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于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目前的认知还远远不足,前瞻性研究的难度也非常大。脑梗死、脑出血等的诊断需要依靠特殊的辅助检查,如果只对少部分患者进行这些检查,诊断率和实际发生率之间就会具有较大差异。从应对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方法看,目前尚无针对ECMO辅助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当前阶段,对ECMO辅助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大于治疗,需要充分理解ECMO造成的病理生理改变,对有ECMO适应证的患者及早进行辅助治疗,在ECMO转机中做好每一个细节,加强监测,及时撤机。

  • 标签: 体外膜氧合 创伤,神经系统 并发症
  • 简介: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又称颈动脉外膜剥离术、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等,目前尚无统一命名,主要通过手术切除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术式已在神经外科领域应用数十年,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主要应用于脑缺血性疾病(如烟雾病)及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现将该术式的历史沿革、相关解剖、手术方法、临床应用及可能机理作一综述。

  • 标签: 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切除术 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应用改良的周围神经外膜吻合方法以使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方法在清创修整神经断端时,推剥神经外膜于远近端,使断端的神经束露出,并各将其切除2mm左右,使断端的神经束回缩至外膜内,使断伤的神经束间留有微小间室进行吻合。结果应用神经改进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86例,103条神经,均经1年以上随访,优34例,良45例,可5例,差2例。临床优良率达到91,86%。结论短缩神经束,创造一个自然的神经再生内环境室,利用趋化再生原理进行修复神经,是对以往研究神经再生的一个改进,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临床应用可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神经再生 微环境 周围神经 损伤 神经外膜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治疗新生儿严重可逆性呼吸或心脏疾病的最后手段,国内应用逐渐增高。随着医疗管理和外科技术的进步及ECMO治疗经验的积累,患儿总的存活率逐渐增高,但神经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及远期不良预后的发生率仍较高。因此,ECMO治疗过程中进行神经功能监护和评估临床价值较大,需要联合应用多种神经监测方法,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损伤及降低远期不良预后的发生率。现就新生儿ECMO治疗中常用的神经监测方法的适应证、优缺点、监测时机和频率、持续监测时间及评估神经发育的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儿,新生 体外膜肺氧合 神经重症监护 脑电图 磁共振成像 近红外光谱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重要的心肺功能支持技术,目前已逐渐用于危重新生儿救治。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接受ECMO治疗新生儿总体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其中神经系统损伤是存活患儿中发病率最高、与远期不良结局相关性最大的一类并发症。本文就新生儿ECMO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神经监护技术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64例混合型脑瘫病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年龄3一28岁,平均7.5岁。全部采用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及迷走神经孤立术。结果全部病人随访15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1周内随访期间总显效率为62%,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71%。术后发生痉挛加重2例、癫痈发作1例、声嘶3例、一侧眼睑下垂1例,均为暂时性。随访期间术后已好转症状不同程度复发者占7%。结论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是治疗混合型脑瘫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同时行迷走神经孤立术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长期随访观察有助于判断手术疗效。

  • 标签: 混合性脑性瘫痪 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
  • 简介:目的比较神经外膜减压与束间松解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肘部尺神经卡压更有效的松解方法。方法选择60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30例,A组单纯行尺神经外膜切开减压松解,并选择筋膜下前置法;B组在A组手术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显微镜下行神经束间松解法。结果术后1周内持续5d环、小指麻木、疼痛症状较术前加重者,A组5例,B组26例,两组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P〈0.01);体征检查小指尖刺痛觉较术前神经敏感性降低者,A组9例,B组18例,两组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术后5周检查环、小指感觉异常者,A组21例,B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P〈0.01);术后1年肌萎缩恢复情况检查,A组未恢复者22例,B组未恢复者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P〈0.05);术后3年A组优良率66.7%,B组优良率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结论显微镜下行神经束间松解法,能及早改善受卡压神经的微循环,能使神经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神经束间松解 外膜松解 筋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患儿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ECMO治疗82例患儿的一般情况、ECMO参数、实验室检查和随访(截至出院后90 d)等。根据有无CNS并发症分为CNS并发症组和无CNS并发症组,比较两组ECMO模式、置管方式,ECMO启动前及启动24 h后临床与实验室指标、住院病死率及90 d病死率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临床参数对ECMO治疗患儿发生CNS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82例患儿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34(8,80)月龄。ECMO支持患儿中18例(22%)发生CNS并发症,其中单纯脑出血8例、癫痫发作6例、单纯脑梗死3例、脑出血合并脑梗死1例。CNS并发症组中静-动脉ECMO患儿比例更高[17/18 比67%(43/64),χ2=4.02,P=0.045],手术切开置管患儿比例更高[16/18比53%(34/64),χ2=7.55,P=0.006]。监测ECMO启动前与启动24 h后指标,CNS并发症组ECMO启动前pH值较低[7.24(7.15,7.28)比7.35(7.26,7.45),Z=-3.65,P<0.001],启动24 h后血小板计数低[66(27,135)×109/L比 107(61,157)×109/L,Z=-2.04,P=0.041]。CNS并发症组住院死亡人数与90 d死亡人数均为7例,与无CNS并发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18比31%(20/64),7/18比34%(22/64),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启动前pH值预测ECMO患儿发生CNS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38(95%CI 0.598~0.877),最佳截断值为7.325。结论ECMO治疗患儿CNS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启动前pH值<7.325是发生C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减少静-动脉ECMO模式及切开置管有助于减少CNS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儿童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体外膜肺氧合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护理。结论体外膜肺氧合是将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后再用血泵或体外循环机将血液浦人体内,对一些呼吸或循环衰竭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支持,使心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心功能和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1摘要:细菌外囊泡在药物靶向中有巨大研究价值,但目前还没有将其应用在植物体上的研究。本实验通过逆境威胁的方式促使细菌分泌囊泡,再用离心的方法从细菌中分离出细菌外囊泡,再将其作用于植物根部,并观察其在根部的富集程度已确定其靶向性。本实验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也许会为植物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实验后得出结论,研究的细菌外囊泡在根部会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具有一定的靶向性,且细菌外囊泡会被植物吸收。不同细菌的外囊泡也许对同种植物根部的靶向能力不同,不同植物对一种细菌外囊泡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这项研究的一片蓝海。

  • 标签: 1.2细菌外囊泡 纳米粒子 靶向 荧光探针标记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外膜肺氧合的适应症越来越广,临床应用越来多。其广泛应用获得显著效果的同时,必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现对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相关进展以及主要并发症做一综述。

  • 标签: ECMO 临床应用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外膜肺氧合的适应症越来越广,临床应用越来多。其广泛应用获得显著效果的同时,必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现对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相关进展以及主要并发症做一综述。

  • 标签: ECMO 临床应用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救治仍以内科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仍待进一步提高,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技术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手段,使患者心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患者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通过归纳ECMO治疗过程中各类护理方法和措施,为相关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作参考。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
  • 简介:垂直螺旋盘管式冷凝器作为一种结构紧凑、高效节能的换热器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盘管的螺旋结构,其管外膜状凝结换热过程十分复杂。本文利用水平管束的计算模型对螺旋盘管外的冷凝换热系数进行计算,并通过试验方法对水平管束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得到垂直螺旋盘管外膜状凝结换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 标签: 冷凝器 垂直螺旋盘管 膜状凝结换热 水平管束模型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