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现在就让我,站在陕北的最高处,向下观望: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被一条大河切为两块,河之东是晋西北高原,河之西就是陕北高原。啊,陕北高原,你无数的群山构成的巨大的交响乐,给了华夏民族奋发向上的澎湃激情,

  • 标签: 陕北文化 陕北高原 黄土高原 陕北民歌 毛泽东 交响乐
  • 简介:陕北不是富庶的地方,但陕北人并不面黄肌瘦,看过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的人就不会忘记那些虎性性的高原汉子,他们长得墩墩实实,瓷实的肌肉隆起一块块疙瘩。陕北的婆姨女子们大都生得水格灵灵、俊格旦旦,

  • 标签: 陕北 五谷杂粮 杂食 婆姨 小米 荞麦
  • 简介:陕北民歌同其它地方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表情达意最朴素的吟唱形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多次的更迭演变,使得陕北民歌极富感染力,是中国民歌艺苑中具有鲜活艺术生命力的一支奇葩。民歌起源于劳动号子,正如语言起源于劳动。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劳动号子的旋律越来越优美,内容越来越丰富。陕北民歌在抒发爱情和倾吐愁绪方面,似乎更胜一筹。笔者认为,陕北民歌的功用性在于劳动时解乏、苦难时解忧、恋爱时表白这样三个方面。任何一种事物的兴衰都有它固有的轨迹,陕北民歌也不例外,二千余年的历史沉淀,使得陕北民歌形成一整套的艺术内涵,长期以来兴盛不衰自然有它久酿弥香的神奇魅力。民歌的特性之一是它源自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乡下农民自己的歌。在民间,很少有专门的作曲者和作词者,往往是民歌爱好者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有感

  • 标签: 陕北民歌 中国民歌 地理环境 劳动号子 三个方面 历史沉淀
  • 简介:一古语今读1.石炭。炭者,木炭也;石炭,有木炭性能的石头。哪种石头这么神奇?煤也。详细记载最早见于《梦溪笔谈》,北宋。2.杵(chù),杵眼子,杵事。杵,粗棒子也。这里名词动用,古语

  • 标签: 陕北方言 名词动用 陕北话 梦溪笔谈 婆姨 木炭
  • 简介:明朝嘉靖年间,昌马下了一场大雨。那雨下得好大,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月,所以沟沟岔岔都发了水。洪水从四面八方涌向疏勒河,河水暴涨。石头、树木、牲畜搅在一起,翻滚、咆哮、嗥叫……不几天,河床就下沉了七八米,宽阔的水面一下子收缩了许多。平缓的河滩变成了陡峭的河谷。外出归来的赵天明被河水阻挡。赵天明祖籍山西,父亲赵志川做过县令,在一次断案时得罪了府衙,为了避灾躲难,带着家眷,一路隐姓埋名来到昌马。赵志川虽说官场落难,毕

  • 标签: 短篇小说 传奇小说 当代
  • 简介:一九三六这一年,世界上失去了两位大文豪,这就是高尔基和鲁迅。好象巴夫洛夫也是在这期间逝世的。因为有一个印象,至今还在我眼前浮现着:那时,我在上海北四川路ISIS电影院,看到有关鲁迅先生故居的纪录片;同时,也看到巴夫洛夫旧居的纪录片。

  • 标签: 洛夫 四川路 茅盾先生 一九 王统照 艾芜
  • 简介:<正>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平脚掌不能当兵,那是老在跟我们毛孩子说的。老在是庄上的五保户。我们记事时,他好像就有八十多岁了。他是庄上年龄最长的男性。农忙时节,大人在田间忙,我们一帮光屁股的泥猴子窝在老在公门口玩,老在摇着一把

  • 标签: 在公 农忙时节 我们小时候 人说 生产队会计 九十岁
  • 简介:澄清湛蓝的天空,一簇簇飘然漫游的白云,犹如满山遍野闲情信步的羊群,浮动在一座座山梁之间。不时,一阵阵悠远、婉转,脆格凌凌的歌声,从这座山头飘向那座山头,说不尽的凄楚,说不尽的惆怅,说不尽的悲喜人生都倾诉在这悠悠的信天游中……中国的民歌浩如烟海,而陕北民歌又是民歌之林中的一朵奇

  • 标签: 陕北民歌 劳动妇女 悲喜 历史文化研究 兰花 童养媳
  • 简介:人人都说公款吃喝已是社会的一大公害。只是这个公害无论怎么严打严惩,就是打杀不尽。原因只有一个,中国人吃惯了,并且以吃为乐,其乐无穷。故无论为官为民,无论是主是客,坐在一起,首先想的

  • 标签: 公款吃喝 中国的传统 吃饭问题 钱成 托关系 遂人
  • 简介:任何统治者都希望被统治者与自己同心同德,在危难时刻能够为统治者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怎样才能使得被统治者做到这一点呢?中外历史上这类的事例太多,我挑一个最典型、最极端的事例说一说。公元前4世纪后期或者3世纪初,邹穆向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孟子作了精彩的回答。为了节省篇幅,我把这段文言径直翻译为白话。

  • 标签: 统治者 孟子 世纪初 文言 白话 中外历史
  • 简介:《咏史》诗二之“冯”学者自李善以来,皆认为指“冯唐”。但联系左氏生平,结合诗意“金张(许史)”,参稽有关典籍,释为指“冯奉世一门”,似乎更为允当。

  • 标签: 冯公 金张(许史) 冯奉世
  • 简介:<正>1936年10月下旬,我们从上海进入陕北苏区离保安不远的一个山间小镇上,突然听到鲁迅在上海逝世的凶耗。我们离开上海时,只听说鲁迅卧病,但绝没想到他会去世。在上海时期因为参加地下工作,不能与外界多所接触,所以没有去拜访过他,但对他的文章和著作读得最多,对我们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在几千里外听到他突然去逝,感

  • 标签: 陕北 苏区 鲁迅 上海 抗日运动 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