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从《张衡传》中,我们可知,古代的"下车"一词,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一词,指大臣老了请求辞职。那么,今天我们说的"退休",古代又是如何表达的呢?《白虎通义》载"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这里的"致仕"就是今天的"退休"。《古汉语常用字典(第四版)》中,"致"有"获得、取得"义项(其他义项均不适用),那么"致仕"意为"取得官职"。"致仕"何以能说是"退休"呢?这实在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 标签: 退休 第四版 古汉语 古代
  • 简介: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已逐渐形成。唐朝政府吸取历代的经验教训,对于官员的致仕条件、致仕程序及致仕后的各种待遇,都作了明文规定。但唐代官员的实际致仕状况到底如何呢?官员致仕后是否还可以参政?本文仅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简要论述。唐代规定,职事官“年七十已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釐务”。“诸文武选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务,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给阶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也就是说,“七十致仕”是一个原则规定,身体健康可不拘此限。相反,若身体不允许,也可提前致仕

  • 标签: 致仕制度 职事官 致仕官 退休制度 朝参 文官制度
  • 简介:古代官员称退休为“致仕”,意即辞职归家,或叫告老还乡。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约为70岁,患疾则可提前。很多人会作“致仕诗”以表达各不相同的心境。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 标签: “致仕” 退休 古人 苏州 还乡
  • 简介:今年某大学古籍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中,一篇论文出现了某作家经过努力读书走上了“致仕”之路,在场的一位评委质疑:“致仕”到底指的是获取官职,还是辞去官职之意?此处显然指的是前者,而按基本的古文知识则应是后者,因此论文

  • 标签: “致仕” 古代文化 文学创作 中学 语文
  • 简介:古代官吏退休称为"致仕".致仕制度伴随封建官僚任命制的出现而产生,它最初形成于汉代.之后,历代王朝相互承袭,并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以"年龄、身体状况、品级"三大条件为主要依据的古代官吏致仕制度.封建君主通过"升官晋阶、参听朝政、恩荫子孙、特殊礼遇、给予俸禄、赐物"等六方面的措施,基本能有效安置致仕官吏,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得以顺利进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但由于时代局限,致仕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主要施用于高级官吏,受皇帝个人意志左右,未能形成严密的体制等等.

  • 标签: 官吏致仕 条件 待遇 制度
  • 简介:《居士集》卷四十二有欧阳修两篇诗集自序,表露归老颍州之夙志。此二序即《思颍诗后序》及《续思颍诗序》,分别作于治平四年五月三日和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前后时隔三年有余。本文先依次表出二序之本事,兼论其致仕之本末;嗣考定《思颍诗》及《续思颍诗》原本之篇目。

  • 标签: 欧阳修 思颍诗 致仕 本事
  • 简介:古时候,官员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所以致仕制度,即官员退休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战争频仍,阶级关系复杂,致仕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典型代表意义。本文就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官员的致仕原因分析,达到对我国古代致仕制度的整体认识与把握,了解古代统治者如何调整国家机器。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致仕制度 原因分析
  • 简介:论述了近三十年以来唐代致仕制度的研究状况,从通论性著作、专题论文研究、唐代致仕相关的其他研究三方面进行梳理,认为唐代致仕制度研究具有成果数量多、逐步走向深入、多学科融合等特点,同时存在静态研究多、实证研究不足、对新材料使用不够充分等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之处。

  • 标签: 近三十年 唐代 致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