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耳蜗毛细损伤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耳蜗毛细再生的研究对治疗感音神经性聋有着重要的意义。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毛细再生的研究,且应用了许多新的生物学技术及方法。下面对毛细再生研究的现况作一综述。

  • 标签: 毛细胞再生 生毛细胞 耳蜗毛细胞 支持细胞 细胞增殖 感音神经性聋
  • 简介:用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法耳蜗软铺片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了豚鼠耳蜗基底膜的长度钩回为2.72±0.56mm,第一回7.67±0.53mm;第二回4.97±0.40mm,第三回4.74±0.52mm,第四回2.91±0.40mm。耳蜗基底膜的平均总22.04±0.93mm,内毛细总数为2228个,外毛细为7668个。毛细的数目和耳蜗基底膜长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毛细的分布规律是耳蜗内外毛细各回的数目由钩回到第二回逐渐增加,而由第二回到第四回逐渐减少。外毛细自然缺失率由钩回到第四回分别为0,45%,0.26%,0.40%,0.50%,1.86%,内毛细自然缺失比较少见。

  • 标签: 耳蜗 毛细胞 基底膜 内毛细胞 外毛细胞 图像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耳蜗基底膜毛细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表达的变化,揭示老年大鼠耳蜗毛细凋亡的信号通路。方法人选Fischer344大鼠27只.青年组12只,3-4月龄;老年组15只,20~27月龄。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青年大鼠耳蜗各8个,老年大鼠耳蜗各10个。应用电位反应测听仪检测不同频率短纯音(5、10、20和d0kHz)诱发的青年和老年大鼠双侧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值(ABR)。听觉功能测试后,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将新鲜配制的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液缓慢注入动物内耳,耳蜗内灌注后1h,动物断头处死。采用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染色耳蜗基底膜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月龄大鼠耳蜗基底膜毛细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的变化。结果老年大鼠的不同频率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均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青年大鼠耳蜗毛细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老年大鼠耳蜗基底膜以核固缩为特征的凋亡外毛细核周围存在caspases-3和caspases-9绿色荧光标记物,未见caspases-8标记物。以核肿胀为特征的坏死外毛细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结论老年大鼠耳蜗毛细凋亡可能通过caspases-9相关的线粒体信号转导通路而不是easpases~8相关的死亡受体通路启动完成。

  • 标签: 老年 毛细胞 细胞凋亡 信号传导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霉素对小鼠听功能及耳蜗毛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小鼠16只在出生后第8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硫酸新霉素,对照组(10只)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停药后1、4、8、12 w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每次ABR检测后,新霉素组随机取3只小鼠,对照组随机取2只小鼠,处死后,取耳蜗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耳蜗Corti器及毛细形态学变化。结果新霉素可造成小鼠耳蜗毛细严重损伤,且小鼠ARB阈值显著增高,不可恢复;新霉素对耳蜗Corti器毛细的损伤顶圈最轻,中圈次之,底圈最重,且随着时间推移Corti器形态结构破坏逐渐加重且不可自我修复。结论硫酸新霉素造成小鼠Corit器毛细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 标签: 小鼠 新霉素 诱发电位,听觉 耳蜗 细胞,听觉
  • 简介:本文对3-3.5年老化豚鼠进行毛细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定量研究,并与1.5月龄青年豚鼠比较。结果表明:老化豚鼠外毛细损失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而内毛细损失率无明显差异。外毛细损失率OHC3>OHC2>OHC1。顶回和底回螺旋神经节细胞分别减少15%和19.81%。耳蜗中轴PAS染色,螺旋神经节细胞内大量脂褐素Lp增加,柯替氏器不同程度退变,血管纹及螺旋韧带萎缩程度轻,耳蜗神经纤维减少,但胶质细胞增加。讨论了老化豚鼠形态变化对听功能的影响。

