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二维准连续介质法模拟三角型压头在纳米压痕试验中测量铝薄膜材料断裂韧度的过程,得到了相应的载荷-位移曲线,计算出了铝薄膜在纳米尺度下的断裂韧度(KIC)和相关的力学性能参数。数值结果显示:单晶铝薄膜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断裂韧度(KIC)为0.216MPa·m^1/2,预测值与相关试验结果较吻合,从而表明使用准连续介质法预测纳米尺度下薄膜材料的断裂韧度是可行的。在研究中发现:对应于载荷-位移曲线的急剧下降区域,相应的位移云纹图中有明显的压痕变形集中现象,表明此处是径向裂纹发生的准确位置。计算结果证明,这种载荷-位移曲线和位移云纹图相结合的方法是计算薄膜材料径向裂纹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准连续介质法 纳米压痕 断裂韧性
  • 简介:摘要:环境多介质模型可用于综合描述化合物在实际环境中的分配和迁移过程,是进行污染物环境归趋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工具。本文在介绍了多介质模型类型的基础上,概述了部分多介质模型的结构和建模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 标签: 多介质环境模型 环境归趋 前景与展望
  • 简介:根据简谐波运动学的定义,弹性介质质元的振动应为简谐振动,但媒介质元的动力学和能量特征与简谐振动并不一致。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简谐振动概念,明确连续弹性介质质元的振动规律,首先从简谐振动的定义出发,结合简谐振动的本质,将简谐振动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简谐振动2种。通过对介质质元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分析,发现连续介质中质元的振动应为广义的简谐振动,而振源质元的振动应为稳定的受迫振动。

  • 标签: 简谐波 媒介质元 简谐振动 连续弦
  • 简介:多孔介质中热量传递与多孔介质内部的几何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讨论了多孔介质的分形结构和相关的分形维数,利用能量方程,导出了分形维数为D的有限尺度多孔介质中的广义热传导方程,在此基础上,假定热量在多孔介质中的传导路线也是一种分形结构,提出了一个筒化的多孔介质并联通道分形导热模型,求出了基于分形理论的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表达式。

  • 标签: 分形模型 热传导 导热系数 多孔介质
  • 简介:对于电介质,一般是以“荷”的观点来研究,通过泊松变换,用等效电荷代替电介质来计算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文献[1]通过电介质的类比,文献[2]通过严格的数学证明得到:电介质可类似于磁介质由极化强度(?)引入一个等效电流分布,用此等效电流分布象计算磁感强度一样计算电感应强度(?),从而增加了计算电场的方法,特别是在计算驻极体的电场时更是如此,然而文献[1,2]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方法,对流的物理实质没有作任何解释,为了使这种计算方法满足一定的物理定律,本文给出电介质“流”模型的物理实质,并对流与荷的等效性作一讨论.

  • 标签: 电介质 磁流 麦克斯韦方程 电场力 物理实质 电感应强度
  • 简介:有机孔和无机孔中气体赋存方式的差异性决定二者中赋存气体释放方式不同,即考虑吸附气的常规双重介质拟稳态或不稳态窜流模型难以有效体现页岩基质中气体的传质过程。结合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和有机孔与无机孔含量的差异性,将页岩基质中气体传质模型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双渗介质模型和三重介质模型,以双渗介质模型为例,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绘制典型曲线,分析参数敏感性,为认识页岩中气体传质过程对页岩气井压力动态的影响提供帮助。

  • 标签: 页岩气藏 有机孔 无机孔 多重介质 压力动态
  • 简介:连续渗流模型转化为演化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研究的概念、方法,研究其网络特征量的变化特点,包括度分布、集聚系数、相称性系数、熵等。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尝试探索复杂网络在原子核领域的潜在应用。

  • 标签: 连续渗流 复杂网络 网络特性
  • 简介:应用Chemkin化学动力学软件包中的Senkin模块模拟了正庚烷在多孔介质发动机中的燃烧过程.通过修改Senkin程序,结合了Woschni传热模型和多孔介质换热模型,并在正庚烷详细氧化机理中加入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将此程序纳入发动机燃烧的零维单区模型.对多种工况参数进行计算,讨论了运行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当进气温度、压缩比增大,或过量空气系数降低时,多孔介质发动机着火时刻会明显提前.结果表明:多孔介质对混合气具有预热作用可强化发动机的点火燃烧,多孔介质的初始温度是决定压燃点火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多孔介质(PM)发动机 单区模型 数值模型
  • 简介:摘要在连续生产中,无论任何原因造成介质及物理化学性能改变,将直接影响机泵的连续运行,造成运行及维修成本的大量增加,造成生产波动,甚至影响装置安全。

