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移动头部诊断CT临床诊断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68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移动头部诊断CT检查,分析病情诊断和预后状况。结果 经CT检查,脑干、小脑、丘脑和基底节区检出率分别是4.41%、5.88%、17.6^%和72.06%,不同部位死亡率分别是1.47%、1.47%、1.47%、2.94%。<30ml、30-60ml、>60ml占比分别是35.29%、45.59%、19.12%,死亡率分别是1.47%、2.94%、2.94%。结论 脑出血临床诊断过程中,移动头部诊断CT的应用能够将脑出血部位清楚的显示出来,同时也可以对出血量进行计算,掌握患者预后状况,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移动头部诊断CT 预后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陆军某部训练基地的志愿者健康官兵95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77人),救护车在停止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Ⅱ组(11人),救护车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Ⅲ组(7人),设置电磁波干扰环境。分析对比3组受检者在不同状态下,移动CT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3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3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颅底部分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其中Ⅰ组16.88%(13/77)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Ⅱ组81.82%(9/11)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Ⅲ组14.29%(1/7)受检者有轻微线状运动伪影。经χ2检验,Ⅰ组、Ⅲ组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7.901,均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在电磁干扰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3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行驶及电磁干扰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安全,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救护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直升机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空军某部服役的健康官兵88人,随机分为飞行组与对照组。飞行组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对照组为直升机在着陆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分析对比2组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2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2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在颅底部分层面存在运动伪影,其中飞行组88.89%的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而对照组26.58%的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2组的运动伪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6,P=0.001)。飞行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2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飞行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直升机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头部CT对脑血栓疾病进行检查以及诊断,探究其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本次研究相关疾病患者总计71例,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实验A组(35例)和实验B组(36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情况。比较两组检查符合的情况。结果:实验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例数比实验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例数较多,实验B组的治疗效果较好。实验B组患者的符合情况例数比实验B组患者的符合情况有效例数较多。结论:头部CT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效果较好,对患者的疾病可进行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有较多的帮助,值得推崇。

  • 标签: 头部CT 脑血栓 应用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头部 CT检查诊断脑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 2019年 3月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 4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使用头部 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准确性的分析。结果 头部 CT检查结果准确率为 97.56%,其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头部 C T检查脑血栓患者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同时可以有效的发现其脑部梗塞的症性,而且在操作上较为简单便捷,对患者基本不会产生损伤,检查的重复性很强。

  • 标签: 头部 CT 检查诊断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16排移动CT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部轴位平扫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96例健康志愿者,分为航行组和停泊组。航行组58例,在医院船正常航行状态下进行头部轴位平扫;停泊组38例,在医院船航行结束返回码头停泊状态进行头部轴位平扫成像。比较2组头部轴向扫描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结果16排移动CT与医院船上大功率仪器之间相互无电磁干扰,影像信息传输系统性能稳定。在医院船航行和停泊状态下骨窗位成像质量稳定,显示颅骨、眼眶、鼻蝶窦等骨性结构良好;头窗位成像质量良好,显示眼球及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沟回等软组织结构清晰。2组受检者在颅底扫描时,一部分层面发生线条状运动伪影,航行组发生运动伪影的比率(15.52%)高于停泊组(5.26%),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对临床诊断无明显影响。结论16排移动CT装配在医院船上进行头部平扫,成像质量优良、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移动CT与医院船之间无电磁干扰,无线信息传输稳定性好。

  • 标签: 16排移动CT 头部扫描成像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电磁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头部CT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头部CT进行诊断,回顾分析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依据CT诊断结果,按分度标准将患儿进行分度,包含轻度、中度、重度几个等级,其中轻度30例,中度62例,重度28例。结论采用头部CT诊断可明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导致的脑部改变,为医生在进行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有明显帮助,提供了一定依据。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头部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方法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661例次,其中ICU床旁扫描27例次(ICU组),车载扫描634例次(车载组)。统计2组受检者诊断阳性率,并从车载扫描者中随机选择30例次与ICU床旁头部扫描27例次对比分析成像质量及运动伪影发生率、检查时间及辐射剂量值等。结果ICU组移动CT头部扫描27例次,均为阳性诊断,车载组634例次,阳性诊断419例。ICU组(27例次)和车载组(30例次)成像质量良好,颅底层面发生线状运动伪影ICU组为7.41%,车载组为16.67%。ICU组床旁扫描耗时最短10.6 min,最长19.4 min,平均15.68 min。车载扫描耗时最短15.9 min,最长37.4 min,平均26.40 min。16排移动CT成人头部扫描的有效容积剂量CTDIvol为(34.55±4.08)mGy,有效剂量为(0.80±0.06)mSv。结论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扫描和车载扫描成像质量可靠,检查耗时短,辐射剂量低,使用安全。

  • 标签: 移动CT 重症监护室 床旁扫描 车载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头部摔伤,CT检查没事,并不代表就一定安然无恙。医学上有一种“脑内延迟性血肿”,最长延迟3个月才会出现症状。近日,家住湖北汉口56岁的秦师傅就被检查出了这病。

