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修复四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股前外侧穿(ALTP)、腹壁下动脉穿(DIEP)、骨间后动脉穿(PIAP)、胸背动脉穿(TDAP)、腓肠内侧动脉穿(MSAP)、桡侧副动脉穿(RCAP)游离移植修复四创面5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1.5 cm~ 10.0 cm×24.0 cm,切取面积2.0 cm×2.0 cm~ 11.0 cm×25.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关闭。术后观察成活与创面愈合情况,定期随访外观、质地、肢体功能恢复及供区外形及功能。结果1例DIEP移植术后第3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其余55例均顺利成活,受区与供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 18个月随访,颜色正常,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穿修复四创面疗效可靠,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穿支皮瓣 移植 四肢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DIEPF)移植修复四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应用DIEPF移植修复四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1.0 cm×5.5 cm~28.0 cm×17.0 cm,DIEPF切取面积13.0 cm×7.0 cm~30.0 cm×19.0 cm。对2例合并肌肉、肌腱缺损或存在死腔者,同时切取腹直肌肌嵌合移植修复。供区5例直接缝合,2例经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采用中厚片覆盖遗留创面。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解除,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外形、质地良好,供、受区组织相似度好,半年后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除线形瘢痕或轻度色素沉着外,无腹壁疝形成或功能影响。结论应用DIEPF移植修复四软组织缺损,切取面积大、血管蒂长、管径粗,是移植修复四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四肢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ALTPF)修复四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应用分叶ALTPF修复四软组织缺损21例,其中11例车祸外伤,8例机器碾压伤,2例医源性并发症。小腿部及足踝部14例,手部及腕部7例。创面面积17.0 cm×12.0 cm~20.0 cm×14.0 cm,其中8例合并骨折、骨外露,13例合并肌腱、神经外露。13例为两个相邻的创面,8例为一个宽大创面。设计分叶ALTPF进行创面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内容包括的色泽、质地、外形、感觉及供区瘢痕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术后21例患者受区均未出现感染,所有成活。本组2例出现静脉危象,1例术后5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吻合的2条静脉均出现血栓,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完全成活;另1例术后2 h出现一叶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内侧缘回流至大隐静脉的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口栓塞,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成活。所有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30个月,平均12.3个月,所有色泽、质地良好,外形轻度臃肿,感觉迟钝,供区仅有线形瘢痕,外观评价良好。结论分叶ALTPF可一期修复较大或邻近的两个创面,最大程度减少供区的损害,是一种修复四宽大或邻近两个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浅静脉 四肢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MSAPF)修复四皮肤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的手术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们应用游离MSAPF修复四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30例患者,缺损部位18例为足部,10例为手部,2例为前臂。供区创面24例一期直接缝合,6例行少量全厚片移植覆盖。术后定期随访外形、感觉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30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个月,外观良好,色泽接近正常,质地软,4例因外形臃肿行二次整形。30例切取后均不影响膝、踝关节运动功能。2例瘢痕轻度增生,无明显功能障碍。受区感觉恢复至S2~S3,温痛觉恢复可。其中2例患者腓肠内侧神经切取后足内侧和内踝部位感觉减退,均在术后半年左右恢复正常。30例患者对供区及受区外观均满意。结论游离MSAPF修复四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创面修复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四肢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逆行旋转等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股前外侧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供区修复后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穿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肌穿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120例穿)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16例,穿22例,传统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张力是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穿的概念起源于20纪80年代后期,是指由穿支血管供血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穿可保留供区的主要血管,无需携带肌肉组织,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是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成为组织缺损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动脉 穿支皮辫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游离小腿穿移植修复足部创面的疗效。方法:20012年9月至2016年4月,对17例足部皮肤缺损患者,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游离移植修复。结果:17例患者游离完全存活。术后随访5-19个月,平均8.9个月。所有患者创面一期愈合,游离质地良好,修复足行走无明显影响,患者对疗效满意。按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JOA)评定,结果为79-100分,平均87.5分。结论:采用游离小腿穿修复足部创面具有损伤小,更加接近受区,不适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创面 穿支皮瓣 游离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引流技术腓动脉穿修复四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收治的四创面的病例。均采用超引流技术腓动脉穿进行修复。术中除常规吻合神经并按1∶2的动、静脉比例吻合穿支血管外,再根据浅静脉(v)和受区浅静脉(V)在缘的相对位置、管径大小及静脉的长度给予匹配,按照静脉标记编号依次吻合1~3条浅静脉。上肢创面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下肢创面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所有患者感觉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共纳入67例,男54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44岁。创面位于上肢16例,下肢51例。术中吻合3条浅静脉的有8例,吻合2条的38例,吻合1条的21例;56例直接闭合供区,11例因切取面积较大行全厚片移植覆盖供区。术后1例出现动脉危象,急诊探查后1/2坏死,二期行植皮手术修复;3例出现下积血,经清创后二期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随访6~44个月,术后早期未见明显肿胀及水泡,质地与受区皮肤基本一致,后期萎缩不明显,未见色素沉着,感觉恢复较快,切口瘢痕不明显;供区均一期愈合,无功能异常。16例上肢创面患者经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51例下肢创面患者经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38例,良11例,可2例;所有患者经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两点辨距觉为8~10 mm,平均9.1 mm,感觉功能48例达S3+,19例为S3。结论腓动脉穿手术中应用超引流技术,能有效预防血液淤滞,降低坏死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成活质量,利于受区功能恢复。

