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结合药的补片在大鼠感染模型中的抗菌效果,对其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探讨新型补片降低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普通聚丙烯补片组(A组),新型纳米颗粒补片组(B组),并制备大鼠腹壁感染模型,将两种补片置于皮下,对比观察2组大鼠术后3、7、14、28d的伤口感染及愈合情况,并于术后28d处死大鼠,同时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3d观察到2组均出现炎症反应,伤口红肿、愈合欠佳,A组于术后7、14、28d,均观察到伤口有脓液渗出,伤口愈合差;B组于术后7d观察到与A组对比明显伤口无脓液渗出,愈合情况较好,并于14d,达到完全愈合,无感染迹象。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28d,光镜下聚丙烯补片组依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毛细血管生长。结合纳米颗粒补片组组织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IL-6分析,B组较A组炎症反应明显较轻。结论结合纳米颗粒补片在大鼠腹壁下感染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远期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 标签: 腹壁 动物 实验 载银载药纳米颗粒 抗菌补片
  • 简介:摘要:水凝胶即为凝胶作为交联网状结构在水溶剂中形成的凝胶。在受到环境变化下,水凝胶容易出现刺激行为。水凝胶在药物传递、化学分离中具有一定潜力。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智能聚合物、金属纳米颗粒的符合,能够将金属离子进行还原,从而获得一定潜力。本文通过对纳米颗粒多响应性复合水凝胶进行分析,通过对复合水凝胶的性质、分类进行分析,在催化以及生物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应用。

  • 标签: 载银纳米颗粒 复合水凝胶 研究进展
  • 简介:采用静电纺丝和紫外光还原的方法制备了含纳米颗粒的明胶纳米纤维.研究了明胶质量分数、硝酸加入量及光照时间对颗粒平均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明胶质量分数的减小及AgNO3加入量的增多.颗粒的平均直径增大;紫外光照初期颗粒的平均直径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3h后基本不变。颗粒呈类球形分布在纤维的表面.平均直径为9~20nm。

  • 标签: 纳米复合物 静电纺丝 明胶纳米纤维 银纳米颗粒 形态
  • 简介:为了可控制备超细银粉,采用水热法,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和分散剂,制备出了尺寸均匀分布、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SEM)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测试.结果表明:在高的硝酸浓度下,容易得到粒径较大的纳米颗粒,而一直增大PVP与硝酸的比例并不能使纳米颗粒的尺寸持续减小.PVP在该反应体系中不仅起到分散剂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乙二醇还原银离子.

  • 标签: 纳米银 水热法 聚乙烯吡咯烷酮
  • 简介:微生物气单胞杆菌(SH10)干粉在60℃、碱性条件下,可以快速还原氨溶液得到稳定的溶胶。采用水溶性的有机溶剂乙醇可沉淀溶胶。真空干燥后可制得水溶性纳米银粉。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定银粉中的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仪、X射线粉末衍射(XRD)仪、低倍透射电镜(TEM)对SH10干菌粉还原氨溶液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银粉的平均粒径为6.69nIn,其水溶性、分散性较好。通过SH10干菌粉还原氨溶液前后红外光谱(FTIR)图的变化,对SH10干菌粉还原氨溶液的机理进行探讨。

