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穿破硬膜外阻滞是椎管内麻醉在实践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其作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的改进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国外对该技术的关注日益剧增,而国内知晓率却不高。本综述从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的诞生,操作方法,影响因素,与传统椎管内麻醉的比较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 椎管内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和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2月接受分娩镇痛产妇196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采用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两组疼痛评分、产程时间、Apgar评分、分娩方式及催产素使用率。结果:两组1min、5min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产程时间均低(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穿破硬脊膜-硬膜外分娩镇痛 硬膜外分娩镇痛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分娩镇痛在起效速度、阻滞效果和副作用等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要求行分娩镇痛、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CSE)组(231例)、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组(225例)和硬膜外(epidural, EP)组(206例)。于给药后前20 min每隔2 min评估并记录1次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以3组产妇达到NRS评分≤1分的时间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T10及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更换导管、剖宫产、器械助产、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恶心、瘙痒、头痛、神经损伤、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NRS2),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结果与CSE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麻醉医师干预发生率降低(P<0.05);EP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发生率及NRS2评分升高(P<0.05)。与EP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缩短(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的发生率及NRS2评分降低(P<0.05)。与CSE组比较:DPE组和EP组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E阻滞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 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在分娩镇痛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至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拟行分娩镇痛的健康初产妇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身高150~175 cm,体重50~90 kg,孕周37~45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镇痛组(P组,n=50)和穿破硬膜外镇痛组(D组,n=50)。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P组作硬膜外置管;D组用27号腰麻穿刺针刺破到达蛛网膜下腔(确定标准:有脑脊髓液流出),再拔掉穿刺针,作硬膜外置管;两组均予0.1%罗哌卡因+0.25 μg/ml舒芬太尼方案的硬膜外分娩镇痛。评定注药前、注药后30 min内每次宫缩时,以及注药后30、60、90 min及停止用药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病例数、两组产妇自控镇痛泵(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及罗哌卡因用量和镇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等。结果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镇痛并发症(恶心呕吐、瘙痒、分娩后头痛、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胎儿胎心减速发生率及新生儿Apr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组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罗哌卡因用量及缩宫素使用增加率分别为(8.6±2.5)次、(29±4)μg、(105±15)mg、28%,D组分别为(4.6±2.1)次、(23±4)μg、(88±12)mg、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63、7.024、6.509,χ2=4.159,均P<0.05)。P组在镇痛后前4次宫缩VAS评分分别为(7.9±1.1)、(6.8±0.9)、(5.6±0.8)、(4.5±0.8)分,均显著高于D组的(6.8±0.7)、(4.7±0.8)、(3.5±0.8)、(2.9±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66、12.332、13.125、10.643,均P<0.05)。P组镇痛90 min、停药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7±0.6)、(2.9±0.7)分,明显高于D组的(2.4±0.6)、(2.5±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0、3.068,均P<0.05)。结论采用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行分娩镇痛较传统硬膜外技术能提供快速、有效的镇痛效果,镇痛药物用量少,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 标签: 分娩疼痛 镇痛,硬膜外 镇痛,产科 硬脊膜穿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娩镇痛中穿破硬膜外阻滞(DPE)与硬膜外阻滞(EP)的应用效果。方法:挑选本院2021.06—2022.06期间临床收诊需无痛分娩产妇,共计300例设为研究对象。以信封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150例。为观察分娩镇痛效果差异,常规组应用EP、实验组应用DPE,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疼痛评分(VAS)、病人自控镇痛(PCA)相关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不同时间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PCA相关情况更优,P<0.05。结论:无痛分娩产妇镇痛处理中DPE干预效果要明显更佳,不仅镇痛稳定且安全性高,建议应用。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膜外阻滞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分娩镇痛中采取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镇痛方法,研究组采取穿破硬膜外镇痛,对比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和镇痛起效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观察两组产妇疼痛评分NRS评分。结果:研究组的产程时间和镇痛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 分娩镇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穿破硬膜外阻滞(DPE)联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提出自然分娩和椎管内镇痛要求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200例,初次妊娠,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分为2组(n=100):单纯硬膜外阻滞+PIEB组(E组)和DPE+PIEB组(D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E组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D组进行针内针蛛网膜下腔穿刺,随后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连接硬膜外脉冲泵(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参数设置:首次剂量10 ml,背景剂量10 ml/h,PCA剂量5 ml,间隔时间20 min。记录镇痛起效时间、给药后30 min内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2的情况、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输注量、罗哌卡因补救镇痛情况、罗哌卡因用量和分娩方式。记录孕妇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穿刺后头痛和胎儿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产后1 d常规随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评分。结果与E组比较,D组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2比率升高,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罗哌卡因用量减少(P<0.05),运动阻滞发生率、罗哌卡因补救镇痛率和产妇满意度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E联合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镇痛,硬膜外 麻醉,脊椎 镇痛,产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破硬膜外(DPE)阻滞在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3月—2021年3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子痫前期孕妇90例,年龄21~38(27.4±3.8)岁,孕周36~41(38.2±1.3)周,孕次1~4(1.7±0.9)次,均为单胎且首次行剖宫产术。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硬膜外(EP)阻滞组(EP组)和腰联合(CSE)麻醉组(CSE组)和DPE阻滞组(DPE组),每组30例。比较3组孕妇:(1)麻醉后20 min内麻醉平面达T6的例数及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孕妇20 min内麻醉平面达到T6的时间差异;(2)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手术时间,总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等一般情况,以及新生儿娩出后1、5 min时Apgar评分;(4)术毕参照椎管内麻醉规范评估麻醉效果,比较麻醉效果完善率;(5)比较麻醉操作前(T0)、注入麻醉药后10 min(T1)、手术开始(T2)、胎儿娩出(T3)、手术结束(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3组孕妇年龄、孕周、孕次、体质量指数、子痫程度、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孕妇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一例更改麻醉方式。(1)麻醉后20 min平面达到T6的孕妇EP组22例(73.3%)、CSE组28例(93.3%)、DPE组25例(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2,P=0.115)。20 min内麻醉平面达到T6的孕妇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DPE组达T6中位时间为13 min(95%CI 11.8~14.2),EP组为15 min(95%CI 13.4~16.6),CSE组为8 min(95%CI 7.0~9.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7,P<0.001);组间两两比较,DPE组时间比EP组短、比CSE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9、34.22,P值均<0.05)。(2)麻醉后不良反应:低血压EP组6例(20.0%)、DPE组7例(23.3%)、CSE组16例(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10),两两比较EP组、DPE组均低于CS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8、5.71,P值均<0.05);而恶心呕吐、寒战反应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总麻醉时间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P=0.011);两两比较EP组(75.2±11.1)min,长于CSE组的(67.0±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05)。麻醉效果完善EP组20例(66.7%)、DPE组23例(76.7%)、CSE组28例(9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38)。3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及胎儿娩出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EP组和DPE组T1的MAP分别为(113.3±13.5)mmHg(1 mmHg=0.133 kPa)和(112.0±14.0)mmHg,高于CSE组的(103.5±1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P=0.016);其他时间点MAP和各时间点心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PE阻滞起效较EP阻滞加快,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CSE麻醉轻,麻醉效果较理想,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时选择此麻醉方式安全可行。

