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过超声检查提示巨大血肿,血肿活检术后十分普遍,随访12个月血肿无后遗症发生

  • 标签: 巨大血肿 活检肾 肾巨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3岁女性患者因结肠癌多发转移接受瑞戈非尼治疗(120 mg/d口服,第1~21天,间歇7 d,28 d为1个周期)。瑞戈非尼治疗第7天,患者出现右上腹及腰部间断疼痛,逐渐加重。腰痛20 d后行肾脏超声和腹部CT检查提示右肾包膜下血肿,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99 g/L,凝血功能正常。考虑为瑞戈非尼导致的自发性血肿。停用瑞戈非尼,卧床休息,给予止血和补液治疗。停药11 d后,患者腰部疼痛好转,血红蛋白恢复至102 g/L。停药2个月后复查,腹部超声示右肾血肿范围缩小,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 标签: 出血 血肿 抗肿瘤药 瑞戈非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实施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患者1 856例,根据术后是否形成血肿,分为两组,其中发生血肿患者19例,未发生血肿1 837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以多次尿培养结果阳性为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术侧、术侧术前积水程度、术侧结石大小、是否为多发肾结石、手术时间。对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856例患者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血肿者19例,其中8例自行吸收缓解,9例行穿刺引流,2例再次行血肿清除术。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χ2=23.922,P<0.01)、术侧中重度积水(χ2=4.865、0.027)、术侧结石大(t=5.471,P<0.01)及手术时间长(t=3.092,P<0.01)与术后血肿的形成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比值比(OR)=4.705,95%CI:1.725~12.833,P<0.01]、术侧中重度积水(OR=4.951,95%CI:1.781~13.767,P<0.01)、术侧结石较大(OR=3.931,95%CI:1.504~10.268,P<0.01)及手术时间长(OR=1.111,95%CI:1.053~1.173,P<0.01)为输尿管软镜术后血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预防输尿管软镜术后血肿的形成,术前应注意控制尿路感染,对于术前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可考虑提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或者经皮穿刺造瘘以缓解肾盂内压力;术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清石率,应特别注意肾盂内灌注压力,及时终止手术,必要时可分期碎石;术后积极抗感染,保证引流通畅,加强监护。

  • 标签: 肾周血肿 输尿管软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致血肿的原因并总结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输尿管镜碎石术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经抗感染、抗休克及止血治疗后治愈。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术致血肿是少见但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注意灌注压力及灌流量,术后出现血压低、心率快、急腹症应警惕破裂、血肿形成。

  • 标签: 输尿管镜检查 碎石术 血肿
  • 简介:患者,男,32岁,反复头晕伴心悸1月,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痛及发热,体重无明显减轻。体格检查:血压166/116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无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双区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叩击痛。既往有2002年车祸外伤病史,自诉10年前在外院发现右肾囊性肿物,后行肾脏穿刺活检考虑为肾脏囊性病变。入院B超:右肾中部可见约6.2cmx4.2cmx5.3cm不均匀实性肿块回声,边界尚清,以稍高回声为主,内见点状强回声光团;CT:右肾中下极见一大小约4.3cmx5.2cm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大部分突出外,病灶中心为明显低密度,平扫CT值约44HU,密度不均匀,周边部分以实性成分为主,平扫CT值约87HU,病灶最外围环以弧形钙化,推移右肾向前移位,增强扫描中心部分强化不明显,实性成分轻度强化,不排除肿瘤性病变可能(图1、2);后行双ECT检查:右肾功能轻度受损(左GFR:42.54ml/min,右肾GFR:31.68ml/min)。患者右肾占位病变良恶性未明,结合患者外伤病史,不排除陈旧性血肿可能,亦不排除右肾肿瘤病变可能。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后,患者同意行腹腔镜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中下极一肿物,大小约5cmx4cm,表面稍硬,切开肿物可见内呈暗红色泥沙样改变(图3)。术后病理诊断:右肾肿物,结合临床外伤病史,病变符合血肿伴纤维组织包裹及钙化。随诊3年,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无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复查血常规、生化、B超及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右肾切除术 肾血肿 陈旧性 肾脏囊性病变 囊性肿物 体格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镜术后症状性包膜下积液或血肿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对286例行经皮镜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例患者术后出现症状性包膜下积液或包膜下血肿,均采取局麻下B超引导包膜下积液或血肿镜穿刺套装穿刺引流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治愈。结论经皮包膜下积液穿刺引流对症状性包膜下积液或血肿可取得治愈效果。

  • 标签: 经皮肾镜 症状性肾包膜下血肿 经皮肾穿刺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41岁。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胀痛,阵发性加重,无放射痛,伴寒战、高热,不伴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脓尿及肉眼血尿,在外院按“肾结石”给予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于2006-02-06急诊入我院。入院体检:急性面容,神清语明,体温38.5℃。心、肺、腹正常,区、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左区叩击痛(±)。化验检查:白细胞10.6×10^9/L,中性粒细胞0.894,血糖25.01mmol/L,肌酐165.9μmol/L。尿糖4+,尿白细胞(-),尿细菌培养(-)。

