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墓地和沙普卡墓地的人类学资料探讨人群的人种问题,从研究的结果看,在体质类型的划分上沙普卡棘辊人更接近“古西伯利亚类型”,而特罗伊茨基人则更接近“古蒙古高原类型”,暗示了人群的构成是复杂而多源的。特罗伊茨基墓地在考古学文化和人群的人种构成上都受到来自贝加尔地区人群特别是突厥人群的影响。特罗伊茨基秫辐人和沙普卡人在最终的基因流向上也存在不同的倾向。

  • 标签: 靺鞨 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 沙普卡棘鞫墓地 人种类型
  • 简介:随着对唐代渤海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大祚荣政权刚建立时为“震国”的问题,似乎得到了澄清,很多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那只是因《册府元龟》的一个错误而引起的认识混乱。笔者同意这个观点。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人们否定“震国”存在的同时,又认定了一个“国”的存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 标签: 靺鞨 《册府元龟》 否定态度 渤海史研究 大祚荣 震国
  • 简介:扶余是在七部离散之后,因支持唐朝东北经略活动而被识别的一支族群。该部曾与渤海对峙,直至被吞并,最后融入女真社会之中。由扶余与渤海的衍生过程来看,7—10世纪中原王朝与社会的政治互动决定了族群变迁的走向。中原王朝对政治属性的识别与归类,能够推动社会新族群归属意识的出现。同时,族群也具有能动性,能够突出、展现最有利的族群归属范畴,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当时的历史语境看,扶余、渤海的族群意识皆呈内向中原王朝历史趋势。

  • 标签: 族群变迁 扶余靺鞨 女真 渤海靺鞨
  • 简介:隋唐时期先后有数批人流入营州地区,包括隋初内迁的突地稽部粟末人,唐初入附的粟末乌素固部落以及唐伐高句丽过程中内附的粟末、白山等部人.万岁通天年间营州人东走建立渤海国之前,营州地区当有十万以上的人.其中除了少部分,也即两唐书《地理志》记载的三个羁縻州之人以外,绝大部分东归,成为渤海建国的核心力量.至于这部分人没有被两唐书《地理志》记载,是后者修纂过程中受材料局限造成的.

  • 标签: 隋唐时期 营州 靺鞨 渤海
  • 简介:由于缺乏考古资料的支撑,以往学术界对隋唐五代时期黑水秣辐分布地域的研究,一直处于模模糊糊、若明若暗的状态。本文在充分利用中俄两国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梳理了相关文献古籍的记载,并以此为据和充分借鉴了前苏联、俄罗斯和国内学者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初步推定西迄今俄罗斯境内的布拉格维中斯克到我国境内的黑河、逊克、嘉荫的黑龙江沿江一带以及小兴安岭东麓的鹤岗市至汤旺河流域之间、东到哈巴罗夫斯克之间的今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流域地带,就是黑水林褐的传统分布区域。同时推论鹤岗市所属萝北县的江岸古城极有可能是唐代黑水州都督府治所的旧址。

  • 标签: 黑龙江 黑水靺鞨 地域 分布 范围
  • 简介:黑水作为我国东北古代民族,在“二十四史”中的《北齐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等正史文献中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述。此外,在《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契丹国志》《松漠纪闻》等别史、政书、类书、私家著述,以及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书,如《龙沙纪略》《钦定满洲源流考》《东三省舆地图说》《东北舆地释略》《吉林通志》等文献中也有记载。这些是目前研究黑水历史最重要的史料。文章对上述历史文献进行综合概述,从中探寻黑水的考古学文化与历史文献的关系。

  • 标签: 黑水靺鞨 历史文献 概述
  • 简介:(一)上世纪70年代初接受国家人参科研项目同时,开始人参知识的搜集与积累,参加与人参相关的会议和学术活动也较多。在阅读宋代类书《册府元龟》[1]与人参有关内容的过程中,适逢有黑龙江省人参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位好消息传来,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写出与我国人参史有关的第一篇文章:《龙的人参今昔考》。

  • 标签: 《册府元龟》 唐王朝 学术活动 大祚荣 粟末靺鞨 句丽
  • 简介:新编历史剧《春秋》是以盛唐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族从分裂到回归,从接受唐朝册封到全面“宪象中原”的历史事件为依据,经过缜密构思,灵巧加工,创作出的一部大气恢弘,才气洋溢的历史正剧。她既是一部史剧,又是一部诗剧。作品中无处不在体现着作者史家的视角和诗人的情怀,因此既有史剧的凝晕感,又有诗剧的空灵感。

  • 标签: 新编历史剧 靺鞨 春秋 情怀 诗人 史家
  • 简介:羯(mòhé),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住在粟末水(今松花江)与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先秦时称为肃慎,两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鞣羯。

  • 标签: 渤海国 黑龙江 松花江 南北朝 两汉 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