  • 标签: 神经肌肉阻滞 剖宫产 子痫前期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 腰硬联合 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娩镇痛中利用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的安全情况。方法:于2020年3月~2022年4月研究期间选取我院镇痛分娩的56例产妇,利用数字抽签方式将镇痛分娩产妇分为穿破组(28例,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与硬膜外阻滞组(28例,硬膜外阻滞技术),研究指标为镇痛药物消耗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情况。结果:穿破组镇痛药物消耗量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穿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穿破组用药30min至分娩结束时疼痛评分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5。结论:分娩镇痛中采用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能够减少镇痛药物应用剂量,并且保障分娩期间镇痛安全性,镇痛效果明显。

  • 标签: 硬膜外阻滞技术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 安全性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模式下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意义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产房后要求硬膜外镇痛时宫颈扩张<5 cm、孕37~42周、单胎头位、ASA分级Ⅰ-Ⅱ级的初产妇298例。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模式下硬膜外(epidural, EP)阻滞组(CEI+EP组,99例)、PIEB模式下EP阻滞组(PIEB+EP组,98例)和PIEB模式下DPE阻滞组(PIEB+DPE组,101例)。记录产妇达到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1分的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两侧感觉阻滞平面上限,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例数,不对称阻滞、镇痛不全、更换导管、产间发热、改良Bromage评分≥1分、胎心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瘙痒、头痛、剖宫产、器械助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和出生后5 min时Apgar评分≤7分的发生情况。结果PIEB+DPE组NRS≤1分的时间短于CEI+EP组和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PIEB+EP组(P<0.05)。产妇其余指标及新生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EB模式下DPE技术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减少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产妇发热的比例。

