可见混杂的短T1长T2信号,大小约1.2cm×1.5cm×1.6cm,颅脑SWI呈等、低信号,经手术治疗后运动、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得到改善。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血管。结论脑内海血管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显微外科治疗脑内海血管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干 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海血管的CT和MRI诊断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内海血管患者60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总结患者CT及MRI诊断结果。结果(1)内海血管的CT和MRI表现略有差异,脑内型患者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圆形,MRI表现与出血时间有关,多高T2信号、短T1信号;脑外型CT表现为哑铃型或椭圆形病灶,MRI为“葫芦”;(2)ROC曲线分析显示,MRI检测的灵敏度(76.2%)与特异度(78.3%)均显著高于CT检测的灵敏度(56.66%)与特异度(62.34%),但二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1.21%)与特异度(88.78%)均显著高于单纯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内海血管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差异,但均能作为内海血管的诊断指标,二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更高,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CT MRI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预后及安全性。结果:20例中8例经CT检查确诊其中显微外科手术9例,常规手术6例,开放定向手术5例,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神经功能损害2例,无死亡。结论:内海血管可通过CT或MRI平扫或增强扫描诊,并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方法 治疗方式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MRI对脑部海绵血管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血管18例病人。18例均作CT平扫,9例增强扫描。18例病人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结果全部病灶都位于脑实质内。CT发现12个病灶。平扫3例表现为略高密度,8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合并内出血呈高密度,周围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6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9例行CT增强扫描8个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MR发现21个病灶。病灶平扫表现T1WI和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T2WI21个病灶周围均可见形态不一的黑色低信号环及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部分病灶周围有水肿轻度占位效应。MR增强扫描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血管的首选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它能准确显示脑内海血管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结合CT更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内海血管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89例内海血管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等资料。结果183例内海血管位于脑实质内,以头痛、癫痫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全切除病灶:6例位于脑外中窝底区,其中全切除病灶5例,病灶活检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内海血管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疗效满意。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海血管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接受内海血管手术的15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一组除了常规护理,增加额外的心理护理。两组患者经过同一个护理团队精心细致护理,常规护理工作包括术前呼吸道准备,肢体功能锻炼,心理支持,术后呼吸道管理、引流管处理等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包括术前心理辅导和疼痛安慰。结果跟常规护理组相比,综合护理组患者出院时间明显缩短,引流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海血管围手术期护理除了常规护理,还应该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有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心理护理 住院时间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总结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内海血管(CCA)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自1995年6月至005年6月,我科对1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CCA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和脑电图检查,手术均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术后通过1年以上随访发现,13例患者疗效满意,无癫痫发作;效果较差1例,手术有效率为92.86%(13/14)。结论MRI诊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CCA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其典型表现是T2WI图像上病灶周围有一均匀的环形低信号区。手术一般应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且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应一并切除病灶周围的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癫痫 手术 皮层脑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内海血管继发癫痫患者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内海血管继发癫痫患者15例,术中采用ECoG监测测定致痫灶的准确部位和范围来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结果随访发现10例患者停药后1年以上无癫痫发作,4例以术前药量的1/4~1/3量即可控制,1例在药物控制下偶有癫痫发作。结论ECoG监测可发现肿瘤周边的癫痫棘波灶,并指导对癫痫棘波灶进行皮层电灼或多软膜下横切。对控制术后癫痫发作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继发性癫痫 皮层脑电图监测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与伽玛刀治疗对内海血管出血及癫痫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的内海血管病例,通过CT、MRI检查及Engel分级评价两种方法治疗后出血、癫痫及放射性脑水肿情况。结果手术组术前共9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2例;伽玛刀治疗前12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3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均能有效控制癫痫(P〉0.05)。手术治疗后无再出血病例,伽玛刀治疗后2例发生再出血,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早期轻度脑水肿19例,中度脑水肿11例,严重脑水肿1例;伽玛刀治疗后中轻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5例;伽玛刀组局灶脑水肿明显多于手术组(P〈0.05)。结论手术切除病灶依然是治疗内海血管的最佳方法,而对病灶位置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者伽玛刀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伽玛刀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局灶性脑水肿,无明显诱发或加重癫痫和出血的风险,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出血机率将进一步降低。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治疗 伽玛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内海血管和动静脉畸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7年3月~2017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内海血管27例和动静脉畸形18例患者的磁敏感加权(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T1WI增强)图像,分析并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病灶检出率。结果T1WI、T2WI、T1WI增强、SWI诊断内海血管阳性率分别为48.1%、59.3%、70.4%、92.6%,SW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1WI、T2WI、T1WI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序列和SWI检出病灶最大径分别为(3.12±1.27)cm和(2.27±0.97)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增强和SWI对病灶检出率相仿(P>0.05),两者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T1WI、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检查对内海血管和动静脉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磁敏感加权 常规MRI序列 海绵状血管瘤 动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伽玛刀治疗内海血管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磁敏感序列,并与磁共振常规T1WI,T2WI序列相结合,进行伽玛刀治疗内海血管术前对照定位扫描。结果12例内海血管患者,采用1.5T磁共振T2WI序列共检出病灶13个,SWI序列检出16个。对相同层面同时显示的13个病灶的面积进行测量。T2WI平均1.8cm2,SWI平均2.2cm2。结论磁敏感对内海血管敏感性高,用于伽玛刀治疗该病的术前定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制定伽玛刀治疗计划中确定靶区的范围,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伽玛刀 磁共振 磁敏感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因左额部肿物进行性增大3年余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左额部见一直径约3cm肿物,无红肿热痛,无活动性,听诊未闻及异常。颅骨薄层CT+冠状位重建示(图1A):左侧额骨局部骨质结构异常,骨质膨隆,骨皮质显示不连续,其内可见多发呈放射分布针尖样高密度影。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额骨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