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各种创伤中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在25岁到44岁之间的人群中死亡率和致残人数是第一位的,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颅脑损伤引起的死亡率位列第五。而如此高的死亡率被认为与外伤后的静脉血管栓塞(venousthrombus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塞和肺栓塞有关,尤其在老年颅脑损伤人群中可高达20%。

  • 标签: 颅脑损伤 静脉血管栓塞 微循环障碍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状态以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7-2015.3本院收治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450例,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给正常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单位,一日一次皮下注射,连续7天,然后微量阿司匹林肠溶片20㎎一日一次口服,连用3个月。监测其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并发症及总生存时间。结果1、治疗治疗后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较观察组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治疗后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低于观察组(P<0.01)。2、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7天后,仅3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不影响治疗,1例在治疗第4天出现黑便,停用低分子肝素钙。3.治疗组OS(28.5月)较观察组(26.6月)延长,但P=0.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恶性肿瘤 低分子肝素 高凝状态
  • 简介:摘要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受者的凝血功能处于脆弱的平衡之中。受到各种复杂机制的影响,血液通常会倾向于高状态。诸如凝血因子与生理性物质失衡、血管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纤溶抑制发生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内在或外在因素,都会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液高状态形成。血液高状态可能导致肝动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血栓并发症。术后采用药物预防,在降低术后早期血栓风险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尚缺乏高质量证据。本文重点阐述目前关于肝移植术后早期凝血功能紊乱、血栓事件发生及预防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肝移植 高凝状态 血栓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依据Caprini量表进行预防药物在胸外科预防术后肺栓塞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2017每年6月1日开始的连续手术病例各500例,共计1500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药物方案及肺栓塞发生情况,进行Caprini评分,调查药物方案对胸腔引流量的影响。结果1 50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理诊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预防药物患者比例逐渐提高,2015~2017年分别为19.4%、65.2%和77.2%。肺栓塞发生率为0.3%(5/1 500),2015~2017年肺栓塞病例分别为4、1、0例。肺栓塞发生与呈负相关(r=-0.04,P=0.07),不使肺栓塞发生风险增加4.68倍(95%CI:0.525~41.800)。另外,目前使用的药物方案不增加术后胸腔引流量。结论目前使用的Caprini量表及风险分层适合胸外科术后患者,据此指导的药物性能够有效预防肺栓塞发生,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

  • 标签: 肺栓塞 胸外科术后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 预防性抗凝
  • 简介: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骨科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与通过主要骨科手术预防VTE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欧洲和美洲国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为2.22%~3.29%,肺血栓栓塞(PET)发病率为0.87%~1.99%,PET致死率为0.30%;亚洲DVT发病率为1.4%,PET发病率为2.10%;中国DVT发病率为1.8%~2.9%。围手术期VTE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美国胸科学会(ACCP)抗血栓治疗指南已出版多年,自第八版以来,明确为骨科手术和其他外科手术患者提供了适当的预防方案。我国于2009年发布了《中国主要骨科手术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指南》,2016年更新。目前有必要评估抗凝剂临床应用的水平和有效

  • 标签: 骨科 创伤术 抗凝药物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发生静脉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与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相关。方法 检索医院骨科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术式、方案及术后 VTE 等情况,并成立骨科药物处方点评小组,根据国内的药物预防指南及说明书制定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使用规范进行药物使用点评。结果 不同性别、手术类型及药种类间发生 VTE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骨科老年患者创伤术后的药物合理使用涉及面较多,术后应用药物预防 VTE 的发生已达成共识,除了临床医师未重视药物合理使用及患者自身因素有关,还与临床对抗药物的用量及疗程存在争议相关。

