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飞蓟素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梗阻组24只、治疗组24只、假手术组8只,梗阻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实验第7天、14天、21天各收获动物8只,假手术组于第21天一次处死动物,进行肾组织病理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中的表达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及水飞蓟素的干预影响。结果实验第7天梗阻组大鼠即表现出小管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P<0.05),随病程进展,上述病变呈进行性加重(P<0.05),水飞蓟素治疗组动物在各时间点组织学的改善同梗阻组相比有明显减轻(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水飞蓟素在各观察时间点能显著下调TGF-β1和α-SMA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P<0.01)。结论水飞蓟素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有效干预上皮-间质转分化达到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

  • 标签: 水飞蓟素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beta 1
  • 简介: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对DN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肾小球病变,而对糖尿病状态下占据整个肾脏体积几乎达90%的肾脏小管间质病变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研究却极为有限。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间质 DN 并发症 肾衰竭
  • 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口服莫西沙星0.4 g、1次/d。治疗前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Scr)67 μmol/L。服药3 d后患者出现腹痛、呕吐和少尿症状,5 d后Scr升至1 372 μmol/L,尿素氮(BUN)30.5 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3 ml/(min·1.73 m2),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考虑为药物性肾损伤,可能与莫西沙星有关。停用莫西沙星,给予血液透析、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尿量逐渐恢复,肾功能好转。15 d后,Scr 293 μmol/L,BUN 10.5 mmol/L。1个半月后Scr 185 μmol/L,BUN 9.8 mmol/L。

  • 标签: 莫西沙星 肾炎,间质性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kinase,ILK)是一种近期发现的Ser/Thr蛋白激酶。ILIK能够通过与整合素β1亚单位的结合介导细胞与胞外基质的连接,以依赖于PI3K的方式激活,并通过磷酸化下游底物PKB/AKT、GSK3等使胞外信号得以向下游传递,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通路,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相关。

  • 标签: 整合素连接激酶 肾脏纤维化 上皮细胞转分化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为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目前几乎占所有终末期肾脏疾病的50%,因此阐明DN的发病机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化 肌成纤维细胞 肾间质纤维化
  • 简介:间质纤维化(RIF)常因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致多种巨噬细胞激活并释放各种因子,使静息状态的细胞外基质产生细胞转化为成纤维母细胞(MFB),并有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堆积,终致RIF。研究表明,疾病状态下缺血、缺氧、蛋白尿及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使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向MFB转分化,在RIF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就RTEC损伤与RIF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肾间质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巨噬细胞激活 成纤维母细胞 炎症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肾小管间质MMP-3和TIMP-1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A组)、假UUO组(B组)、UUO组(C组)、苦参碱低剂量治疗组(D组)、苦参碱高剂量治疗组(E组)和福辛普利对照组(F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第7d、14d各组大鼠的MMP-3和TIMP-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方法分析二者在C组中的相关性。结果:在C组和各药物组中。MMP-3表达水平在第7d、14d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但各药物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TIMP—1在A组和B组的表达最低,各药物组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MMP-3和TIMP-1在E组与F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MP-3与TIMP-1在C组的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苦参碱可部分恢复肾小管间质MMP-3的表达,降低TIMP-1的表达,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 标签: 苦参碱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MMP-3 TIMP-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激素治疗之间的关系,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检测患者激素当中的尿β2微球蛋白排出含量,另外还对患者体内的血清肌酐含量进行检测,另外还以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经过观察对比,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的尿β2微球蛋白排出含量明显比对照组要高,且经过治疗之后,激素敏感患者的尿β2微球蛋白排出含量明显下降,其他患者都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那些激素敏感患者来说,进行适当的激素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痊愈,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小管间质 激素疗效 关联分析
  • 简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是促进多种细胞分裂,诱导内皮细胞转化。近年发现,bFGF可促进肾小管细胞再生并使其向成纤维样细胞转化,能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同时还与TGF—β之间存在正反馈环,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肾小管间质 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水飞蓟素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达的影响.方法56只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梗阻组24只,治疗组24只.梗阻组和治疗组大鼠利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法诱导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治疗组于治疗前30min开始给予水飞蓟素30mg/(kg·d)灌胃,梗阻组和假手术组同期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梗阻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实验第7、14、21天各处死大鼠8只,假手术组于第21天处死全部大鼠,术侧肾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AngⅡ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梗阻组与治疗组第21天时肾小管间质评分为(0.14±0.09)、(2.49±0.26)、(1.89±0.24)分;AngⅡ的表达分别为(0.24±0.07)%、(12.26±0.18)%、(8.48±0.44)%;梗阻组与治疗组各指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低于梗阻组.结论水飞蓟素可能是通过下调AngⅡ表达而抑制纤维化的发生,从而起到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水飞蓟素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目的:观察柴苓汤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的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UUO大鼠肾病模型并用柴苓汤治疗。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组织α-SMA和MCP-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小管结构破坏,肾间质增宽,胶原纤维沉积增多,肾小管间质α-SMA、MCP-1的表达明显升高,而柴苓汤组各项指标较模型组显著为低。结论:柴苓汤能抑制MCP-1的生成,限制炎症反应的放大过程;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从而减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 标签: 柴苓汤 表型转化 Α-SMA MCP-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在失神经支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均n=12):假手术组(Sham组)、肾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失神经假手术组(RDN组)和失神经肾脏缺血再灌注组(DIR组)。分别于造模后1 d或7 d取材,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马松染色法观察TIF程度及免疫组化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检测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白细胞介素-4、10、13(IL-4、IL-10、IL-13)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Nrf2、TGF-β和磷酸化母亲DPP同源物3(果蝇)(Smad3)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再灌注1 d组(IR-1)和DIR-1组肾脏病理损伤、血清尿素氮、肌酐和NGAL水平、肾组织MDA、IL-4、IL-10和IL-13水平升高而SOD活性降低,Nrf2、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IR-7组比较,DIR-7组中纤维化程度及α-SMA、IL-4、IL-10和IL-13水平降低,Nrf2蛋白表达增高,TGF-β和磷酸化Smad3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IRI造成失神经支配肾脏急性氧化应激损伤剧烈,启动TIF发生;而远期由于氧化应激损伤缓解、Nrf2通路的持续激活,抑制TGF-β表达及其下游Smad3蛋白磷酸化,从而减轻肾脏远期纤维化程度。