  • 标签: CT检查 摔伤 头部 延迟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部 CT扫描对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行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 ,以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68例轻微头部外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进行头部 CT扫描。观察患儿头部 CT阳性情况以及行神经手术操作 (NSP)情况 ,并记录治疗性干预、诊断性干预及 CT阳性患儿死亡情况 ,分析性别、年龄、受伤原因与 CT阳性和行 NSP的关系。结果  68例患儿 ,经 CT检查后显示阳性 26例 ,占 30.24%;此外 ,行 NSP10例 ,占 14.71%。采用治疗性干预 22例 ,占 32.35%,其余 46例患儿均采用诊断性干预 ,占 67.65%。 CT阳性中 2例患儿死亡 ,占 7.69%。不同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患儿 CT阳性、行 NSD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年龄≥ 6岁以及跌落伤与 CT阳性和行 NSP有密切关系。结论 头部 CT扫描对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而男性、年龄≥ 6岁、跌倒伤可能是患儿轻微头部外伤后头部 CT扫描阳性以及需要行 NSP治疗的重要预测指标 ,在临床上根据上述特征可确定哪些群体的轻微头部外伤患儿受益于头部 CT扫描及 NSP治疗 ,可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 标签: 头部 CT扫描 患儿 轻微头部外伤 外科手术指导 预测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SSDE)在儿童头部CT辐射剂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GE Discovery CT750HD 64排机器上行头部CT平扫的252例儿童患者的图像资料,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测量头部中间扫描层面的头围、面积及CT值,利用美国医学物理学会(AAPM)293和220报告计算水等效直径(WED)、体型转换系数(f293和f220)和吸收剂量(SSDE293和SSDE220)数值。根据头围大小按照四分法分成3组(<47.8、47.8~52.7、> 52.7 cm),按照年龄分为4组(0~2、3~6、7~10和11~14岁)。比较不同组患者f220和f293、SSDE220和SSDE293、SSDE293和CTDIvol的差异性,并分析头围与f293、SSDE293的相关性。结果f220比f293高估11.11%(t=252.61,P<0.05),SSDE220较SSDE293高估10.31%(t=228.21,P<0.05),SSDE293较CTDIvol低估了9.60%(t=-31.34,P<0.05)。按头围分组时,所有组的SSDE220较SSDE293分别高估了8.41%、10.37%、11.57%(t=73.73、438.58、275.52,P<0.05);SSDE293较CTDIvol分别低估了1.30%、9.79%、14.61%(t=-1.91、-60.95、-47.64,P<0.05)。按年龄分组时,所有组的SSDE220较SSDE293分别高估了8.45%、10.00%、10.57%、11.36%(t=63.58、232.29、247.84、302.95,P<0.05);SSDE293较CTDIvol分别低估了1.49%、8.27%、10.63%、13.78%(t=-1.83、-28.27、-37.30、-49.80,P<0.05)。头围与f293、SSDE293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8、0.76,P<0.05)。结论在儿童头部CT扫描中,AAPM 293报告能更准确地评估其所受辐射剂量,CTDIvol会高估实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AAPM 220报告相较AAPM 293报告会明显高估辐射剂量,并且头围与f293、SSDE293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头围能够准确估算SSDE,精确地评估儿童头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 儿童 头部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头部CT扫描对急诊晕厥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急诊收治的晕厥患者共80例,80例患者均接受头部CT扫描。总结分析头部CT扫描的诊断结果。结果 脑源性晕厥患者的CT异常率84.44%,高于非脑源性患者的57.14%,差异明显(P<0.05)。结论 头部CT扫描可以在急诊晕厥患者的诊断中发挥一定作用,但临床要结合多种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以明确患者病因。

  • 标签: 头部CT 急诊 晕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CTA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对诊断的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采用的是回顾性分析。分析在我院治疗的66例疑似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使用CTA后处理技术,结合分析患者是否患有颅内动脉瘤以及严重情况等。观察总结该技术对患有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分析总结着66例患者的结果,可以发现这66名患者中共有37例患有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抑或是手术证实。总结发现,CTA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对该疾病都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结论CTA后处理技术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该项技术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CTA 后处理技术 诊断 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对照,探讨常规头部CT采用螺旋扫描模式取代轴扫描模式的可行性。方法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6岁。分别接受头部CT螺旋扫描和轴扫描两种不同模式扫描,轴扫描参数:140kV、170mA用于颅底部;120kV、150mA用于颅脑部,每周2s。螺旋扫描参数:120kV,150mA,每周0.6s。扫描剂量直接取自设备剂量指示值(CTDI和DLP)。影像质量分别由2位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头部CT的颅底、脑灰-白质层面及全部影像逐层进行CT值测量评估。结果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较轴扫描模式可有效去除颅底部伪影,并能减少扫描时间和扫描剂量(轴扫描模式与螺旋扫描模式对比,CTDI55.43mGy/37.80mGy;DLP662.10mGy.cm/498.28mGy.cm;扫描时间12.0s/7.2s)(P〈0.001)。结论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完全可与轴扫描模式相媲美,并可取代轴扫描模式。同时常规头部CT螺旋扫描模式还具有可减少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并可进行影像的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有利于提高微小病灶正确诊断率的优越性。

  • 标签: 螺旋扫描CT 轴扫描CT 头部CT影像 辐射剂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结核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诊断1例及手术病理证实2例脾脏结核CT表现。结果脾脏多发斑片状、结节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楚,增强部分边缘轻度强化或强化不明显3例;多发斑点状钙化1例;脾内脓肿、脾包膜下脓肿2例;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环形强化3例,肝门区、脾门区、肠系膜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钙化1例;肝右叶结节病灶、肝包膜下脓肿、右肺上叶肺结核1例。结论脾脏结核CT表现为脾脏多发性斑片状、结节状低密度灶、多发脓肿及斑点状钙化、病灶无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CT对脾脏结核有较明确诊断价值。

  • 标签: 脾脏结核 CT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