  • 标签: 微生物还原 银氨溶液 纳米银颗粒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纳米(AgNPs)杂化的辛伐他汀(SIM)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评价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IM的PLGA微球。使用丝素蛋白(SF)并通过其疏水作用对SIM的PLGA微球表面进行改性;通过静电吸附用壳聚糖(CTS)及AgNPs进一步对微球表面进行改性,制备AgNPs吸附CTS修饰SF包覆的SIM的PLGA微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能谱仪、Zeta电位仪对药微球进行分析,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所制备的PLGA微球的平均直径约为9.67 μ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能谱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AgNPs杂化后的SIM的微球;Zeta电位结果表明药微球处于稳定的状态;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药微球有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能延缓药物释放速率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结论SF修饰的AgNPs杂化的SIM的PLGA微球具有抑菌与成骨作用,且表现出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可应用于口腔内的局部缓释给药,在牙周炎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辛伐他汀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银 微球 药物释放体系
  • 简介:摘要癌症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癌症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学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化学治疗作为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效却也存在许多弊端,因为大多数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和靶向性,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因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磁性纳米颗粒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其中一类载体,既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等纳米材料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特殊的磁学性能,经表面修饰后可以连接药物、分子、配体等,在内源或外源性因素的激发下,可以有效地靶向肿瘤细胞并发挥其磁性作用。本文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研究:(1)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化疗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结合不同的负载药物对癌症治疗的效果;(2)根据肿瘤微环境中特殊的pH响应机制,分析磁性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不同表面修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及药物控释的影响;(3)结合肿瘤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阐述了利用磁性纳米颗粒对肿瘤进行热磁疗的作用效果;(4)分析了在癌症领域利用磁性纳米颗粒进行光声疗法、光热疗法、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5)总结了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为其能够早日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应用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癌细胞 磁性纳米颗粒 pH响应 磁热疗 光学治疗
  • 简介:摘要磁性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NPs可以与荧光染料、肿瘤靶向分子或化疗药物等相结合实现肿瘤靶向诊疗一体化。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IONP)具有粒径小、生物安全性高、超顺磁性等优点。IONP除了具有影响T2加权成像(T2 weight imaging,T2WI)外,还具有药和磁靶向等功能,是目前肿瘤诊疗的研究热点。笔者对IONP成像性能、肿瘤靶向性及不同化疗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氧化铁纳米颗粒 化疗药 磁共振成像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心肌特异性多肽(PCM)修饰介孔硅纳米粒(MSN)包精氨酸(LA)的纳米颗粒(PCM-MSN@LA),评价其对脓毒症心肌的特异性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缩合反应制备PCM-MSN@LA,检测PCM-MSN@LA表征、LA修饰量和释放量,观察PCM-MSN@LA的细胞吞噬行为及其对组织的亲和力。①实验一:将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脂多糖(LPS)组、精氨酸纳米粒组(MSN@LA/LPS组)、心肌靶向精氨酸纳米粒组(PCM-MSN@LA/LPS组)。LPS组用5 mg/L LPS刺激细胞16 h;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分别用含25 mg/L LA的MSN@LA及PCM-MSN@LA与LPS共同刺激细胞16 h。测定细胞活性和活性氧(ROS)产生水平;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②实验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LPS组、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每组16只。LPS组腹腔注射50 mg/kg LPS;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腹腔注射LPS后立即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5 mg/kg的MSN@LA及PCM-MSN@LA。每组8只小鼠用于观察24 h存活情况;另外8只于术后12 h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测定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结果PCM-MSN@LA呈球形,粒径约180 nm,Zeta电位约-21 mV,且可负载LA,LA修饰量及释放率分别为12.3%、24.3%,细胞吞噬实验显示PCM-MSN@LA具有心肌细胞和心肌组织靶向性。实验一:LPS刺激后心肌细胞活性下降,ROS生成增多,凋亡增多,eNOS及iNOS蛋白表达增多。与LPS组比较,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细胞活性增高,ROS及凋亡减少,eNOS、iNOS表达增多;且PCM-MSN@LA/LPS组较MSN@LA/LPS组可进一步提高细胞活性,减少ROS产生和细胞凋亡,增加eNOS、iNOS蛋白表达〔细胞活性(A值):0.51±0.08比0.41±0.03,ROS水平(相对荧光强度):28 450±1 941比35 628±2 551,凋亡细胞/总细胞数:0.27±0.03比0.35±0.04,eNOS/β-Tubulin:1.467±0.046比1.201±0.131,iNOS/β-Tubulin:1.700±0.033比1.577±0.068,均P<0.05〕。实验二: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术后24 h存活动物数多于LPS组(只:2、4比1,P值分别为0.36、0.03)。与Sham组比较,LPS组小鼠心功能明显下降,心肌组织炎性因子mRNA表达增多。与LPS组比较,PCM-MSN@LA/LP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升高,IL-1、IL-6、TNF-α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LVEF:0.456±0.019比0.337±0.017,LVFS:(21.97±1.78)%比(15.53±1.67)%,IL-1 mRNA(2-ΔΔCT):169.22±8.95比189.79±6.79,IL-6 mRNA(2-ΔΔCT):19.90±1.60比23.74±1.45,TNF-α mRNA(2-ΔΔCT):8.21±0.81比11.00±1.48,均P<0.05〕;而MSN@LA/LPS组与LPS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M-MSN@LA具有心肌靶向性,可显著提高心肌细胞活性,下调炎性因子表达,减少ROS产生,减轻脓毒症心功能不全,从而实现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靶向治疗。