  • 标签: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阻滞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 连续硬膜外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妇分娩镇痛期间接受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模式下穿破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方法:于2019年6月1日~2022年3月1日研究期间在我院分娩的48例分娩产妇进行分娩镇痛研究,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24例,硬膜外阻滞)与B组(24例,穿破硬膜外阻滞),均为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模式,观察其镇痛效果。结果:分娩结束后,B组分娩产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分娩产妇,P<0.05;分娩结束后,B组分娩产妇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例数高于A组分娩产妇,不对称阻滞低于A组分娩产妇,P<0.05。结论: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模式下穿破硬膜外阻滞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镇痛效果。

  • 标签: 分娩镇痛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模式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产妇采用穿破硬膜外阻滞方式,比较具体效果。方法:抽取本次研究的孕产妇产妇共计568例,依照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常规组孕产妇采用常规麻醉镇痛模式,对照组产妇给予穿破硬膜外阻滞模式,比较母婴结局。结果:通过对不同阶段两组VAS评分比较,其中对照组镇痛后1h评分为1.25±0.35、低于常规组的3.45±0.56。镇痛后3h两组评分为0.63±0.05、1.57±0.36。经比较,对照组较优(t=8.434、5.424、20.371、6.088)P<0.05。结论:在产妇产程管理中,通过使用穿破硬膜外阻滞的产妇情况明显改善,并有效促进分娩。

  • 标签: 母婴结局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护理
  • 简介:女,62岁,因右肾及右输尿管结石3年余入院。5年前病人曾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右肾结石取石术。今次又因右肾结石伴积水,拟再次接受右肾切开取石术。术前查体:老年女性,BP110/80mmHg,P80bpm。ECG大致正常。取胸9-10棘间隙穿刺硬膜外腔。经数次穿刺都未出现“落空感”,而于退针芯

  • 标签: 硬脊膜穿破 颈项顽固性疼痛 老年人 原因分析 低颅压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一次性微量注射泵连续硬膜外腔注射预防穿破后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5例实施穿刺麻醉时穿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术后给予一次性微量注射泵连续硬膜外腔注射治疗,以预防穿破后头痛症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25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头痛的3例,发生率为12.0%,其中轻度头痛2例,中度头痛1例。结论一次性微量注射泵连续硬膜外腔注射预防穿破后头痛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其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一次性微量注射泵 连续注射 硬膜外腔 硬脊膜穿破后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破-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式注射分娩镇痛与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式注射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分娩镇痛的产妇11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式注射分娩镇痛,观察组采用穿破-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式注射分娩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PCE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穿破-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式注射分娩镇痛更能减少PCEA按压次数,且对母婴的安全性较好。

  • 标签: 穿破硬脊膜-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式注射 分娩镇痛 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式注射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因反复腰腿痛1年余、加重l周入院。初为腰部胀痛并向右下肢后部放射,用力及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入院前1周腰痛剧烈,向双臀部及右下肢放射,体位改变及咳嗽均可加剧疼痛,大小便频繁,不能平卧,止痛药物治疗无效。入院查体:腰部活动范围受限,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下肢无萎缩,肌力、肌张力及深浅反射无异常。

  • 标签: 脊膜瘤 椎管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外脓肿是局限在椎管内外间隙的细菌性化脓性炎症。外脓肿不是常见病,但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颇高,故临床上十分重视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应对这种疾病有充分的认识,一是要积极预防该病的发生,二是强调对该病进行早期治疗,否则将会产生截瘫等后遗症,乃至死亡的严重后果。本文将就对这一疾病的分析来讨论这一疾病的致病原因,病理,诊疗。

  • 标签: 硬脊膜外脓肿 脓肿
  • 简介:摘要穿刺后头痛是公认的产科患者椎管内麻醉中常见的并发症;它可发生在腰麻后,也可发生在硬膜外麻醉期间的意外刺穿;该类头痛会导致出院时间延长或者反复入院,而使产妇照顾婴儿的能力受影响。体位因素对头痛的影响有助于该类头痛和其他类型头痛的鉴别诊断。穿刺后头痛的诊断及管理对医生也是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椎管内麻醉后产妇头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与预防措施。产后头痛只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头痛症状可以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 标签: 产科 硬脊膜穿刺 头痛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