  • 标签: 骨科 老年 抗凝药物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治疗预防紫癜肾炎发生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02月-2021年02月到本院治疗紫癜肾炎患者134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预防,分析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预防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99%)低于对照组9(13.43%),P<0.05。结论:运用息斯敏+维生素+芦丁+复方丹参片+肝素方式对紫癜肾炎治疗预防,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不同抗凝 治疗 预防 紫癜性肾炎 预防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76岁,于2016年1月2日因主诉"摔伤致左髋疼痛伴活动受限1天"就诊,行X线检查(图1),诊断为左侧股骨颈骨折(GardenⅠ型),收入院治疗。入院当天即开始每日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200IU进行治疗,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113×10^9/L(参考值范围125~350×10^9/L),血小板压积0.1%(参考值范围0.11%~0.28%).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低分子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特点以及预防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肺手术的患者,回顾总结其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原发性肺部疾病;(2)接受肺手术治疗;(3)手术前后均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共659例患者入选,术后58例发生VTE,发病率为8.8%。151例患者应用预防药物,总预防用药率为22.9%(151/659)。按改良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将入组患者分为:低危组(≤4分)300例,中危组(5~8分)328例,高危组(≥9分)31例;其预防比例分别为4.0%(12/300),36.3%(119/328)和64.5%(20/31)。预防用药的时长也差异较大,1~3天99例,4~6天46例,7~9天6例。各组内接受预防的患者与未接受预防的患者VT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外科术后VTE发病率较高,但患者接受预防比例较低,且疗程过短不符合用药规范,因此造成了预防效果不理想。提示今后应规范应用药以达到预防血栓发生的目的。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术后 预防性抗凝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 (房颤 ) 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治疗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最佳手段。传统药华法林的一些缺陷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从而促进了新型口服药物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杜沙班等的研发。现就口服药在房颤患者中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 简介:摘要:房颤是中风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与其它因素相比,房颤所引起的中风范围较大,预后较差。在心房颤动病人中,使用抗凝剂的病人死亡率和缺血性卒中的机率较低。《2020欧洲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着重介绍了 ABC路径对房颤进行全过程的控制,“A”是指和/避免中风,并突出了对中风的控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各种新型口服抗凝剂的药物特性、临床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下面是关于这件事的报导。

  • 标签: 抗凝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高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治疗的有效与安全。方法 纳入本院2019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高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华法林治疗,实验组接受达比加群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高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新型口服药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安全高。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高龄人群 安全性
  • 简介:摘要血液净化的技术发展很快,对人类身体的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关血液净化的医学知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血液净化有多种方式,包括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和腹膜透析等。低分子肝素的作用对血液净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帮助,为了证明低分子肝素相比普通肝素更具有优势,我们选择50例患者分两组进行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

  • 标签: 血液净化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抗凝
  • 简介:治疗预防病理性血凝块形成(如在心大约每200人中就有瓣膜或心房),阻止静脉中已经形成的血栓的延伸和栓塞。治疗的类型、强度和疗程取决于治疗的指征。在英国,1人需治疗。肝素和华法令是两种主要的抗凝剂。

  • 标签: 抗凝治疗 临床应用 病理性血凝块 静脉 血栓 抗凝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治疗预防病理性血栓形成(如在心瓣膜或心房),阻止静脉中已经形成的血栓延伸和栓塞。治疗的类型、强度和疗程取决于治疗的适应证。在英国,约有1.8%的人群需要治疗。肝素和华法令是两种主要的抗凝剂。

  • 标签: 抗凝治疗 临床应用 病理性血栓形成 抗凝剂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预防治疗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与安全。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因慢性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进行前瞻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患者分为非预防治疗组(36例)、低剂量预防治疗组(39例)、高剂量预防治疗组(34例),分别观察3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严重等级,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的变化以及术后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组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27例(75%)、19例(49%)、10例(2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9,P=0.001)。3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9±46)×109/L、(565±42)×109/L、(536±45)×109/L,F=0.074,P=0.909]。非预防治疗组术后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防治疗组[(6.35±1.24)mg/L、(2.97±0.48)mg/L、(2.13±0.38)mg/L,F=7.85,P=0.002];预防治疗组术后的PT延长时间较非预防治疗组增加[(18.5±0.7)s、(17.4±0.6)s 、(12.7±0.2)s,F=30.88,P<0.001]。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结论高剂量预防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且未增加术后出血风险。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肝素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