  • 标签: 老化 毛细胞 螺旋神经节 脂褐素
  • 简介:目的探讨豚鼠耳蜗毛细(OuterHairCells,OHCs)的快速分离方法及其活力观察。方法采用机械与胰蛋白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分离耳蜗OHCs,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活力。结果可快速分离出一定数量活性良好的耳蜗OHCs,其贴壁所需的时间较短,分离后静置7分钟即观察到贴壁。不同形态的OHCs在正常细胞外液中的存活时间不同,胞体较短的能存活3小时左右,胞体较长的能存活6~7小时。同时可观察到基底膜上其它几种细胞的形态。结论使用此方法可快速分离出单离的活性良好的耳蜗OHCs,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其正常生理功能及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及形态变化。

  • 标签: 耳蜗 外毛细胞 快速分离 活力
  • 简介:目的观察强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的纤毛、胞体、及胞核的损伤情况。方法听力正常豚鼠,体重在250~300g之间,经强度为170dBSPL的脉冲噪声暴震200次后,取材作全耳蜗铺片行免疫组化检测(prestin和phalloidin);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受损毛细的病理变化。同时做毛细的纤毛、胞体及胞核的标记染色。荧光显傲镜和电镜下观测结果:结果强噪声暴露后,毛细纤毛大部分消失,只有小部分表皮板存在,同时细胞核蹿裂消失,而此时胞体大部分存在,但有肿胀及变形等变化。结论噪声损伤后,毛细的纤毛及胞核首先发生变化,随后胞体肿胀溶解,因此毛细的胞核及纤毛变化最先反映毛细受损情况,但纤毛的缺失并不代表毛细的缺失和死亡。如果单从一种形态观测指标评估毛细的损伤病理状况是不全面的。

  • 标签: 噪声 毛细胞 损伤
  • 简介:本文对一系列生后不同年龄小白鼠耳蜗毛细静纤毛束发育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其发育过程基本呈现4个阶段、各阶段都伴数量、长度及交联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本结果有助于对哺乳动物毛细静纤毛形态发育及此过程中结构-功能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 标签: 耳蜗成熟 毛细胞 静纤毛束
  • 简介:豚鼠耳蜗毛细损伤定量分析的初步探讨孙建和李兴启姜泗长于黎明王沛英(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选用耳廓反射灵敏健康杂色豚鼠6只,体重250~300g,月龄3个月,随机分为每天每公斤体重庆大霉素(GM)、25、50...

  • 标签: 耳蜗 毛细胞损伤 定量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锰诱导体外培养耳蜗毛细损伤与凋亡的关系。方法将出生3天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的耳蜗器官体外培养,将贮存浓度为100mM氯化锰用SFM稀释到终浓度为1mM,3mM,5mM后进行体外染毒处理耳蜗基底膜。应用鬼笔环肽染色特异性显示耳蜗毛细的静纤毛,同时用β-Tubulin对神经纤维进行染色,用TUNEL试剂盒;Cleavedcaspase-3抗体对耳蜗基底膜进行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耳蜗基底膜的毛细,神经纤维。结果耳蜗基底膜培养24小时,1mM氯化锰对耳蜗毛细及神经纤维损伤甚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毛细排列整齐规律,听神经纤维分布均匀,成束排列。最高浓度5mM氯化锰处理24小时后对神经纤维造成明显的损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浓度逐渐增加,损伤愈加显著并呈浓度依赖性。2mM氯化锰处理,对耳蜗基底膜底转损伤较中转、顶转明显。不同浓度氯化锰处理24小时TUNEL染色阳性细胞随着氯化锰浓度的增加而增多;Cleaved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亦随着氯化锰浓度的增加而增多。结论通过大鼠耳蜗器官体外培养方法,发现氯化锰会造成毛细缺失,神经纤维变细变少,而这种损伤的机制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 标签: 毛细胞 神经纤维 耳蜗 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高强度低频噪声对听力及耳蜗的影响.方法听力正常豚鼠,体重在250~300g之间,经强度为130dBSPL中心频率在100Hz的窄带噪声持续爆震4小时,分别于即刻、震后1天,作脑干诱发电位检测,以及耳蜗形态学观察.结果经130dBSPL强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力有20dB左右的暂时性阈移产生.1天后,听力有所恢复,但听阈仍然高于正常.耳蜗形态学观察到,强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虽未有损伤的表现,但凋亡前期蛋白Caspase3已经出现.结论高强度的低频噪声能产生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但可部分恢复.噪声对耳蜗毛细短期虽未观察有明确的损伤,但却开启了凋亡的程序.

