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德和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两大重要支柱,德以配天,孝以对祖是中国祭祀文化的核心。商周时期,以"天"为中心的天道神学观和宗法伦理观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天(上帝)和君主建立了以"德"为媒介的契约关系,君主受到上帝的监管,尊天重德。两汉时期,汉武帝将"太一"神与阴阳五行理论融合,将敬天演变为娱神,重视神仙方术,慕仙追仙游仙,天(上帝)独尊地位逐渐被消解。这一变化导致了郊祀天地的郊祀发生了重大变化:天的崇高地位消失,人的欲望不断加强,引起了以《郊祀》为主的祭祀文学出现世俗化、娱乐化倾向。人与天的关系发生改变,这也是雅文学向俗文学的转变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天道 追仙 汉郊庙歌辞 雅俗
  • 简介:敦煌校读记曾良任半塘先生著《敦煌总编》①,博取众长,用力甚勤,将敦煌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但敦煌与敦煌的其它文献一样,俗字俗语多,且敦煌写卷字迹潦草,不易辨认,故间或有所不逮,也是实所难免。项楚、蒋冀骋先生都撰有长文匡补其谬②。这里...

  • 标签: 敦煌歌辞 《太平广记》 西王母 敦煌文献 校读 《文选》
  • 简介:在经典的礼制中,“太祖”的地位极为重要。但礼制意义上的“太祖”,在唐代礼制中并非不言自明,而是经历丁从隐微不显到极於至尊的变化过程。唐初采用太祖虚位的六亲制,未明确确立宗庙“太祖”,其时景帝虽庙号“太祖”,实际并不具备礼制上的“太祖”含义。神龙时期,作为武氏七的对立面而建立的七之制,始以景帝为宗庙太祖,但终玄宗朝,景帝的太祖身份并没有在制度上得到实质体现。安史之乱後,伴随儒学在礼制重建中的影响增强,“太祖”开始逐渐取得经典礼制上的至尊地位,围绕“太祖”的礼制论争也构成了中晚唐礼制的核心论题。本文梳理这一历史过程,并尝试对相关礼制论争与制度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 标签: 太祖 宗庙 郊祀 礼制 中晚唐
  • 简介:<正>巴黎藏伯2555号唐写卷中,有岑参《冀国夫人七首》,自罗福苌陆翔以下诸家卷子目录,皆未能详。唐宋著录《岑参集》十卷,犹有散佚,陆游在嘉州时,“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以传”,其《夜读岑嘉州诗集》所云,“零落才百篇,崔嵬多杰句”是也。陆辑佚诗,是否收此七首,无从得知。今传正德庚辰济南七卷本诗及嘉州四卷本集,则未收入。敦煌写卷可为本集增补重要篇什,并有助唐史之阙闻。《》始见于李嘉言《岑诗系年》,然多缺讹,且定为乾元广德间,两京收复后,裴冕封冀国公,岑参居长安时作,却与诗之内容不符。任半塘先生《敦煌总编》确考参之行年,与诗之本事地望,改订为大历三年羁滞成都时,为崔宁妻作,于冀

  • 标签: 补释 唐史 节度使 唐宋 御史大夫 地望
  • 简介:一、《巾舞》角色标识字问题的由来在《宋书·乐志》及《乐府诗集》中保存有若干因声杂写,难以句读的文献。《公莫巾舞歌行》(简称《公莫舞》或《巾舞》见附录一)就是其中的一篇。自晋代以来就没有人能够将其读通。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曾经企图对它进行破解,皆因不得要领而未能成功。先师杨公骥教授首次在学术史上揭开了它的真实面貌,证明它是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科仪本。

  • 标签: 《巾舞歌辞》 识字 《乐府诗集》 《公莫舞》 20世纪 学术史
  • 简介:军乐与军乐歌是一个不应被文学或者音乐忽略的问题,中国军乐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并且在军旅中频繁使用,而与之相关的军乐歌保存下来的却寥寥无几,这与先秦军乐的依附地位有关。至两汉,军乐渐渐独立,军乐歌的保存出现专类,这当是军乐与军乐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先秦两汉时期军乐及其关系的初步探索,简单勾勒出这一时期二者发展的基本状况

  • 标签: 先秦 两汉 军乐 军乐歌辞 关系
  • 简介:关于陌上桑型故事,历来研究众多。敦煌中《凤归云》(鲁女坚贞)二首属于陌上桑型故事的第三类。以陌上桑中的人物作为某一种类型化的象征而入诗,反映当时之事,仍带有浓厚的缘事而发色彩。通过对《凤归云》二首字句的考释、内容的解读、主旨的探索,揭示这类故事在唐代敦煌地区的发展和演变。

  • 标签: 陌上桑 《凤归云》 敦煌歌辞总编 鲁女坚贞 缘事而发
  • 简介:《少年行》系列乐府诗,集中刻画义侠少年重义轻财、伸张正义、安边定塞的豪侠壮举及其斗鸡走马、纵酒狎妓的游猎宴乐生活,形成长篇七言歌行和七绝组诗两种常用的创作模式。歌行体诗作以纵横开合的铺叙与描写全方位展现少年游侠的行为方式与情感心理;七绝组诗则善于以简练的笔触,捕捉人物活动的细节侧影,形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气质与精神风貌,每首诗写一个生活侧面,组合起来实现全方位展现少年侠士的豪侠品格和生活趣尚的效果。《少年行》系列诗歌的兴盛是崇侠尚武精神的体现,其凝定的英俊潇洒、矫健伟岸的“白马少年”形象,不仅丰富了唐诗的人物画廊,而且也成为生命活力、民族朝气、锐气与义气的象征与载体。