  • 标签: 肾周脓肿 产气性 尿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尿细菌培养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碎ESWL致包膜下周围血肿的发生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2000-2012年肾结石ESWL,后致包膜下周围血肿14例的病史资料,分析总结与之密切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和技术参数。结果14例包膜下周围血肿经积极对症治疗后3-9个月血肿均消失。高血压、高龄下盏结石是重要的临床危险因素,高脉冲能量、多脉冲次数、是致病的主要技术参数。结论高血压、高龄下盏结石患者术前应良好控制血压、术中适当降低脉冲次数、控制脉冲频率,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重点,是降低ESWL致包膜下、周围血肿的重要对策。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 肾包膜下 肾周围血肿 护理
  • 简介:错构瘤破裂出血是临床急腹症常见病因之一,以往增强CT或MR是此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方法。近年来超声造影通过显示正常实质和病灶之间的微循环灌注差异,不仅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实质性脏器(如肝、脾、等)外伤出血的诊断中取得成效目,但目前其在错构瘤破裂出血的应用尚无文献报道。近期我们采用超声造影诊断错构瘤破裂出血一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超声造影诊断 肾包膜下血肿 破裂出血 肾错构瘤 肝脏局灶性病变 微循环灌注
  • 简介: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定西 748100 摘要 : 目的 :超声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时水肿的超声表现 和临床价值。 结果 :探讨 38例急性、输尿管结石患者 ,可引起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水肿。肾结石引起的水肿部位与结石部位有明显对应性,输尿 管结石引起的 水肿,以上下极多见。结论 :急性、输尿管结石时水肿因内压升高,尿液通过薄弱处所致; 超声检查能鉴别各种水肿,并能提供对这类疾病诊断的支持,为治疗、预后提供影像依据。

  • 标签:
  • 简介:目的超声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时水肿的超声表现和临床价值。结果探讨38例急性、输尿管结石患者,可引起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水肿。肾结石引起的水肿部位与结石部位有明显对应性,输尿管结石引起的水肿,以上下极多见。结论急性、输尿管结石时水肿因内压升高,尿液通过薄弱处所致;超声检查能鉴别各种水肿,并能提供对这类疾病诊断的支持,为治疗、预后提供影像依据。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因被诊断为“右。铸型结石并中度积液”,于2011年7月行右侧经皮镜取石术,术中建立16F穿刺通道,镜下见通道进入右肾下盏,右肾盂铸型结石,集合系统内大量脓絮状物。碎石取石后夹取肾盂黏膜送病检,术后留置16F右肾造瘘管和双J管各1条。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囊肿形成 术后 碎石 肾铸型结石 穿刺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筋膜增厚在上腹部脏器如胰腺、肾脏及胆道感染性病变与筋膜增厚的相关发生机制,并对引起筋膜增厚的疾病进行分析,方法取120例急诊CT提示筋膜增厚,并经临床证实腹部脏器感染类疾病CT表现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泌尿系结石并感染58例(48%),胆囊结石并胆囊炎8例(6%),胰腺炎51例(42.5%),其他如阑尾炎、腹膜炎3例(2.5%)结论证实CT诊断筋膜增厚对临床腹部脏器感染类疾病早期诊断有着明显指征性参考意义。

  • 标签: 肾周筋膜 X线计算机扫描,腹部脏器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镜联合超声负压吸引术治疗脓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59(51~76)岁。脓肿位于左侧4例,右侧7例。脓肿最大径平均11.2(8.1~19.2)cm。患者均有发热、腰痛、腹部肿块表现,伴有膀胱刺激征6例,肉眼血尿5例,腹胀、恶心、纳差3例。合并2型糖尿病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同侧输尿管结石6例。11例中6例有尿路感染病史,1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例为外伤后破裂血肿继发感染,3例为经皮镜术后血肿继发感染。11例均由单一术者行局麻下经皮镜联合超声负压吸引术。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抽出脓液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行单通道8例,双通道2例,三通道1例。手术时间平均44(20~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10~20)ml,术中抽出脓液量平均325(200~500)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8(6~12)d,术后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平均0.9(0.5~2.0)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6(7.0~14.0)d。出院前复查CT均显示脓肿基本消失。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平均4.4(3~8)个月,均无脓肿复发。结论经皮镜联合超声负压吸引术治疗脓肿,创伤小、恢复快、引流彻底、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脓肿 肾周 经皮肾镜 超声负压吸引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47岁,因左腹疼痛20d,发现左上腹肿物10d入院.患者20d前出现左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向左下腹放射,在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经治疗疼痛减轻.10d前发现左上腹有一肿物,逐渐增大,疼痛加重,难以忍受.查体:左上腹可触及一肿物,大小15cm×11cm,有压痛,活动度差.

  • 标签: 肿物 疼痛 假性囊肿 巨大 患者 声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