  • 标签: 低频噪声 耳蜗 损伤 豚鼠
  • 简介:位于感觉上皮外的大上皮嵴细胞经诱导能产生大量异位毛细,这是毛细再生的一条新的途径,将来也许有助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本文概述了大上皮嵴中异位毛细的产生及其分子水平机制,最后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上皮嵴 分化再生 哺乳类耳蜗
  • 简介:目的研究庆大霉素对于豚鼠耳蜗柯替器毛细的凋亡作用。方法将豚鼠分为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和庆大霉素组,连续给药14d,利用TUNEL法原位检测动物耳蜗柯替器毛细的凋亡情况。结果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豚鼠耳蜗未见凋亡柯替器毛细,庆大霉素组中耳蜗基底回柯替器内外毛细均消失,第三回中第1排外毛细消失,第2、3排外毛细均呈阳性表达,第二回中第1、第2排外毛细呈阳性表达。结论庆大霉素作用于豚鼠耳蜗时可引起柯替器毛细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柯替器毛细损伤的一条途径;庆大霉素耳毒性的产生可能与其引起耳蜗柯替器毛细凋亡有关。

  • 标签: 庆大霉素 豚鼠 毛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E在噪声暴露引起的大白鼠听力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纯种Wistar大鼠9只,鼠龄2~3个月,体质量180~200g,由长春市高新开发区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无噪声暴露及耳毒性药物使用史,耳廓反射正常,实验前清洁外耳道,显微镜下检查均无中耳炎。以听阈、耳蜗基底膜铺片及免疫荧光染色为指标,观察大白鼠在稳态噪声持续暴露之前30d至暴露后7d,灌维生素E及生理盐水,对大白鼠听觉脑干电位分析和耳蜗毛细(OHC)丢失率分析及NF-κB在耳蜗毛细中表达定量分析。结果维生素E在噪声暴露后大白鼠听力阈值明显低于单纯噪声组,OHC丢失率也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VE干预组的耳蜗细胞表达NF-κB的强度低于单纯噪声组(P〈0.05)。结论维生素E在噪声暴露引起的大白鼠听力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通过上调耳蜗毛细中NF-κB的表达。

  • 标签: 噪声 耳蜗 毛细胞 维生素E NF-ΚB
  • 简介:目的:为了观察一氧化氮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inie)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豚鼠耳蜗毛细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应用新的荧光染料4,5二氨基乙酰乙酸荧光素(4,5-diaminofluoresceindiacetate,DAF-2DA)测定豚鼠耳蜗毛细内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发现加左旋精氨酸后外毛细的荧光灰度值比正常外毛细的灰度值升高.而加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后,外毛细的荧光灰度值比正常外毛细的灰度值降低.结论:进一步证明豚鼠耳蜗毛细内存在一氧化氮.

  • 标签: 一氧化氮(NO) 4 5二氨基乙酰乙酸荧光素(4 5-diaminofluorescein DIACETATE DAF-2DA) 外毛细胞(OHC) 左旋精氨酸(L-arginine)
  • 简介:耳蜗毛细传入神经突触是声音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个传入性突触结构,因其空间分布呈带状,故常被称为“带状突触”。这些带状突触是声音信号传导和释放的重要节点,在听觉形成和听力损伤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耳蜗体积小,带状突触所在的位置深、数量少,长期以来,关于内毛细带状突触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

