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对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A)检测抗核抗体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中收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 50例进行检测。分别用 IIFA和胶乳法进行检测, IIFA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胶乳法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对两组结果的检测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 IIFA的检测准确率为 82%,超过胶乳法检测准确率 64%。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IFA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准确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胶乳法 抗核抗体
  • 简介: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拉沙病毒IgG抗体检测方法。方法利用293F细胞表达重组拉沙病毒糖蛋白GP1,固相化在腔室玻片上,加入GP1抗血清,最后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拉沙病毒IgG抗体。结果制备了重组拉沙病毒糖蛋白GP1,GP1抗血清效价〉1∶1000000;拉沙病毒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具有专一性强(检测20份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灵敏度较高(抗血清在1∶1000稀释时仍有较强信号)的特点。结论建立了拉沙病毒IgG抗体的快速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可用于口岸拉沙病毒的快速筛查。

  • 标签: 拉沙病毒 免疫荧光法 真核细胞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实验室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筛查抗核抗体(ANA)与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特异性抗体(ANAS)二者间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364例临床送检血清标本同时采用IIF筛查ANA与用LIA检测ANAS,并分析二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364例标本中,IIF阳性/LIA阳性258例,占18.91%;IIF阳性/LIA阴性72例,占5.28%;IIF阴性/LIA阴性940例,占68.91%;IIF阴性/LIA阳性38例,占2.79%;IIF-ANA与LIA-ANA检测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87.83%。结论只做IIF筛查ANA易导致部分ANAS特异性抗体漏检,而LIA-ANAS检测因其测定的抗体数量有限也不能取代IIF-ANA。IIF-ANA筛查和LIA-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不能相互代替,应联合检测。

  • 标签: 间接荧光免疫法 抗核抗体 线性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核抗体的前带效应。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752例标本,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认试验检测抗核抗体谱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作为筛查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将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根据LIA对各种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IIF对各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出率,可见抗dsDNA检出例数44例,检出率65.00%;抗Jo-1检出例数18例,检出率33.30%;抗M2检出例数26例,检出率80.80%;抗PCNA检出例数10例,检出率50.50%;抗PM-Sc1检出例数7例,检出率42.90%;抗Sm例数16例,检出率68.80%;抗SS-A检出例数104例,检出率74.00%;抗SS-B检出例数28例,检出率89.30%;抗U1-nRNP检出例数42例,检出率73.80%;抗P蛋白检出例数22例,检出率95.50%;抗核小体检出例数21例,检出率95.20%;抗着丝点检出例数19例,检出率94.70%;抗组蛋白检出36例,检出率66.70%(P<0.05)。IIF不同稀释倍数和与LIA结果相关性分析,LIA阳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以高低度的≥1:1000为主,占64.30%,而LIA阴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则以低滴度的1:100为主,占50.5%。结论:临床上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可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查,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建议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定期随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抗核抗体 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准确性。方法:从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疑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共计1000例,经过实验条件筛选之后,选择8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800例患者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进行抗核抗体的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采用蛋白印迹法诊断的正确率高于间接免疫荧光法,采用蛋白印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都优于间接免疫荧光法。结论: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疑似患者,采用蛋白印迹法准确率更高,更能够帮助患者确定治疗方案,因此该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蛋白印迹法 抗核 抗体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与线性免疫印迹法(LIA)对自身抗体的检测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0月,随机选取10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100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设置为AID组、非AID组,对这200例患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检测其自身抗体,对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进行线性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AID组中的IIF阴性/LIA阳性表达患者所占比例较之非AID组明显更高(P<0.05),而IIF阴性/LIA阳性表达的患者中,AID组的LIA(+)和LIA(±)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非AID组(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在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后,还应对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为阴性的患者进行线性免疫印迹法检测,以减少漏诊,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核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 线性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现探讨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入组样本选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在我实验室接受检验的17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检测方式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的检测准确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其检测准确率显著,可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和用药。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GnRH-a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IIF)筛查的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结果与线性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结果的不一致性,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IIF和LIA两种方法检测抗核抗体,将IIF-ANA阳性/LIA-ANAs阴性和IIF-ANA阴性/LIA-ANAs阳性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组和非AID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9份标本中,IIF(+)/LIA阴性(-)105份,占55.56%;IIF(-)/LIA(+)84份,占44.44%。。LIA+标本中,抗核糖核蛋白/史密斯抗原(nRNP/Sm)、抗史密斯抗原(Sm)、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Ro-52、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抗scl-70抗原、抗11-16多肽复合体抗原(PM-scl)、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原(Jo-1)抗体、抗着丝点抗体B亚型、抗可增殖抗原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的阳性率分别为1.02%~27.55%。AID组及非AID组IIF-ANA阳性者荧光滴度分布均以1∶100~1∶320为主;荧光滴度为≥1∶1000时,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组中IIF(+)/LIA(-)的荧光模式以细胞核均质型(H)为主,与非AI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AID组的荧光模式以细胞核斑点型(S)为主,与A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IF筛查ANA容易导致AID患者部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ANA特异性抗体漏检,而ANA特异性抗体检测因其测定的抗体数量有限也容易导致AID患者的ANA漏检。IIFANA筛查和LIA-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不能相互代替,对需要通过检测ANA来排除AID的患者标本应同时进行IIF-ANA筛查和ANAs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以避免仅采用1种方法进行检测时导致的AID患者漏诊。

