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条件起诉作为一项新兴的刑事诉讼制度,在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恢复受损社会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引起了我国刑事司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阐释了该制度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表明了该制度存在的独特价值,并提出完善该制度的构想。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制度 理论基础 价值
  • 简介:作为一项分流案件、提高诉讼效率、体现对轻罪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制度,附条件起诉被很多国家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广泛采用。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首次规定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附条件起诉制度,这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同时,应该看到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

  • 标签: 缓起诉制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救济程序 监督制约机制
  • 简介:一、新《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附条件起诉制度存在的不足1.未成年人附条件起诉制度适用率低。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起诉的决定。但是,我国《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中可能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名仅有侵犯通信自由和偷越国边境两个罪名,对于其他罪名,未成年人犯罪后能够适用附条件起诉的将会很少。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附条件不起诉 实证研究 《刑事诉讼法》 不起诉制度 《刑法》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附条件起诉制度,作为检察机关的创新之举,该制度在刚推出时引发了学界和舆论的争议。笔者从我国附条件起诉制度的现状出发,分析非议的原因。在肯定附条件起诉制度的同时,认为实践中该制度的伦理色彩过于浓重,应重塑其价值,即主要体现为实用性、观察性、有限性。最后,通过评析新刑诉法的相关规定,阐述制度完善之策。

  • 标签: 新刑诉法 附条件不起诉 非议 价值重塑 完善
  • 简介:未成年人附条件起诉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新增内容,这一制度的设立是恢复性司法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从具体操作层面看,有必要对这一制度细化。如在附条件起诉的适用条件及程序、适用中的补正问题、与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辨析、考验期内未成年人的矫正方式和撤销后程序设计等方面都应加以完善和明确。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附条件不起诉 相对不起诉 犯罪矫正
  • 简介:条件起诉不同于暂缓起诉或者相对不起诉。在当下,我国对未成年嫌疑人实行附条件起诉制度有其现实需要和理论基础。检察机关在作出附条件起诉时应实行全面调查制度,确保附条件起诉制度的实行。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宽严相济 未成年人 权益保护
  • 简介:刑诉法修正案中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起诉制度。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特剐保护,实现特殊预防,而且有助于降低诉讼成本,对不起诉制度的完善也具有重要价值。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附条件起诉立法也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罪刑条件要求过于严苛;监督考察主体不适格;附加条件不具针对性;被害人保护重视不够;裁量权缺乏有效控制。针对存在的上述缺陷,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包括:适当放宽罪刑条件要求;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监督考察主体;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规定附加义务;被害人同意作为适用的必要条件;决定作出前应征求人民法院的意见。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 附条件不起诉 立法建议
  • 简介:刑事诉讼法的修正,确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起诉制度,它针对未成年人轻罪案件,对其不予起诉而附一定的期限和条件,再根据其表现来决定是否终止诉讼程序的一种制度。附条件起诉应区别于原三种不起诉制度的一种独立制度。该制度入律,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司法实践及理论论证过程,它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对该制度的程序构造,一是有法定刑、酌定条件和程序条件等适用限制;二是除法定考察条件外,可针对具体情形增加条件;三是其决定应提交检委会。对于附条件起诉决定确定力问题,笔者认为在考察期外发现新的犯罪,可撤销不起诉决定,予以追诉。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 附条件不起诉 暂缓起诉 刑事诉讼法
  • 简介: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得到普遍确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依法代表国家或社会公众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支持起诉和督促起诉的实践探索。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检察职能的有益延伸和制度创新。也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存在公权干预私权之嫌。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在我国现有立法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情况下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种“曲线救国”.这种制度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以满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需要.

