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明确眩晕患者的疾病谱系分别,回顾性分析眩晕患者的病因学诊断,以明确眩晕为主诉的患者的疾病的分布情况,误诊、漏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以来住院诊断为眩晕综合征的患者351例,根据最新疾病诊断标准重新完善病史、分析病史资料,将患者病情根据诊断标准重新进行病因诊断。结果根据诊断标准,诊断为良性复发性眩晕(benignrecurrentvertigoBRV)124例,良性阵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86例,前庭性偏头痛(VM)67例,梅尼埃病(Meniere)26例,前庭神经元炎(VN)22例,后循环缺血(SI)14例,无法归类的眩晕12例。其中为良性复发性眩晕(BRV)误诊为良性阵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68例。良性复发性眩晕误诊率2.7%,漏诊率72.8%,而良性阵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误诊率4.05%,漏诊率17.4%,前庭性偏头痛(VM)误诊率0.6%,漏诊率52.2%、梅尼埃病(Meniere)误诊率11.5%,漏诊率34.6%,前庭神经元炎(VN)误诊率5%,漏诊率36.4%,后循环缺血(SI)误诊率34.9%,漏诊率12.5%。结论在眩晕的诊治中后循环缺血(SI)误诊率最高,而前庭性偏头痛(VM)、良性复发性眩晕(BRV)、梅尼埃病(Meniere)漏诊率高,提示我们在诊断眩晕患者过程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熟悉诊断标准,并按照标准进行诊断,降低误诊率,漏诊率,正确诊断和治疗眩晕患者

  • 标签: 眩晕 梅尼埃病 前庭神经 偏头痛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在临床上神经内科住院眩晕患者,干预工作展开过程中,观察施用综合护理干预,对具体的效果如何,进行分析。方法 由本院所接受诊治,2021年03月至2022年03月这一期间,60例神经内科住院眩晕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并建立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经由系统抽样)。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施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纳入研究对象,施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护理工作开展后,所得研究数值护理满意度,试验组干预对象评估结果,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施用于神经内科住院眩晕患者临床护理的干预工作中,干预所得评估结果更好。

  • 标签: 神经内科 住院患者 眩晕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纳入时间为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纳入来我院就诊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40例,对其所涉及的全部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眩晕情况、发病机制以及检查方法等。结果  40例神经内科眩晕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有 1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有 13例,其中包含 TIA、颈动脉畸形、小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其他相关症状的患者有 9例,其中包含心律失常、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有神经症问题、小脑出血、病因不清、突发性耳聋、高血压。结论 对神经内科眩晕患者进行综合诊断、分析,了解各方面因素,医生需重点关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病症患者,并对患者行心电图和头颅 CT诊断,将诊断和治疗效果提升。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对症治疗,给予研究组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对比结果。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更高(P<0.05),WHOQOL-100评分: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高(P<0.05)。结论:神经内科住院眩晕患者实施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可促使临床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上应积极查找眩晕病因,实施针对性治疗。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 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临床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和相关的发病原因。方法选择在2017年1月到10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16例住院患者中出现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的发病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确诊,针对其具体的病情分析其病因。结果在216例神经内科住院眩晕患者中,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有104例患者;发生了后循环缺血(PCI)的患者有50例,其中包括小脑梗死的患者有12例,TIA患者有15例,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有22例,颈动脉畸形的患者有1例;其他相关病症的患者有62例,包括患有小脑出血的患者有4例,神经症问题的患者有30例,心律失常问题的患者有5例,高血压病的患者有6例,梅尼埃病的患者有9例,前庭神经元炎的患者有5例,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有2例,病因情况不是十分清楚的有1例。结论眩晕发病的原因是有着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确定是其中最主要的发病成因,位于第二位的发病因素是后循环缺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医生要有针对性的对于患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后循环缺血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认识,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头颅CT、心电图检查等一系列相关的检测,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临床疗效的有效提高。

