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吻合对断指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治疗的各种类型的断指在植患者共208例236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吻合方法断指在植的成活率。结果静脉吻合的成活率为95.9%,静脉吻合的成活率为69.2%。结论静脉吻合可提高断指再植手术的成活率,动脉和静脉血管完全不吻合也能获得一定成活率。

  • 标签: 断指再植 静脉吻合 静脉未吻合
  • 简介:作者应用静脉套接神经吻合修复神经缺损18例,取得较好疗效.该术式可避免牺牲另外神经,不易粘连,应用膜技术诱导组织再生,促进神经恢复.同时该术式利用"桥梁"样结构,增加静脉壁的支撑力,扩大了静脉移植修复缺损神经的长度.

  • 标签: 周围神经损伤性缺损 静脉套接式神经吻合 神经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在显微镜下行清创术,术中仔细寻找损伤的静脉,然后将其吻合,建立血运以修复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伤.结果14例撕脱皮肤全部成活,手部外形正常,皮肤感觉在3个月~1年内恢复正常.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方法 适应证 吻合静脉 修复 手掌 皮肤逆行撕脱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肢体创面时,吻合一条静脉吻合两条静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分析从2012年7月至2018年5月,我科85例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肢体创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吻合1条静脉的病例为46例,吻合2条静脉的病例39例。对手术时间,术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和皮瓣成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吻合一条静脉的病例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两条静脉组,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两条静脉组,皮瓣需要二次手术探查率显著高于两条静脉组,皮瓣成活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修复肢体的创面时,吻合两条静脉可以减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并可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是值得采用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磁吻合技术(MCA)与传统缝合吻合犬门静脉的组织学差异。方法选择健康中华田园犬18只,雌雄不限,月龄8~12个月,体重13.5~18.9 kg。电脑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n=9,切断门静脉,利用磁吻合环行端端吻合)和手工缝合组(n=9,切断门静脉再手工缝合)。比较两组门静脉吻合时间。吻合即刻和术后4、8、12、24周取吻合口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吻合口超微结构。结果所有实验犬手术后均健康存活。MCA组门静脉吻合时间(3.58±2.75)min,少于手工缝合组(12.89±3.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组术后即刻肉眼见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手工缝合组褶皱明显。术后24周电镜观察MCA组吻合口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手工缝合组吻合口内皮细胞呈褶皱样,排列和形态紊乱。HE染色MCA组术后24周无明显炎症反应,Masson染色纤维组织较少。手工缝合组吻合口因缝线残留,术后24周HE染色吻合口仍可见炎症反应,Masson染色可见局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结论MCA吻合犬门静脉较传统手工缝合时间更短,吻合口内膜光滑,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血管无异物残留,炎症反应轻微,吻合口质量更好。MCA无缝线吻合犬门静脉效果可靠。

  • 标签: 门静脉 磁吻合技术 无缝线吻合
  • 简介:目的探讨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修复方法。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掌侧皮下浅静脉,重建血液循环通路治疗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18倒,吻合静脉共计125务。结果18例中有15例掌部皮肤全部成活,另外3例除掌心部有约1.5×1.0cm的皮肤坏死外,其余部分成活。掌部皮肤外形美观,功能基本恢复。结论该术式一次修复成功,皮肤功能优于游离植皮,也使病人免除了需从他处转移皮瓣的痛苦,

