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广西8所高校的调查,认真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反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抢占阵地,创新培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理顺体制,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运行力;统筹力量,净化网络环境,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凝聚力,以化解大学生网络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网络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清末民初,羊毛贸易连接起黄河两头的青海与天津,"西宁毛"由此大量外销,这使得青海本地资源首次实质性步入国际市场;"歇家"经营模式成为青海地区以羊毛为主畜牧产品的独特外销方式;羊毛助推青海社会经济步入近代轨道。

  • 标签: 羊毛之路 青海藏区 歇家
  • 简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情况既是国家治理能力典型而集中的体现,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转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重中之重。在目前的农村基层治理中,尽管"社会治理"正在替代"社会管理",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变革的特殊阶段,农村基层治理在村民选举、农村民主建设、基层"两委"职权划分、职能履行、自身建设、村民民主监督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振村民对民主政治和基层治理的信心,提升他们对基层治理的关注度、参与度,同时,依法依规落实好各种治理制度,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实现。

  • 标签: 农村 基层社会 社会治理 民主政治 社会管理
  • 简介:文化基因具有与其他形态的基因一样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本质特征,两者的对立统一是研究范式和证伪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积累和更新方式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提出专家圈子与专家知识可能是联结两者的桥梁,它是决定特定人类文化领域的保守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灵活性)的关键。通过分析和探讨领域专家和专家知识的特性,就有可能将微观的个体认知层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基因”层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联系在一起。

  • 标签: 文化基因 专家圈子 专家知识
  • 简介:如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可以作为启蒙时期对现代性"吁求"的喻示,那么莫言的《酒国》则可看作是现代性某种"后果"的喻示。二者不约而同地选取"吃"、"饮食"作为比拟历史、审视当下的切入口,暗含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文化心机,聚焦了后发国家最为敏感的民族心理区域。由《狂人日记》到《酒国》所象征的现代性无效和失败的后果,究其根源,首先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逻辑悖论,也昭示了这种悖论在进入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时,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束缚属性实现了某种媾和,并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酱缸效应"合谋促成了对现代性局限的放大和效果的抵消、分解。

  • 标签: 《狂人日记》 《酒国》 饮食 现代性 传统 悖论
  • 简介: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意义上,文化和生态伦理呈现二位一体关系,文化是生态伦理的载体,生态伦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相应地,生态伦理会多方位促进文化建设,包括指引文化建设的价值向度、决定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引领文化建设的教育导向,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实施伦理文化建设举措具有当代实践意义。

  • 标签: 少数民族 生态伦理 文化传统 文化建设
  • 简介:以川藏公路和鲁朗社区为例,基于田野调查以探讨旅游语境中道路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分析道路变迁对沿线地方社区产生的影响,以及边缘地区如何借助道路变迁卷入全球现代进程,借此寻找偏远社区去边缘的基本逻辑。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川藏公路实现了意义转变和功能重构,道路与社区的关系因而引申为景观空间乃至发展中的共生关系,社区被纳入道路旅游空间,实现旅游联结,推动社区从被动卷入向主动参与、从单向发展向多元现代的转变。鲁朗社区也依托重要道路而进入国家政策话语中并构建政治联结,边缘社区借助川藏公路而实现'旅游中心'及去边缘

  • 标签: 道路人类学 川藏公路 鲁朗 旅游中心化
  • 简介:针对四川兴文县苗族旅游扶贫的案例研究发现,民族旅游扶贫中的吸引物建设有别于以市场为导向的传统旅游开发,因为不同利益相关者选择民族旅游吸引物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当地政府常基于上级政策和扶贫效果来决策,开发商则以低成本开发与清晰的产权为出发点,当地居民则以自身的可参与性来选择,而游客所青睐的是吸引物是能'舞台'的'原真性'。因此,扶贫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吸引物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商在政府主导下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和游客诉求的结果,是一个兼顾各利益主体期望的旅游生产过程。

  • 标签: 民族旅游 旅游吸引物 旅游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