  • 标签: 神经内科 住院患者 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我院2015-12-01~2016-10-01期间一共收治了眩晕患者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眩晕患者病因和构成因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18例,占45%;后循环缺血(PCI)10例占25.5%;12例为其他病症占29.5%。结论眩晕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诱发眩晕症的主要原因,后循环缺血(PCI)是其次原因,但其他病因也可能诱发眩晕症。因而眩晕症通常涉及多种学科,医护人员应综合分析、判断,以提高病症确诊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症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 2015年 2月- 2016年 6月所收治的 4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本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及病因探讨。结果 :40例眩晕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9例 ;后循环缺血患者 10例,包括小脑梗死 2例, TIA 2例,腔隙性脑梗死 5例,颈动脉畸形 1例 ;其他 11例,包括小脑出血 1例,神经症 4例,心律失常 1例,高血压病 1例,梅尼埃病 1例,前庭神经元炎 1例,突发性耳聋 1例,病因不明 1例。结论 :眩晕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其引发病因多种多样,通常涉及多种学科。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主要病因,其次为后循环缺血。因此,医护人员应综合分析、判断,尽早行头颅 CT、心电图检查,以提高病症确诊率。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眩晕疾病的分布规律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眩晕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60例眩晕患者的前4位病因依次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39例(65.00%),前庭神经炎6例(10.00%),美尼尔氏病8例(13.34%)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例(8.33%),其他2例(3.33%)。另外,近三分之一眩晕患者合并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少数患者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眩晕患者多合并植物神经症状,以恶心最为多见,其次为呕吐,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者较少见。结论眩晕发病诱因较多,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主要病因。因此,医生应该加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认识,尽早行头颅CT、心电图检查,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眩晕 神经内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眩晕住院患者疾病恢复情况及安全隐患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6-12月中医科住院治疗的共5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干预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第1天及出院时分别比较两组症状评分及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共济失调量表(ICARS)、眩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ICARS、VAS积分均低于干预前,其中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安全隐患发生情况方面,干预组安全隐患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助于减轻眩晕住院患者眩晕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可能性,值得临床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眩晕 神经功能 安全隐患
  • 简介:摘要:目的 神经内科眩晕住院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方法 纳入时间为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纳入来我院就诊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40例,对其所涉及的全部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眩晕情况、发病机制以及检查方法等。结果 40例神经内科眩晕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有1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有13例,其中包含TIA、颈动脉畸形、小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其他相关症状的患者有9例,其中包含心律失常、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有神经症问题、小脑出血、病因不清、突发性耳聋、高血压。结论 对神经内科眩晕患者进行综合诊断、分析,了解各方面因素,医生需重点关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病症患者,并对患者行心电图和头颅CT诊断,将诊断和治疗效果提升。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住院患者 临床特征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下床活动对头晕/眩晕疾病谱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经我院诊断的68例头晕/眩晕疾病谱患者为代表(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经随机选择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采取卧床休息)和研究组各34例(早期下床活动),对两组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6.7天,研究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5.2天,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讨论针对患头晕/眩晕疾病病员采取早期下床活动,可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显著减少住院天数,该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下床活动 头晕/眩晕疾病谱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眩晕的临床治疗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选择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减少眩晕发作的频次,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6年1月1日—2017年1月31日收治的45例眩晕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并在治疗的过程实施全方面的护理,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结论对于眩晕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精心的心理疏导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眩晕 心理疏导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眩晕患者中医护理。方法配合中医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性质、伴随症状、诱发因素以及血压、脉象等变化。观察有无头晕、肢麻、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症状。

  • 标签: 眩晕 中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分级护理方法能够产生的干预效果如何,进而实施有效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部分患者作为研究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从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当中可以发现,分级护理实际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和影响,也更是能够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以及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影响。结论:通过有效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分级护理工作的实施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和影响,因此可以基于具体的工作需要,合理实施分级护理工作。

  • 标签: 耳源性眩晕患者 分级护理 干预效果