  • 标签: 穿支皮瓣 游离组织瓣 四肢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四皮肤缺损应用游离穿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四皮肤缺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植皮修复治疗,观察组给予股前外侧游离穿修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修复治疗后的成活、保护感觉修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成活率与保护感觉修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四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游离穿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老年患者 四肢皮肤缺损 游离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人体腓动脉穿支解剖为腓动脉穿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式 使用20例新鲜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借助红色乳胶灌注方式,分别观察、记录腓动脉的穿支数目、分布及其走行和类型。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所用的20例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共计出现72个穿支,每侧分布有4.5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近端穿支呈现出多源性特征。小腿外侧近段、中远段的穿支类型分别以比目鱼鱼肌肌穿支、长屈肌及肌间隙穿支为主。研究结论 腓动脉因其穿支较为恒定,外径较粗,适合腓动脉穿游离移植的设计、切取。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分析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肋间血管带蒂覆盖上肢电烧伤深度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操作要点.方法2003年~2005年应用以第7~10肋间穿支血管供养的腹部,修复肘部、前臂、腕部、手掌部深度烧伤创面6例,面积(16cm×12cm)~(9cm×7cm).18天~21天断蒂.结果5例全部成活,1例切取超过脐旁线,致远端边缘2cm×3.5cm面积坏死.术后外观满意.结论肋间血管外侧穿支带蒂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上肢手部、前臂、肘部的修复,与其他带蒂腹部相比,具有优势.

  • 标签: 皮穿支 腹部皮瓣 皮瓣修复 上肢电烧伤 肋间血管 带蒂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MSAPF)在四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2020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41例应用MSAPF修复四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16~58岁(平均42.4岁),机器绞伤26例、重物砸伤7例、车祸伤5例、电锯切割伤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 cm×3.5 cm~10.0 cm×8.0 cm,切取面积5.0 cm×4.5 cm~12.0 cm×10.0 cm。术中发现穿支血管变异3例(7.3%)。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依据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感觉、温度、形态及供区瘢痕,进行疗效满意度评价。结果本组41例患者中,除3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外,余完全成活,未发生感染、坏死等并发症。3例支血管变异者,经向后外侧寻找穿支,重新调整位置,成功完成修复。患者均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2个月,外形良好、质地柔软,其中1例二期行肌腱松解术时做了修薄。本组患者的疗效满意度为5~10分,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MSAPF是修复四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针对穿支血管变异者,经恰当处理,也可成功切取小腿后区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移植修复四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修复四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58岁。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6例,交通伤6例。其中4例伴有血管神经损伤,1例伴有尺神经缺损。所有创面经一期行清创VSD术,术后合并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各创面皮肤缺损面积6 cm×9 cm~9 cm×35 cm,游离股前外侧分叶切取最大面积35 cm×9 cm。手部与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与尺侧血管吻合2例、桡侧血管吻合3例;足、踝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与胫前血管吻合,3例与胫后血管吻合。结果12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术后均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出现边缘部分皮肤软组织坏死,清洁换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36个月,感觉部分恢复,外形、质地、效果良好;供区仅存留线性瘢痕,外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移植修复四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面积较大,供区损伤小,设计灵活,分叶组合后可同时修复各种四复杂创面。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四肢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力穿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前外侧修复四软组织缺损,从股前外侧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股前内侧、股前外侧近端、股前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创面,接力穿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前外侧、接力穿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股前外侧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区域为股前内侧13例,股前外侧远端5例,股前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股前外侧和26例接力穿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股前外侧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质地、色泽、厚度与股前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股前外侧和接力穿设计,采用接力穿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能够减小股前外侧供区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