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正>在王仁杰剧作里,最喜欢《节妇吟》,因为在这个剧中,看到了一个女人的情感如何从萌生、到膨胀、到失望、到绝望,直至毁灭的完整过程。欣赏时,心中感受最深切的,就是"疼痛"。但在疼痛之余,又感受到了快乐。因为《节妇吟》留给读者和观众的,不仅是

  • 标签: 节妇吟 象征意蕴 一个女人 《琵琶行》 蔡文姬 戏曲史
  • 简介:元代十分重视旌表,它的旌表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旌表贤臣良将,注重对军功以及治水、治蝗、屯田和定策之功的表彰,同时兼顾大臣的忠、直、言、能、廉.二是旌表孝子顺孙,出现了对儿童的旌表.三是旌表累世同居.四是旌表义夫.五是旌表烈妇、贞女等节妇.六是旌表隐逸之士和入粟补官者.元代旌表孝行人数之多,旌表累世同居数量之少,以及向顶峰过渡的节妇旌表,都使得它在古代旌表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 标签: 元代 旌表对象 官员旌表 孝子顺孙 节妇旌表
  • 简介:义夫旌表本来是传统社会比较常见的旌表名目,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尚义观念的一贯推崇态度。义夫旌表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变迁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到明清时期,义夫一词在民间语言中侧重指代重视夫妻之义的男子。其中能最终受到义夫旌表的,主要是指青壮年时期丧妻,终身不再娶的男子。本文试图以明清为时代断限,探讨这一独特旌表政策的出台过程及原因。

  • 标签: 义夫 守义 丧妻 不再娶 旌表 明清
  • 简介:割股疗亲滥觞于唐,两宋时期蔚然成俗。宋政府对割股疗亲的大力旌表,直接刺激了人们的割股欲求,使割股疗亲逐渐脱离“治病”“尽孝”轨道,呈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南宋官府文告和判词集《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了真德秀等地方官旌表割股疗亲的5篇文告,是政府旌表割股疗亲的真实记录,有力地饵明了旌表政策与民间陋俗的暗合关系。

  • 标签: 名公书判清明集 宋代 旌表政策 割股疗亲
  • 简介:明清拟话本小说数量庞大,其中体现出的贞节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分为传统贞节观和变通贞节观两种。变通贞节观下的节妇形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节妇形象,她们受到的社会约束相对宽松,具有朦胧的自我意识。根据守贞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变通型节妇分为前失后守型、妓女守节型、再嫁守节型、失身节妇型等几种。

  • 标签: 拟话本小说 贞节观 变通型节妇形象 女性形象
  • 简介:汉代为旌表制度的形成时期,德行卓异的妇女亦在旌表之列,并呈现出诸多时代特点。汉代旌表女性,与儒学在汉代的意识形态化紧密关联,同时亦是汉代对底层社会软性控制的表现之一,然而考察汉代世风则发现夫死更嫁乃时俗所趋,悍妇现象亦为社会真实存在,此皆与国家所旌扬妇德标准相背离。这种制度与现实的疏离固然与汉代国家所着意旌表的本就是那些与常态相异行为之特性有关,同时亦折射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实际生活的塑造力是极为有限的。

  • 标签: 汉代 旌表 妇女
  • 简介:“霜哺”二字,以意象语取义为节操如洁霜之寡妇茹苦哺育幼儿成人.明末吴中孝子袁骏为节母四下征铭乞诗,陈继儒题名该诗文总汇为《霜哺篇》.约一个半世纪后,乾隆年间少孤的袁廷梼,亦效其先祖为节母遍乞诗文辑成专集,孙星衍曰:“遍乞当世贤士夫为文,以显母节行,命曰《霜哺遗音》.”一前一后的霜哺文本,成为见证明清两代袁氏孝子孺慕寡母节行之双璧.笔者将以明末的“霜哺”文本之画像设计、文学生态、颂扬重心为参照,细绎盛清一幅稀珍手卷-《袁氏贞节堂画像文翰》的生成过程,探究《韩孺人(袁节妇)小影》的塑形,于明清女性画像的流行风尚中,如何杜绝容色的观看.再者,追索卷中14种多样性文体,在记事/载言的散体表彰、感性褒崇的韵体吟诵、浓郁的哀悯情致与空间感置入等众声叠合而成的抒情复调.

  • 标签: 霜哺 明清文学 女性画像 节妇 观看 抒情
  • 简介:冲突是戏剧的本质,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理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一部戏剧的解读。长期以来学界认为杂剧《窦娥冤》的主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平”,“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从而论定《窦》剧是一部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关汉卿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形象”,就是因为论者认为《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是以桃杌为代表的官府(统治阶级)与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民众(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桃杌拷打并处死窦娥,

  • 标签: 《窦娥冤》 戏剧冲突 创作意图 表演 节妇 故事
  • 简介:广州世居满族老姓来源于八旗满州驻防军姓氏,八旗节妇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广州满族历史姓氏状况,研究广州满族姓氏主渠道在于历史文献与家谱记载,历史上的革命造势及政治变迁对广州满族姓氏变化有直接影响,广州满族姓氏研究属于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研究范畴。

  • 标签: 广州八旗驻防 八旗节妇 满族老姓 姓氏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