  • 标签: 少年行 游侠诗歌 两种创作模式 白马少年形象 价值意义
  • 简介:《欢闻》与《欢闻》二首,均载《玉台新咏》卷十。《欢闻》二首题梁武帝作。郭茂倩《乐府诗集》把第一首归《欢闻》,第二首则归《欢闻变》,题王金珠作,与《玉台新咏》不同。按,《欢闻)为摹仿古《欢闻》而作,一般说来,题意和作法应与原作相统一,但第二首的题意和作法却与古了不相类,《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欢闻变》是正确的。

  • 标签: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考论 梁武帝 郭茂倩 相统一
  • 简介:良乡古城南侧一华里处位于大南观村东,有座皇家建筑——劳台,俗称接将台。该台是乾隆皇帝出皇城迎接和犒赏出征凯旋的将士们,举行劳盛典的地方,筑台以表仪礼之隆重。

  • 标签: 乾隆皇帝
  • 简介:儒家的思想文化观念很早就已在敦煌地区扎根传播,形成了忠君孝亲的道德人伦观念.特别是作为儒家基本道德伦理观的"孝亲"观念,在古代敦煌得到了特别的提倡和发扬.佛教传入之后,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发生密切交融.从敦煌佛教可以看出,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契合之处,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并注意积极吸收儒家的思想观念,从而缩短了两种文化的差距,使佛教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结果一方面是佛教经义中融进不少儒家思想,出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儒学化,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观念大量融入中土文化,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土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固有内容,并最终成为中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敦煌 佛教歌辞 儒家思想 孝亲 调合
  • 简介:<正>卡勃的未婚妻琳娜对婚宴杂志、瓷器的样式等一般女孩儿喜欢的,都比较淡漠。就是在卡勃谈到蜜月旅行时,琳娜也还开玩笑地说到一些不可能去的地方,比如,保加利亚、香港和秘鲁。“我只是不想摆排场,你喜欢什么样的婚礼?”她跨坐在卡勃的膝上。“我要……”卡勃抚弄着她的头发,散出一股薄荷味儿来。

  • 标签: 洛利亚 母亲 香港 电视 底片 衣服
  • 简介:她第一次看见它是在她家那块地的后面。当时它肚子紧贴着地面上的雪,旁边是一些野生葡萄藤。亚力克坐在桌子旁吃着新鲜的有机鸡蛋。这天是情人节。科莉打电话给丈夫斯科特。“狼长什么样子?”“呃——我估计长得像狗。也许嘴比较长吧。”“我觉得我在后院看到了一只。后来,它跑到树林里去了。”雪地里虽说留下了一些印迹,但不是太清楚。“我从来没听说过城里面还会有狼的。”“去年三月,曼哈顿就有过狼。”科莉说。

  • 标签: 郊狼 葡萄藤 斯科特 往前走 夜夜笙歌 一脸茫然
  • 简介:导读山上的田高高低低就像楼梯,山卞的田块块分割就如棋盘。忽然一群白鹭飞过田野,点破了秧苗成片的绿色。

  • 标签: 初等教育 语文教育 诗歌 《出郊》
  • 简介:你是不是以为图中的动物是一只狗,其实这是一只狼。狼跑得很快,这让它在捕猎时会派上大用场!狼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叫声,它时而低吠,时而狂叫,时而长嗥。它长而尖厉的吼叫声会把自己的所在位置告诉同伴。

  • 标签: 郊狼 动物学 捕猎 习性
  • 简介:晚清翻译家辜鸿铭在翻译实践中“中学西传”、“西学东渐”并举。本文以辜译《痴汉骑马》为译本,论析其“灵活对等、气相副”意译法的具体运用,兼及分析辜氏翻译思想、实践活动与翻译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借此拓宽学界研究辜氏视角,并深化之。

  • 标签: 辜鸿铭 《痴汉骑马歌》 意译 灵活对等 辞气相副
  • 简介:我知道黄永玉先生其人,不是从他上世纪七十年代戴罪的著名“黑画”——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而开始的。

  • 标签: 七十年代 黄永玉 猫头鹰
  • 简介:赵孟頫,浙江吴兴人,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绘画承袭了晋、唐、五代的画法,且独有创新。《秋饮马图》是赵孟频的鞍马人物画的代表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面呈现的是在江南初秋时节,放牧人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画中岸边林木环绕,牧马人身着红袍,手持马鞭,侧首看着正在嬉戏的两匹马。在牧人的前方有五匹马步入河中饮水,河岸上还有两匹马在互相追逐。整个画面树木清秀,河水平缓无波,马的造型生动,表现了自然景致的优美。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书画家 代表作 人物画 画面 饮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14
  • 简介:  以上所举三类皆为朝廷仪式音乐歌,一是仪式音乐歌乐配合上说,    三、娱乐音乐歌演唱及其功能    娱乐音乐歌是指在娱乐音乐活动中演唱的歌

  • 标签: 文人歌 文化功能 歌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