  • 标签: 治疗 撕脱伤 手掌部皮肤 逆行 吻合静脉 成活
  • 简介:  随着创伤的增多及日趋复杂性,术后长期制动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且缺乏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为此我院自1996年始,通过对股深静脉的解剖学观察,设计了健侧大隐静脉与股深静脉吻合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侧隐 健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下静脉精索静脉吻合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CS)患者行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对15例行腹壁下静脉精索静脉吻合的NCS患者进行观察护理。结果术后3天患者出院,无并发症,1~2周镜下血尿消失,随访12~96月症状未见复发,彩超示新建循环通路畅通。结论腹壁下静脉精索静脉吻合术操作简单、费用低、并发症少、恢复快,良好的血管外科手术的护理经验,恰当的心理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预防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胡桃夹综合征 腹壁下静脉精索静脉吻合术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吻合口狭窄与静脉血管条件的关系.方法观察2016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138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尤其是血管情况并进行术后内瘘复查和随访,记录内瘘使用情况和并发症.对人工血管内瘘静脉吻合口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并用Cox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因素.结果手术部位以肱动脉-头静脉吻合者居多,占54.35%,其次为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占32.6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吻合静脉的束臂直径(HR0.672,95%CI0.453-0.995,P0.047)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吻合口狭窄需要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吻合口短期内狭窄与吻合动脉、静脉直径相关性不大,而与吻合静脉的束臂直径密切相关.

  • 标签: 人工血管 动静脉内瘘 狭窄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41例48指不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1年6月,41例48指无静脉可供吻合的末节断指采用常规的骨折内固定、只吻合动脉、神经、肌健及拔甲刮床渗血或侧方放血,全身及局部少量肝素应用等处理方法进行再植治疗,评估手术效果。结果48指再植43指顺利存活,成活率为89.5%。术后随访见再植指外形饱满,痛、温觉恢复,指腹两点分辨觉为2~5mm,患指远指间关节屈、伸活动正常。结论末节断指行再植可恢复美观的外形和良好的功能,应尽可能行再植手术。对于无静脉可供吻合的末节断指采用只吻合动脉、神经、肌健及拔甲刮床渗血或侧方放血,全身及局部少量肝素应用等处理方法,是一种缺乏静脉的断指再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掌侧静脉治疗手指离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指掌侧静脉重建断指血运18例,其中行指掌侧静脉端端吻合14指,与指背静脉交叉吻合7指。结果施行吻合指掌侧静脉的各种类型断指再植18例21指,成活20指,成活率为95.24%。结论吻合指掌侧浅静脉法为断指再植提供了重建静脉回流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再植成功率。

  • 标签: 侧静脉 断指再植 指掌侧静脉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掌侧浅静脉的末节及指尖断指再植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显微解剖基础上对41例46指指尖离断伤及伴指背静脉缺损的末节断指,应用吻合指掌侧浅静脉的方法重建静脉回流.结果存活45指,存活率97.8%.随访3~24个月,再植指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两点辨别觉为3nm~7mm,36例恢复原工作.结论吻合指掌侧浅静脉法为末节及指尖断指再植提供了重建静脉回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再植成功率.

  • 标签: 吻合 末节 断指再植 指掌侧浅静脉 静脉回流 指尖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MCA)完成犬下腔静脉(IVC)人工血管置换,与传统缝合方法进行吻合口比较。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提供成年家犬16只,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n=8)与手工缝合(TMS)组(n=8),接受IVC部分切除后行人工血管置换,扫描电镜观察术后4、8、12周及24周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吻合口标本进行组织染色观察,并比较瘢痕增生程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电镜观察,MCA组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TMS组吻合口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组织学观察,MCA组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血管内膜覆盖吻合口,术后12周吻合口呈慢性炎性反应,24周无明显炎性反应;TMS组吻合口缝线异物残留,瘢痕增生明显[(1.28±1.34) mm比(3.31±1.67) mm,t=4.115,P<0.05]。结论MCA组较TMS组人工血管吻合更理想,内皮细胞层光滑,无异物残留,炎性反应轻微。MCA技术实现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效果可靠。