  • 标签: 肾移植 小鼠 转化生长因子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免疫炎症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在一种快速稳定的马兜铃酸肾病(AAN)小鼠模型中的表现并探讨其作用。方法将2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 d对照组(C5d)、15 d对照组(C15d)、5 d AAN组(F5d)和15 d AAN组(F15d),每组小鼠5只。采用马兜铃酸15 mg·(kg·d)-1连续3 d腹腔注射建立AAN小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CD3、F4/80和Ly6G以评估肾组织免疫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SP-1)、Ⅰ型胶原α1链(col1α1)以评估肾脏的纤维化情况。结果ANN组小鼠的体重较对照组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ANN组小鼠的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均升高(均P<0.001)。F5d组小鼠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F15d组小鼠出现细胞萎缩,管腔扩张,腔内透明管型形成;CD3和F4/80在F5d组小鼠中未见表达,而在F15d组小鼠中显著表达;FSP-1在F5d组小鼠中出现表达,并逐渐增强,α-SMA在F15d组中出现明显表达;F5d组和F15d组均未见col1a1表达,对照组均无上述指标表达。结论AAN小鼠模型较好地模拟了AAN的病理发展变化;免疫炎症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存在于AAN小鼠模型的病理过程中,肾间质早期纤维化变化甚至要早于显著的免疫炎性细胞浸润,可能与损伤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有关。

  • 标签: 肾炎,间质性 小鼠 模型,动物 马兜铃酸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uuo)幼年大鼠肾间质损伤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织定位表达的趋势、相关性及潜在的病理意义,以及用苯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的效应。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备实验性幼鼠梗阻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模型,第3、7、14、28天作为观察点,用Masson染色评价各组各时间点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幼鼠肾组织HIF-1α和TGF-β1定位、表达趋势及相关性。结果UUO模型组HIF-1α、TGF-β1蛋白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程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HIF-1α与TGF-β1均在持续了约14d左右的高表达后随纤维化的加重其表达反而有所下降;而在治疗组各指标的表达明显低于UUO模型组(P均〈0.01),但各时间点比较其表达仍强于假手术组(P均〈O.05);HIF-1α、TGF-β1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之间呈正相关;治疗组各指标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UUO模型组(P〈O.05)。结论在幼年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过程中,HIF-1α、TGF-β1的表达上调具有重要的致病意义,而苯那普利和氯沙坦治疗具有明显的干预效应。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 输尿管梗阻 肾炎 间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与肾脏病理牛津分级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活检确诊为IgAN、同时有完整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关系;采用平滑曲线拟合分析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可能的曲线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对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gAN患者630例,贫血组130例(20.63%),非贫血组500例(79.37%);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35.38%比53.80%,χ2=10.740,P<0.001)。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的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比例和24 h尿蛋白量较高(χ2=62.586,P<0.001;Z=-6.082,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低(t=7.12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b水平为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风险减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73,95%CI 0.958~0.987,P<0.001)。平滑曲线拟合分析显示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线性负相关。ROC曲线提示Hb诊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最佳临界值为120.5 g/L,即提示Hb>120.5 g/L时,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可能降低。结论IgAN合并贫血的患者其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较高。Hb>120.5 g/L可能减少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血红蛋白类 肾小管 间质纤维化
  • 简介:目的:观察肾络通对阿霉素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1mRNA袁达和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的影响.方法:采用生化、放射免疫法及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大鼠肾功能,肾组织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TGF-β1、FN、LN的蛋白表达和TGF-β1mRNA表达.结果:肾络通及缬沙坦组肾功能明显改善,肾素活性、ANGⅡ水平有所下降,TGF-β1、FN、LN的蛋白表达及TF-β1mfRNA减少.结论:肾络通可能通过调节RAS,抑制TGF-β1和TGF-β1mRNA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

  • 标签: 肾络通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转化生长因子-Β1 纤维连接蛋白
  • 简介:摘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阳性多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其肾脏病理主要表现为新月体肾炎,两者均可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肾功能不全,由于早期临床症状及指标变化不典型,常延误诊治甚至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现报道一例老年人抗GBM抗体阳性TIN的诊治过程,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TIN合并抗GBM抗体阳性的认识。

  • 标签: 肾炎,间质性 抗肾小球基膜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间质病变中异位生发中心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间质病变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单纯的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肾脏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肾小球硬化指数为(0.5±0.2),血肌酐为(143.4±67.1)mmol/L,24 h尿蛋白定量为(0.7±0.3)g/24 h,肾小球滤过率为(65.9±4.4)ml/min;对照组肾小球硬化指数为(0.6±0.3),血肌酐为(250.7±112.5)mmol/L,24 h尿蛋白定量为(1.3±0.5)g/24 h,肾小球滤过率为(40.1±17.6)ml/min;研究组肾小球硬化指数、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磷、血钾、血气HCO3、血气PH5、血红蛋白水平及血γ球蛋白升高、低钙血症、低白蛋白血症、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钙、血清白蛋白水平及低磷血症、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干燥综合征合并肾小管间质病变中异位生发中心的应用及其意义分析中,发现异位生发中心在患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原发干燥综合征 肾小管间质病变 异位生发中心 肾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