  • 标签: 耳蜗内毛细胞 带状突触 感音神经性聋 中枢神经系统 突触结构 信息传递
  • 作者: 袁芳 丁大连 王坚 曹轶倓 Salvi Richard J 亓卫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 200040 ,Center for Hearing and Deafness,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cienc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Buffalo, NY 14214, USA;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200233;School of Human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NS 250101, Canada ,Center for Hearing and Deafness,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cienc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Buffalo, NY 14214, USA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卡铂耳蜗损伤模型,观察成年南美栗鼠耳蜗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及其基底膜内、外毛细密度,探讨内毛细损害程度与CAP振幅、阈值改变的关系。方法18只成年南美栗鼠经耳科学检查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A组为对照组,B组和C组分别接受1次和2次卡铂注射(76 mg/kg,腹腔注射,2次注射间隔1周)。B组和C组动物在卡铂注射后30 d、A组在相应时间行终点功能测试。经下鼓室径路将记录电极安放到麻醉后南美栗鼠的圆窗龛,记录短声(click)及0.5、1、2、4、8、16 kHz短纯音刺激下的CAP。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耳蜗基底膜铺片经琥珀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毛细,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全耳蜗基底膜铺片连续高清拍摄,统计毛细数量及基底膜长度,计算10%基底膜长度内耳蜗内、外毛细的数量作为毛细密度。采用GraphPad 6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成年南美栗鼠click及0.5、1、2、4、8、16 kHz短纯音声刺激CAP阈值分别为(7.1±2.6)、(25.4±5.0)、(24.6±5.4)、(10.4±5.0)、(0.4±1.4)、(4.2±6.3)和(17.1±14.1)dB SPL(±s,n=12)。A组单个耳蜗毛细总数为(8 936±643)个(±s,n=7),全耳蜗基底膜长度为(17.73±1.01)mm(n=12)。与A组相比,B组动物CAP阈值未见明显变化,但CAP饱和振幅降低了40%并伴有约40%的内毛细缺失。C组动物CAP明显升高并损失了近90%的内毛细。结论成年南美栗鼠短纯音CAP阈值在2、4、8 kHz最低,在低频或高频时阈值略有升高。卡铂造成的部分内毛细损伤与CAP振幅改变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但在内毛细损失40%时并不改变CAP的阈值,当内毛细缺失超过80%时,CAP阈值的升高不可避免。

  • 标签: 毛细胞,听觉 基底膜 卡铂 复合动作电位 南美栗鼠
  • 简介:[摘要] 哺乳动物耳蜗毛细损伤后再生,是感音神经性聋研究的焦点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microRNA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配对导致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目前研究发现microRNA183(miR-183)家族在耳蜗毛细发育及损伤保护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miR-183家族在耳蜗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促进耳蜗毛细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miR-183家族在毛细损伤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为毛细再生和保护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 microRNA183家族 耳蜗 毛细胞 感音神经性聋
  • 简介:目的: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耳聋左慈汤对庆大霉素(Gentamicin,GM)所致小鼠耳蜗毛细损伤的作用。方法:完整分离小鼠耳蜗基底膜,平铺于鼠尾胶上,无血清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正常组更换含10%空白血清的培养液,模型组同时加入0.3mMGM和10%空白血清,耳聋左慈汤药物血清组同时加入0.3mMGM和10%含药血清,继续培养24小时,免疫荧光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进行全耳蜗毛细计数。用全耳蜗毛细损失率评价耳聋左慈汤含药血清对GM所致耳蜗毛细损伤的作用。结果:正常耳蜗毛细排列整齐,无缺失,而0.3mMGM模型组耳蜗毛细大量缺失,外毛细损失率(41.8±1.9)%高于内毛细损失率(16.8±1.8)%;耳聋左慈汤药物血清可降低耳蜗毛细的损失率,内、外毛细损失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耳聋左慈汤含药血清对GM造成的耳蜗毛细损伤有拮抗作用。

  • 标签: 耳聋左慈汤 庆大霉素 血清药理学 耳蜗 毛细胞
  • 简介:摘要内耳不仅完成听觉信息的接收与传递,还完成对声音强度、频率等信息的编码。与非哺乳类动物电调谐的方式不同,哺乳类动物耳蜗基底膜精细机械力学特性,为其内耳提供了足够的听觉频率编码能力。近来研究发现,内耳不同频域的内毛细在结构、离子通道性质及表达、电生理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内毛细可能也主动参与不同频率声音的编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