  • 标签: 检察机关 支持起诉 督促起诉 公益诉讼
  • 简介:起诉听证程序公开、透明,有利于公民监督不起诉决定的作出,从而可以替代现有的不起诉率考核等监督方式,提高不起诉率和不起诉的公正性。不起诉听证仅适用于相对不起诉,可以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启动也可由检察机关自行决定启动。听证小组主持听证的进行,允许公众旁听,听证结束后由听证小组表决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在办案期限上,规定单独的听证期限。

  • 标签: 不起诉听证 价值 程序
  • 简介:作为2012年刑诉法修改亮点之一的未成年人附条件起诉制度,选择了由检察机关直接对所附条件进行考察的立法模式。这种由检察机关直接考察模式,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却造成所附条件的设定机关、考察机关(执行机关)、效果评估机关同为检察机关的尴尬局面;其次,对所附条件的考察还涉及矫治和教育内容,而对于这一领域完全陌生的检察机关能否胜任这一要求,尚难确定。虽然“检察机关直接考察模式”缺陷明显,但不宜全盘否定,而应以修正主义态度,对其关键环节进行合理修复来完善之,进而实现考察主体从单一到多元、考察方式“从一刀切”到多样化、考察内容从模糊到具体、考察制约从集权到制衡的华丽转变。

  • 标签: 未成年 附条件不起诉 修正主义
  • 简介:“检察长,我恳求你们给我女儿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今年1月末,丹东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段文龙和副检察长于长瑞收到一封考生家长的求助信。这位家长在信中说。自己的女儿李兰(化名)在1月5日的省艺术类高考中取得了超过国家一本分数线的好成绩。可是,李兰却在去年卷入了一起群殴案件。正在取保候审。如果被判有罪,她将无法走进大学校园,人生道路也将彻底改变。“我女儿平常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出事之后,她已经深深悔过。请你们给她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 标签: 不起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 考生家长 丹东市 求助 附条件
  • 简介:2011年11月8日中午12点半,阳光照在刚满18周岁的丁某身上,丁某在父亲和法律援助中心指定律师的陪同下,来到大连市中山区法院少年法庭。事情要从7个月前的一天晚上说起。刘某酒后与丁某工作的比萨店店长贾某发生口角。正准备下班的丁某闻讯赶来,与其他4名店员一起对刘某进行殴打,致刘某两枚牙齿脱落,后经鉴定属轻伤。

  • 标签: 感化 起诉 法律援助中心 少年法庭 中山区 大连市
  • 简介:摘要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作为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间,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关系到维护行政秩序,保障行政效与保护公民诉权的平衡,在行政诉讼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也对其作了具体的规定,本文起诉期限的几个问题展开阐述。

  • 标签: 行政诉讼 起诉期限 复议期限
  • 简介: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起诉制度,完善了我国不起诉制度,扩张了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从我国实践和理论层面对未成年人附条件起诉制度的研究出发,探讨该制度的概念以及性质定位,并对其诉讼构造进行了解析。着重对于未成年人附条件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考察机制以及确定力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暂缓起诉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改革
  • 简介:唐代对地方官吏的起诉有多种方式,包括当事人的自诉、他人的告发、上下级之间的互相纠劾以及国家专职或临时监察机关的监督举奏等。唐后期随着地方行政体制的改变,对地方官吏的起诉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起诉体系不利于司法权的统一,但是在当时的制度背景下,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举奏,对于防止地方官吏的腐败、预防其犯罪起到了一定作用。

  • 标签: 唐代 地方官吏 起诉 巡院
  • 简介:近年来,司法机关为给犯轻罪的未成年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避免执行刑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上海地区开展的未成年人诉前考察制度为新刑诉法修改设立附条件起诉制度提供了有效的借鉴。附条件起诉制度写入刑诉法无疑是立法的一大进步,要想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最大效能,还需要完善具体的操作办法。

  • 标签: 诉前考察 附条件不起诉 司法实践
  • 简介:2012年初,《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通过,附条件起诉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获得正式确认。但修正案中就附条件起诉制度仅做了原则性规定,尚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细则予以规范。文章试图对附条件起诉制度中的考察制度进行探讨,通过与德国、日本、美国、我国台湾地区等近似制度的比较分析,从考察的主体、内容、期限、配套机制及处理结果等方面,大胆提出考察制度架构的设想,以为在实践中规范适用附条件起诉制度提出建议。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考察制度 构建
  • 简介:羁押是指判决生效执行前的一种持续限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特殊强制行为。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诉讼的正常进行,但对于人权的侵害却是非常严重的。文章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在审查起诉阶段出现的隐形超期羁押的现状以及监督难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 标签: 审查起诉 隐性超期羁押 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