  • 标签: 离心泵选型 介质变化 连续生产
  • 简介:研究气井积液的成因及条件对于防止气井积液十分重要。目前国内普遍采用MinLI模型或Turner模型应用于气井的积液判断,并发现使用Turner模型计算出来的值偏大,而使用MinLI模型获得的数值又偏小。从以上连续携液模型的原理出发,阐述了其应用的适用条件并对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发现目前这些模型均认为当液滴静止时所需气流速度即为判断气井积液的临界流速,这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故提出新的模型,最后引入现场实例进行论证。

  • 标签: 气井 积液 临界携液产量 模型
  • 简介:体育竞技场上的运动损伤虽不可避免,但通过有效的心理预防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伤的可能性。本文提出,发生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主要是应激认知失当,主要有生活事件处理不当,临场反应失衡及运动损伤史的消极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调整应激认知,正确处理社会关系;设置可行目标,掌握心理应付技能;塑造积极性思维,认识正确运动损伤史。

  • 标签: 运动损伤 心理预防 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Allen,S法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损伤后18d脊髓内部结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取雌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n=8)空白对照组、伤后18d组。Allen,s法致伤脊髓。用大鼠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神经功能评分。用免疫荧光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GFAP表达变化。结果1在行为观察中,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倾向,损伤后18天后肢功能恢复68%。2脊髓损伤后18dGFAP反应明显增强。结论1、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有自我修复的倾向。2、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GFAP 行为学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多年来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并不全面和深入,为了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更透彻地阐明脊髓损伤所涉及的复杂机制,更有效地评估脊髓损伤后干预手段的效果,需要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脊髓损伤模型.由于无法依靠临床开展系统的病理学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者对建立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求能够提供用于比较的、重复性好的、可检测病理变化的动物模型.近年来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成果已经用于脊髓损伤后临床治疗中.本文就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模型进行了回顾.

  • 标签: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类型 挫伤型 吸除型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是当下热门的医学课题。如何制备与选择合理的实验动物模型至关重要。啮齿类动物大鼠具有易于获得、环境适应性强、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易于护理等优点为制备脊髓损伤模型的首选。常见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横断伤、脊髓组织缺损等。本综述针对上述的几种造模方式进行总结,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与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脊髓损伤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膀胱粘膜损伤一直是泌尿外科领域的难点,目前已有的损伤造模方法较且在改进,不同研究目的决定了不同的造模方法。本综述主要通过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三种方法对膀胱粘膜损伤造模进行归纳和总结。

  • 标签: 膀胱损伤模型 细菌感染 硫酸鱼精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两组,通过离断肠管、结扎肠系膜血管及动脉放血建立犬肠多处横断伤及非连续性可疑坏死伴失血休克模型。实验组采用ITSD重建肠管,对照组则缝扎肠管,随后暂时关腹,24 h后行确定性手术。记录实验一般资料(放血量、复苏期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断端肠管处理时间及犬生存情况)。检测实验前、早期处理后(0 h)、2、6、12、24 h内毒素浓度,并观察肠管活力变化。实验组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取两组原可疑坏死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两组的放血量、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及肠管断端处理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管缝扎后,1只犬因误吸死亡。自术后2 h起,对照组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24 h:(1.217±0.324) EU/ml比(0.675±0.227) EU/ml,P<0.05]。实验组可疑坏死肠管活力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肠管坏死的首发时间晚于对照组[(8.75±3.70) h比(4.63±1.87) h,P>0.05],切除的坏死肠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28.30±6.76) cm比(95.68±29.31) cm,P<0.05]。消化道造影显示实验组肠管通畅性良好。对照组的肠组织病理改变较实验组严重。结论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的紧急救治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损伤控制性手术 可疑性坏死 肠管缝扎 肠管重建 短肠综合征
  • 简介:摘要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下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各脏器功能损伤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深入研究CPB围术期病理生理改变机制,探讨各脏器功能保护策略是目前麻醉科及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CPB后心、肺功能损伤,而CPB后脑损伤的发生率仍较高。

  • 标签: 体外循环 炎性机制
  • 简介:现代金融经济学中连续时间模型能够更方便地描述重要经济变量的动态过程如股价、汇率和利率等。为连续时间模型提出了一种高频数据驱动的二阶段估计方法,增强了连续时间扩展模型的弹性和可操作性。以Vasicek模型为例给出了该方法的应用实例,首先在第一阶段使用实现波动率方法估计出模型的扩散项参数,然后使用实际数据的稳态分布的前向方程估计漂移项参数。此方法对模型初始设定和优化算法依赖程度低,结果较为稳定可靠。

  • 标签: 连续时间模型 模型估计 高频数据 实现波动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急性闭合性损伤模型凋亡特征进一步了解损伤血瘀证。方法:观察损伤血瘀证(急性闭合型损伤模型)TUNEL指标,推演损伤血瘀证规律。结果:空白组与损伤后1天组与其他相比较具有明确统计学阳性意义。结论:大鼠损伤血瘀证(急性闭合型损伤)凋亡发生在损伤后1天,是二次损伤的具体体现。

  • 标签: 损伤血瘀证 凋亡 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