  • 标签: 抗核抗体 间接免疫印迹法 线性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IF-SSS),评价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调整试验条件,利用正常人包皮或非包皮皮肤制备盐裂底物,分为3组:传统组在4 ℃旋转皮肤48~72 h;低温浸泡组在4 ℃浸泡皮肤48~72 h;室温浸泡组在室温25 ℃(23 ℃~27 ℃)浸泡皮肤24 h。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的20例BP患者血清,采用倍比稀释法,利用上述3种试验条件制备的盐裂底物、未盐裂底物进行IIF检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两配对样本的比较。结果低温浸泡组在48~72 h未出现真表皮分裂;室温浸泡组非包皮盐裂底物与传统组一样,真表皮分裂界面位于透明板下部。20例BP患者血清,在室温浸泡组盐裂非包皮皮肤、盐裂包皮及传统组盐裂非包皮皮肤这3种底物上,抗体滴度的倒数M(Q1,Q3)分别为5 120(2 560,17 920)、1 280(640,2 560)、1 280(640,2 560)。室温浸泡组制备的盐裂皮肤效果优于传统组,其中19例(95%)BP患者的滴定抗体滴度比传统盐裂方法高出1~5个倍比稀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04,P<0.001);而室温浸泡组制备的盐裂包皮与传统组相比,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1,P>0.05)。在以正常未行盐裂的皮肤及包皮为底物的常规IIF中,抗体滴度的倒数分别为320(160,640)、480(160,1 120);室温浸泡组盐裂包皮、非包皮皮肤及传统组盐裂非包皮皮肤这3种底物上IIF检测的抗体滴度与常规IIF检测的抗体滴度一致或高出1~7个倍比稀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47、14.83、5.26,均P<0.001)。结论采用室温25 ℃(23 ℃~27 ℃)浸泡法来制备盐裂底物,不仅耗时短,流程简单,而且检测BP抗体的敏感性等于甚至优于传统盐裂方法。

  • 标签: 类天疱疮,大疱性 诊断 荧光抗体技术,间接 温度 盐裂皮肤 方法优化
  • 简介:目的研究TRFIA检测梅毒抗体的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TRFIA和ELISA两种方法同时对2963例临床标本及TP室间质控品进行TP抗体检测,对比分析两者的检测结果。结果:TRFIA检出率为100%,ELISA检出率为96.97%。筛查标本TRFIA法阳性率高于TPP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值阳性室间质控品及稀释后的质控品经TRFIA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TRFIA法阳性检出率83.3396,高于ELISA法的66.6796。结论:TRFIA法比ELISA及TPPA法敏感度更高,对早早期及“窗口期”的梅毒患者能早期检出,避免漏检,同时有利于一些医疗纠纷的防范。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抗体 TRFIA ELISA TPP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在梅毒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95份血清同时用TRFI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和梅毒甲苯胺红试验(TRUST)检测,比较各种检测结果的异同。结果TRFIA阳性75例,阳性率4.18%;TPHA阳性75例,阳性率4.18%;TRUST阳性23例,阳性率1.28%;三种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TRFI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与TPHA结果有很好的符合率,准确可靠,且全自动程度较高,减少了人员因素带来的影响。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 梅毒特异性抗体
  • 简介: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核抗体谱(ANAs)的检测结果。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IB)对113例SLE患者和57例其他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及45例健康体检人员的12种抗核抗体进行测定。结果IIF检测ANA结果显示,SLE患者ANA的阳性率为76.1%(86/113),其荧光染色模型主要为核颗粒型、核均质型和浆颗粒型。IB检测12种ANA结果显示,SLE患者的抗dsDNA、抗Sm、抗SS—A、抗nRNP/Sm、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其他CTD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厢IIF和IB法进行ANAs体谱检测对SLE检测有一定的敏感性。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核抗体谱 间接免疫荧光法 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SSS)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初诊BP患者163例,对照组404例,包括天疱疮161例、湿疹67例、药疹26例、多形红斑23例、结节性痒疹18例等。于患者用药前采血,行IIF-SSS、BP180 NC16A ELISA及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比较IIF-SSS在BP诊断中的价值。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法或McNemar test检验。结果BP组IIF-SSS、BP180 NC16A ELISA、DIF阳性例数分别为160、153和127,对照组分别为0、18和26。IIF-SSS、BP180 NC16A ELISA、DIF诊断BP的敏感性分别为98.15%、93.86%、77.91%,特异性分别为100%、95.54%、93.56%。IIF-SSS和DIF诊断BP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系数=0.767,P < 0.001)。结论IIF-SSS诊断BP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作为BP诊断的常规方法。

