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L5∕S1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39岁。病程6~24个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7例(A组),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加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骶段脊柱结核10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随访期间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平均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等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7个月,平均6个月。8例神经根受压症状术后消失。结论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均达到满意疗效。单纯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

  • 标签: 腰骶椎结核 前路手术 前后路手术 病灶清除术
  • 简介:摘要CT是确定骶椎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突出程度、方向、椎间盘的变性、钙化、“真空”征、骨化情况、相应椎体的增生改变,同时也能观察到硬膜外脂肪及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移位情况,显示黄韧带的肥厚后有无侧隐窝狭窄及程度等[1]。本文对经CT诊断的椎间盘突出200例作一临床分析。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骶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8例骶椎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6~39岁。病变部位:L131例,L452例,L5~S11例,L342例,L352例。术前按Frankal分级:D级5例,E级3例。四联抗痨治疗后,采用Ⅰ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神经功能恢复为E级,所有植骨块均骨性愈合,局部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Ⅰ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脊柱结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骶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进行CT扫描图像,分析CT表现。结果本组20例同时出现2个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36个,侧后型突出10个,外侧型10个。结论CT诊断LDH的突出物不仅直观而且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CT 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常人群骶椎的影像学变异,并探讨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来我院体检的500例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有无下腰痛,并观察统计其骶椎影像学变异发生率。结果500例体检人员中腰椎(L5)骶化43例,骶椎(S1)化6例,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9.8%,与国内外报道相差不大;骶椎隐裂人员共89例,总体发生率为17.8%,稍高于文献报道,但无统计学差异;500例体检人员中有107例存在下腰痛,其中23例存在腰椎(L5)骶化,2例存在骶椎(S1)化,下腰痛人员中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23.4%,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下腰痛人员中骶椎隐裂28例,发生率为26.2%,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结论骶椎的正常影像学变异包括腰椎骶化、骶椎化、脊柱隐裂等,本研究统计的总体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差不大,但存在下腰痛人员的骶椎变异发生率却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笔者认为骶椎变异与下腰痛有一定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对骶椎变异的详细了解,对下腰痛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下腰痛 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 脊柱隐裂 影像学
  • 简介:病案:李某某,女,53岁。于2009年3月5日就诊。患者因受寒感腰痛一个月,近一周明显加重,在家做电脑中频治疗,使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治疗后感腰痛加重,遂来我科诊疗。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加强试验(--),L3-L5棘突下轻度压痛,两侧肌压痛明显。,腰部活动可,骶部叩击痛阳性、无下肢放射痛,身体无明显其它不适。曾于2005年腰痛CT检查发现,L3-S1椎间盘轻度膨出。陪同病人CT复查:L3一S1椎间盘轻度膨出,硬膜囊略受压,椎管无狭窄,S1椎体边缘有轻度骨缺损。病人否认有外伤史。于是做骶椎CT扫描,检查结果:s1s2椎体见大片状骨质破坏,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椎结核 电脑中频治疗 直腿抬高试验 CT检查 下肢放射痛
  • 简介:海绵状血管瘤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但单纯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腔的十分少见,而发生在骶部者更为罕见,而且术前确诊十分困难。尽管MRI是目前评估椎管内病变的最好方法,但对于单纯椎管内硬膜外血管瘤的诊断,误诊仍极易发生。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例单纯骶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相关资料,着重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腰骶部 海绵状血管瘤 硬膜外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骶椎管尤文肉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骶椎管尤文肉瘤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时间2020.1月-2022.3月,随机分两组,临床组48例,患者行临床护理模式,护理组47例,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临床组与护理组骶椎管尤文肉瘤患者的护理结局。结果 临床组高于护理组骶椎管尤文肉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腰骶椎管尤文肉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骶椎不稳定的新术式。方法:在对骶外侧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骶部不稳定患者25例。结果:随访1~5年,全部病例均植骨融合成功,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骨融合治疗骶部不稳定,创伤小,融合率高,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新手术方法。

  • 标签: 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 腰骶椎 手术治疗 骨折 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椎骨折、腰椎结核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8.9~65.3岁,平均37.1岁;腰椎骨折35例,腰椎结核15例。入院后给予骨科常规检查,心、脑、肺、肝、肾功能正常,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经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采用我科自行研制的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并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术前定位时间为(3.25±1.75)min,平均定位次数为1.26次,准确率为98.7%。术中定位时间为(5.46±1.54)min,定位次数为2.58次,准确率为98.8%。随访期间均定期采集患者的骶椎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行研制的骶椎框架式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及定位方法能够简化手术操作,具有小巧精致、方便消毒、放置稳定性好、定位准确性高、定位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X线射线暴露量低等优点,为微创脊柱外科提供了一种体外定位工具,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行研制 腰骶椎手术 定位器 临床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骶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单节段胸、骶椎体转移瘤患者制订微波原位消融治疗的术前计划,在G型臂引导全麻下行后路椎板减压、游离脊髓和神经根加以降温保护的前提下,使用微波天线对病变椎体、椎弓进行微波消融处理,刮除病变组织后使用骨水泥重建骨质缺损区。术后随访1年,复查正侧位X线片、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疼痛、术后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28例胸、骶椎转移瘤患者均成功实施微波消融术,平均消融时间为8  min,平均植入骨水泥量为平均10.5 ml。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数字疼痛分级法疼痛评分分别为(7.86±1.58)分和(3.07±1.89)分(P<0.05)。22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患侧肢体神经功能缓解,健侧肢体症状略加重。结论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骶椎体转移瘤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界限可靠等特点,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限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治疗胸、骶椎转移瘤的新术式。

