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慢性扩张性血肿(chronicexpandingintracerebralhematoma,CEICH)是由Hirsh等[1]于1981年首先报导,因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颅肿瘤卒中极为相似,易误诊,往往需手术后明确诊断.我科自1999年至2004年共诊治4例,现将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 标签: 脑内血肿 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诊断结果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对比发现NMR和病理结果比较可知,NMR检测的结果和患者的病理诊断吻合度为97.9%,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在实际的肿瘤的诊断中具有准确度高的优势,对于肿瘤诊断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内肿瘤 核磁共振波谱 临床价值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对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磁共振波谱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经过病理诊断为肿瘤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于所有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比较所有患者在经过磁共振波谱检查后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磁共振波谱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68例肿瘤患者经过磁共振波谱诊断完成后我们能够发现,患者的磁共振波谱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的吻合度为97%。结论在临床对于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方法的准确度较高,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方法效果较好。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内肿瘤 诊断 应用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5例颅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磁共振波谱检查的临床资料,对其经临床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RS提示肿瘤72例,病理证实70例;脓肿1例,病理证实1例;MRS提示囊性占位2例。胶质瘤的MRS表现为NAA明显降低或降低,Cho升高,肿瘤周围组织呈类似改变;脑膜瘤的MRS表现为NAA消失或降低,Cho升高或明显升高,Cr信号降低,可见到Ala峰,肿瘤周围组织相对正常;转移瘤的MRS表现为Cho明显升高,NAA明显降低,而瘤旁组织MRS波形基本正常;淋巴瘤的MRS表现为肿瘤区域NAA降低,Cho升高或明显升高,并可见到Lip峰。结论MRS作为无创性的检测手段,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波谱(MRS) 脑肿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波谱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肿瘤患者,按诊断方式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采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进行诊断,观察组以核磁共振波谱(NMR)实施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诊断中应用NMR早期诊断准确性高,利于早期制定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很大帮助。

  • 标签: 核磁共振波谱 脑内肿瘤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CT灌注成像在颅肿瘤病变的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的105例邻近大血管颅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全CT灌注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图像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诊断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全部相符,诊出脑膜瘤59例,胶质瘤46例,图像清晰,满足评价要求,对比两组患者的CTP及CTA图像表现,发现两组的CBF、CBV、PS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P、MTT上的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CT灌注成像进行颅肿瘤病变的诊断,可清晰反映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基本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全脑CT灌注成像 颅内肿瘤 诊断 邻近大血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肿瘤患者,男50例、女30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5岁;对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来发现患者颅病变的实际部位。结果根据对比发现NMR和病理结果比较可知,NMR检测的结果和患者的病理诊断吻合度为97.9%,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在实际的肿瘤的诊断中具有准确度高的优势,对于肿瘤诊断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内肿瘤 核磁共振波谱 临床价值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磁图在伴发癫痫的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CTF磁图系统对20例伴发癫痫的颅肿瘤患者行术前致痫灶定位,术中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和皮层电描记指导致痫灶的处理。结果16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致痫灶均获处理,术后癫痫停止发作20例;随访24~36个月,术后1月及15月各1例再次出现癫痫发作,余18例无发作,9例停药。结论伴发癫痫的颅肿瘤磁图能够较好的定位致痫灶,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指导致痴灶的处理。

  • 标签: 脑磁图 颅内肿瘤 致癎灶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组织而致。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一般治疗原则是当脓肿尚未形成之前,应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一旦脓肿形成,则应行外科手术治疗。本院接收一例“疑似慢性血肿的脓肿”经治疗后恢复良好。

  • 标签: 脑脓肿 隐匿性感染 慢性脑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挫裂伤并血肿(常见枕部着力的额颞部对冲伤)患者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挫裂伤并血肿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预后评分平均分(3.01±1.22)分,对照组患者术后预后评分(4.72±0.98)分,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77.5%,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挫裂伤并血肿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临床疗效
  • 简介:而CT定位是立体定向术靶点最常用的方法,立体定向术靶点CT定位,立体定向仪头架安装方法对于内功能靶点定位是否准确非常关键

  • 标签: 术脑 脑术 脑靶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道少见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13例听道肿瘤的临床资料,依据影像学、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共发现听道少见肿瘤7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例,听道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迷路神经鞘瘤1例,脑膜瘤1例,单侧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1例。综合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除听力下降外,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即出现面神经麻痹,CT上多可见听道扩大、点状钙化;动脉瘤早期出现耳鸣、眩晕,CT上可见听道“壶腹样”扩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有助于确诊;迷路神经鞘瘤早期常出现难治性眩晕,高分辨率MRI有助于确诊;脑膜瘤增强MRI上可见“脑膜尾征”;神经纤维瘤病2型多为双侧前庭神经鞘瘤,有少数患者仅表现为单侧前庭神经鞘瘤。除1例NF2患者随访观察外,其余患者均行迷路入路病变切除,术后症状均有缓解。随访6个月~3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听道少见肿瘤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治疗原则也各不相同,术前明确诊断能够避免盲目手术造成的不良后果。

  • 标签: 内耳道 肿瘤 血管瘤,海绵状 动脉瘤 脑膜瘤 神经纤维瘤病2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肿清除术后护理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以我院收治的行血肿清除术37例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术后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经术后随访,仅1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死亡,1例呈植物人状态外,其余35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均较好。35例患者中,未发生术后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行血肿清除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内血肿清除术 术后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可逆性后部病综合征(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PrES)是一组以头痛、意识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病灶以对称性累及脑后部白质为主,积极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可逆的临床神经影像综合征。PrES病因复杂,有研究认为其与肿瘤关系密切。本文报道了1例合并颅肿瘤的PrES,具体如下。

  • 标签: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颅内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实质生殖细胞性肿瘤(GCT)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例被长期误诊的实质GCT患者MRI的动态变化,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次MRI平扫和1次增强扫描。结果初次MRI检查4例表现为软化灶,2例表现脱髓鞘样改变,无占位性病变;5例患者在确诊时出现占位性病变,分别位于基底节区和胼胝体,囊性变多见,病灶有明显增强;5例患者出现病灶侧大脑脚萎缩,3例出现病灶侧的皮层萎缩,多数在首次MRI检查时已出现。结论实质GCT早期常无占位性病变,容易导致同侧皮层和大脑脚的萎缩,往往到晚期才出现占位性病变,是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生殖细胞性肿瘤 生殖细胞瘤 核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