  • 标签: 类天疱疮,大疱性 诊断 荧光抗体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抗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荧光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初步应用于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的病毒灭活验证。方法以SEOV L-99株灭活病毒原液为免疫原,采用小鼠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筛选抗SEOV特异性单抗杂交瘤;小鼠体内诱生法制备单抗腹水,蛋白A亲和层析纯化单抗,并以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特异性;间接ELISA测定单抗效价和相对亲和力;纯化单抗采用搅拌法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并分别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与小鼠脑内接种法对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进行病毒灭活验证。结果共筛选出4株特异性抗SEOV L-99株杂交瘤1D5、2E3、3A4及5B7。蛋白质印迹法鉴定4株单抗均与SEOV L-99株核衣壳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ELISA测定腹水效价为3.13×10-8~1.25×10-7;相对亲和力顺序为1D5>3A4>2E3>5B7;纯化抗体纯度>95%;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1D5株单抗的结合比率为3.4;直接免疫荧光法与小鼠脑内接种法检测盲传3代的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病毒灭活验证结果一致。结论成功筛选到高效价特异性抗SEOV单抗,并制备成荧光单抗,可用于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生产工艺中的病毒灭活验证。

  • 标签: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城病毒 荧光单克隆抗体 灭活验证
  • 简介: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诊断儿童支原体感染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于2021年3月10日~2022年4月30日16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与同期16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效能。结果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与实际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值均较高。结论 将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应用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价值较高,可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Youden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谱采用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检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自身免疫病患者83例,设为自身免疫病组,同期选择其它疾病29例,设为其他疾病组,选择健康体检者15例,设为正常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免疫印迹法(IB)、流式荧光免疫法(MBFFI)对109标本实施检测。结果:相较单用流式荧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荧光免疫法联合,有更高的灵敏度(P

  • 标签: 抗核抗体谱 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特异度 敏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探析对布鲁氏菌病抗体进行荧光免疫层析法与试管凝集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布鲁菌病高危患者

  • 标签:
  • 作者: 任虎 曹蕾 毛乃颖 张荣波 赵培蓓 李海 马若群 王慧玲 张燕 许文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淮南 23200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北京 102206 ,邯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560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北京 102206;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淮南 232001;中国科学院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71
  • 简介:摘要目的以原核系统表达的麻疹病毒核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检测麻疹病毒抗体间接ELISA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人群抗体水平的评估。方法对各项实验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间接ELISA法的操作流程,并检测了157份健康儿童和新生儿母亲血清中的抗麻疹病毒IgG抗体,与商品化麻疹病毒ELISA 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批内和批间的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试剂盒检测结果相比,血清标本的总符合率为95.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94.8%和98.3%。其中,两种方法检测的85份0~15岁健康儿童血清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无论是<8月龄组或8月龄~15岁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3,P>0.05;χ2=0.000,P>0.05),且通过本研究所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的麻疹病毒抗体水平表现出与试剂盒检测结果在不同年龄组一致的增减趋势,两种方法定量结果的相关系数r为0.893(P<0.001),显示出该方法具备的定量潜力。结论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灵敏度高、特异度强,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可用于麻疹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免疫后人群抗体水平的评估。

  • 标签: 麻疹病毒 核蛋白 血清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沙眼衣原体(Ctr)、肺炎衣原体(Cpn)在不同年龄阶段肺炎小儿中的感染状况。方法运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检测392例各年龄组肺炎住院儿童的血清Ctr、Cpn抗体。结果共发现Ctr阳性44例,Cpn阳性89例。<28d组、1~11个月、1岁~2岁11个月、3~5岁11个月、6~14岁组患儿Cpn肺部现症感染率逐次增高,分别为0,1.19%,3.02%,13.74%,14.44%,中间3组每后一组均比前一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Ctr肺部现症感染率则随年龄递增而逐次减低,分别为9.48%,4.15%,0.25%,0,0,前三组每相邻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tr、Cpn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小儿肺炎中Cpn感染致病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应引起儿科临床足够重视。

  • 标签: 肺炎 沙眼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 微量免疫荧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