  • 标签: 脊柱转移肿瘤/微波消融疗法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提高肾结核并寒性脓肿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肾结核并寒性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行肾切除加脓肿清除,术后均Ⅰ期治愈出院,无1例窦道、积液形成。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19个月,1例未规律抗结核治疗而脓肿复发。结论肾结核并寒性脓肿在抗结核治疗后,采用病灶清除、药物灌洗、负压引流,均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肾结核 寒性脓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患者行终丝切断术后脊髓圆锥的漂移情况,分析脊髓圆锥漂移度与骶椎序列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终丝切断术治疗。行术前和术后腰骶部MRI平扫,测量骶角(LSA)、腰椎前凸角(LLA)以及骶椎间盘角(LSDA)以评估骶部脊柱序列情况。计算手术前、后脊髓圆锥弯曲角(BA)[脊髓圆锥长轴线与段脊髓长轴线之间所夹锐角]的差值(△BA),即脊髓圆锥漂移度。比较骶部脊柱序列各角度手术前、后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脊髓圆锥漂移度与骶部脊柱序列各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的术前LSA、LLA、LSDA分别为69.3°±7.4°、30.0°±9.5°、12.0°±4.5°,术后分别为69.8°±7.0°、30.3°±9.1°、11.9°±4.5°,手术前、后腰骶椎序列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的BA分别为22.3°±6.8°和20.1°±6.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3,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20例患者术前的LSA与术前LLA呈正相关(r=0.576,P<0.01);手术前、后的△BA为2.3°±1.1°,其与术前LSA呈负相关(r=-0.610,P<0.01),而与术前LLA呈高度负相关(r=-0.812,P<0.01)。结论对于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患者,脊髓圆锥漂移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终丝切断对脊髓拴系的松解情况;骶部脊柱序列对术后脊髓圆锥漂移存在影响,有助于术前预判终丝切断缓解脊髓拴系的程度。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神经外科手术 终丝切断术 脊柱序列 圆锥漂移
  • 简介:骶椎畸形压迫神经会出现症状~([1])。本研究报道1例L5/S1椎间孔狭窄的骶椎畸形但无临床症状的病例,分析无症状原因,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44岁,因"长距离行走后出现右侧腰腿痛1周"于2016年11月30日来本院就诊。查体示右侧髂腰部压痛并向右小腿外侧放射,右小腿外侧痛觉过敏,直腿抬高试验60°(+),左下肢查体(-),呈右侧L5和/或S1神经根受压表现。

  • 标签: 腰椎 骶骨 脊柱疾病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 简介:骨软骨瘤多见于男性青少年,是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长管状骨生长快的部位,如股骨远侧干骺端、肱骨、胫骨、腓骨近侧干骺端等,发生于脊柱的骨软骨瘤较罕见,尤其是骺椎。我院曾收治1例此类病人,经手术及病理报告证实,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软骨瘤 近侧干骺端 骶椎 男性青少年 病理报告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行一期后路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48例纳入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开窗组:行一期后路单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23~71岁。双侧开窗组:采用一期后路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6~58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装置有无松动、断裂,使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变组织送病检,结果均诊断为布鲁杆菌病。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6.3)个月(范围12~4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单侧开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0.5±34.1)min、(214.4±150.2)ml,双侧开窗组为(187.1±30.3)min、(455.8±25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手术时间=8.123,t术中出血量=2.962,P<0.05)。组间相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ODI及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开窗组中1例患者术后半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引流术后痊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2,P>0.05),末次随访时均完全融合。结论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及医疗费用少等优点。

  • 标签: 腰椎 骶骨 布鲁杆菌病 感染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MRI结合DR片定位数字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快速康复治疗老年胸骶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MRI结合DR片定位数字化PKP/PVP术快速康复治疗T5~S1老年胸骶椎骨折患者69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分,X线片测定术前、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及Cobb’s角,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定疗效。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8±11)个月。术中出血量2~15 ml,平均(5.0±2.1)ml。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55±7)min。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陈旧性骨折发生无症状椎间隙人工骨渗漏,2例PMMA椎旁渗漏。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5±0.7)分恢复为术后1个月的(0.7±0.7)分。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由术前的(62±32)恢复为术后1个月的(94±38)。Cobb’s角由术前的(16±5)°恢复为术后1个月的(2.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MRI结合DR片定位数字化PKP/PVP术,快速康复治疗老年胸骶椎骨折,可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早期下床快速康复锻炼,骨折愈合好。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核磁共振 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