  • 标签: 下腔静脉 人工血管 置换 磁吻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延长吻合口长度的侧侧吻合构建前臂远端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我院血液净化科首次实施前臂远端RC-AVF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RC-AVF患者于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头静脉端与桡动脉侧的端侧吻合吻合口常规长度为6.0~8.0 mm (ETS组);44例RC-AVF患者于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头静脉侧与桡动脉侧的侧侧吻合并结扎头静脉远心端,吻合口延长长度为10.0~12.0 mm (STS组)。术后随访12周,应用临床血管检查结合内瘘泵控血流量评估两组患者内瘘的临床成熟状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评估两组患者内瘘的影像学成熟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周、8周、12周,STS组临床内瘘成熟率高于ETS组(P<0.05);术后第4周、8周、12周,STS组影像学内瘘成熟率亦高于ETS组(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STS组内瘘术后桡动脉内径、头静脉内径及自然血流量均大于ETS组(P<0.05)。结论与应用端侧吻合并常规吻合口长度比较,应用侧侧吻合并适当延长吻合口长度构建RC-AVF能够促进内瘘成熟并提高内瘘成熟率。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侧侧吻合 端侧吻合 吻合口长度 桡动脉 头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IshikawaⅡ区断指再植静脉回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70指IshikawaⅡ区完全离断患者进行再植术,术中因无指背皮下静脉吻合,采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静脉回流,其中吻合指腹静脉77条,吻合指侧方静脉86条,吻合甲床静脉12条。结果本组70指,其中66指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无需湿敷放血治疗,指体血运良好,一期顺利存活;4指出现静脉危象,予甲床或指端小切口肝素棉球湿敷放血治疗,1指存活、3指坏死。再植成活率95.7%。存活指体术后随访时间为5~47个月,平均11.3个月,再植指体血供良好,皮肤质地良好,外形饱满。46指指甲生长良好,13指轻微畸形,8指畸形明显或生长不全。感觉恢复均S3以上,两点分辨觉为3~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67指存活指体:优59指,良8指;优良率100%。结论了解IshikawaⅡ区断指静脉分布规律,采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静脉回流,可明显提高再植指体成活率,恢复良好的外观及功能。

  • 标签: 指损伤 再植术 静脉吻合 静脉回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末节I型组织块离断无静脉吻合再植手术治疗过程及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共收治手指末节组织块离断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全部为末节甲根平面以远的I型离断,切割伤3例,挤压伤4例,电锯伤6例,剪切伤2例;伤指指别:拇指1例,示指4例,中指7例,环指3例,其中合并相邻指体皮肤撕脱3例,末节开放骨折及甲床损伤4例;离断组织块大小为1.0 cm×0.7 cm×0.5 cm~1.8 cm×2.0 cm×0.8 cm,离断组织块相对完整,离断近端指体创面经清创后缺损不大。均行急诊原位再植术,因无静脉吻合,单纯只吻合1~2条细小指掌侧固有动脉,7例合并伤同时一期急诊修复。术后患肢石膏托固定制动、保温,给予抗感染、抗凝、抗痉挛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再植组织块色泽、张力等血运情况。术后15例全部通过电话、微信传输图片及门诊随访,观察再植组织块成活情况、手指外形、功能评定、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结果15例15指离断组织块,其中13例顺利成活,2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换药拆线减压后成活。术后随访3~24个月,患指均成活,指尖圆润,骨折愈合良好,指甲生长良好,外形、功能与健侧相似,TPD为4~6 mm,DIP屈、伸活动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对拇、手指断指再植术后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3例。结论甲根平面以远离断组织块短小,再植后自身毛细血管网及静脉回流建立快,只要有可供吻合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即可进行再植,成活率高,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手指外观和功能。

  • 标签: 手指末节 再植术 组织块离断 静脉吻合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单心室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左右心房经两组房室瓣或一个单房室瓣与单一心室连接,流出腔可有可无,且80%~85%伴大血管转位.此类手术的成功率较低.我院于2000年5月21日成功地为1名左旋心患者作了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及右侧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术,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护理配合 心脏病 手术治疗 小儿
  • 简介:目的:报道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2例慢性肾衰患者桡动脉做纵向梭形切口,静脉管腔用肝素盐水稍加压后冲洗,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吻合后血管表面滴注罂粟碱.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术后血液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为252ml/min,内瘘平均启用时间为术后12天,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头静脉 桡动脉 血液透析 显微外科手术 尿毒症 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