  • 标签: 心肌靶向 纳米粒 精氨酸 一氧化氮 脓毒症心功能不全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本论文使用化学还原法合成纳米颗粒(Silvernanoparticles,AgNPs),通过透射电镜鉴定了其形态大小。为了探究XPF的作用,选用XPF基因点突变的XP-F细胞和正常人体细胞L02细胞作为实验对象,测定生存率,发现AgNPs具有细胞毒性,与咖啡因共同作用能够明显增加毒性作用。咖啡因加入后,SOD2的转录在XP-F细胞中发生了降低,使得XP-F细胞缺少应对AgNPs引起的氧化压力的能力。

  • 标签: 银纳米颗粒 咖啡因 XPF p53 核苷酸还原酶 ROS
  • 简介:据报导,华东理工大学最近研制出纳米标准颗粒,并提出相应的制备方法。该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据悉,在纳米技术研发过程中,由于纳米检测和表征技术的不足,制约着纳米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我国目前在纳米评价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纳米标准材料,比对试验所用的标准样品均依赖于国外进口,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制备纳米标准颗粒材料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制备方法进行了选择和探索。

  • 标签: 纳米标准 颗粒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制备方法 纳米技术
  • 简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靶向纳米粒子药系统,该系统可紧贴在动脉壁上缓慢释放药物。研究人员称,该系统有望成为血管支架疗法的补充或替代物。相关研究发表在1月1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 标签: 纳米粒子 系统 载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研究人员 哈佛大学
  • 简介:目的研究一种含5%(质量分数)纳米单质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β-TCP-Ag)的细胞毒性及在家兔体内的抗菌性和促成骨性能,从而为临床治疗骨髓炎合并大面积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以100%-磷酸三钙支架(β-TCP)作为对照组,在体外用CellCountingKit-8(CCK-8)试剂检测支架浸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细胞毒性;体内: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以β-TCP为对照,一期在4周内建立兔股骨骨髓炎模型,再二期植入支架后分别饲养4周和12周,然后取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相对个数;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观察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长入情况。结果CCK-8检测显示各组间细胞相对活性未见明显差异,表明β-TCP-Ag在体外未见有明显细胞毒性;细菌平板涂布法显示植入β-TCP-Ag组材料周围骨组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远小于β-TCP组;Micro-CT分析表明β-TCP-Ag组骨缺损区域骨量明显高于β-TCP组。结论含5%纳米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能力,在体内杀灭细菌后有利于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良好的抗菌和骨缺损植入物材料。在改进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能。

  • 标签: 纳米银颗粒 β-磷酸三钙支架 骨髓炎 抗菌性 成骨活性
  • 简介:为了探讨纳米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材料(20nm-PVP包被纳米、20nm-无包被纳米),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的剂量对HepG2细胞染毒24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nmAgNPs组在160μg·mL^-1时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5);20nmPVP-AgNPs组在80μg·mL^-1和160μg·mL^-1剂量组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2种纳米引起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表明,20nmAgNPs和20nmPVP-AgNPs在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Olive尾矩、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种纳米对HepG2细胞DNA损伤程度为:20nmAgNPs〉20nmPVP-Ag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nmAgNPs在高染毒剂量下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nmPVP-AgNPs在各染毒剂量下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在160μg·mL^-1剂量下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时核芽数升高(P〈0.01)。20nmPVP-AgNPs对细胞核的影响大于20nmAgNPs(P〈0.05)。总之,2种纳米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效应的改变,无包被纳米比PVP包被纳米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比无包被纳米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对HepG2细胞的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 标签: 纳米银 HepG2细胞 彗星实验 微核 剂量-效应关系
  • 简介:摘要:纳米药物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技术,其可以控制治疗药物的递送和释放。目前广泛应用于智能给药系统的纳米药物载体颗粒包括脂质体、树突状分子、胶束、聚合物纳米颗粒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智能缓释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今后用于癌症治疗的缓控释纳米药物设计有所助益。

  • 标签: 药物传递,纳米颗粒,智能给药,缓控释药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纳米钛酸钡颗粒的砂磨分散工艺。通过调整砂磨参数和分散剂的使用条件,优化纳米钛酸钡颗粒的分散效果。采用粒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分散后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砂磨时间和分散剂浓度下,纳米钛酸钡颗粒的分散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本研究为纳米钛酸钡颗粒的工艺优化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纳米钛酸钡颗粒 砂磨 分散工艺 分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